在记忆的荧光屏上——我与《中国蜂业》的几个第一次

2010-02-13 20:05王继法
中国蜂业 2010年2期
关键词:蜂业蜂产品养蜂

王继法

人生有许多经历,回忆起来,有些无论怎样费力搜寻,总觉得模模糊糊,影影绰绰;有些则是永远也不会忘记,总会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犹如昨天发生的事。我与《中国蜂业》的几个第一次就属于后者,这是我人生日记中永难抹去的故事,经常在脑海中精彩回放。

●第一次看《中国蜂业》

光阴荏苒,似水流年,岁月的风雨送走了我青壮年的美好时光,蜜蜂伴我与改革开放同行走过了31年的岁月,而我与《中国蜂业》相识已有33个年头了。那是1976年的春天,当时,我正在上初中。自1962年就开始养蜂的哥哥王继贤,订了一份试刊的《中国养蜂》(《中国蜂业》的原名)。当我看到封面上黄底红字,中间印有一只蜜蜂的1976年第一期《中国养蜂》杂志时,非常好奇。因为在当时,很少能看到报刊,尽管这期内容并不丰富,且政治气氛比较浓,但我还是仔细地看了一遍。记得这期杂志的主要内容有毛泽东主席的词二首和两报一刊1976年元旦社论,接下来是全国蜜蜂育种工作座谈会专栏,然后分别是小辞典、小资料,国外养蜂科技资料和养蜂基础知识讲座等内容。

虽然我是在蜜蜂嗡嗡声中长大的,但对蜜蜂却没有好感,因为我小时候经常挨蜂螫。而当我与《中国蜂业》相识后,心里充实了很多,内心的尘垢少了很多,是她陪我度过无数寂寞的时光,是她让我了解蜜蜂王国的奥秘,是她让我长大了许多。一有时间我就帮着哥哥摇蜜,收花粉。逐渐地我离不开《中国蜂业》,每当新的一期杂志来到时,我都仔细阅读,重要的内容还做了笔记。然后又像期盼过年一样盼望着下期的到来。改革开放后,尽管《中国蜂业》由季刊改成双月刊,又改成月刊,并由16开改成大16开,其他蜂业报刊杂志也相继问世,但我从来没有找到看这期《中国蜂业》的感觉,因为是这第一次看《中国蜂业》,她开启了我的养蜂人生。

●第一次投稿

1978年我初中毕业,升学无望,参军的机会又擦肩而过,是三哥王继贤把我引上了养蜂之路。从此,一本本《中国蜂业》杂志,一台台收音机伴我追花逐蜜,浪迹天涯。有一段时间,我感到养蜂人风餐露宿特别辛苦,收入也不高,且不被更多的人所理解,产生了改行的念头。是《中国蜂业》杂志刊登的《探索蜜蜂王国奥秘的人》这篇介绍周崧老师的文章,使我重新振作起来,同时也产生了投稿的想法。当时,蜂螨危害比较严重,于是,我经过一个多月的采访,写成了《选用新药剂治螨效果好》的稿件寄给了《中国蜂业》。稿子发出后,我忐忑不安,虽然我当时已经是济宁县广播站的通讯员,但往专业刊物上投稿还是第一次。没想到一个月后,稿子就发表了(《中国蜂业》1992年第三期),我的文章终于变成铅字,收到不少读者来信,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从此,我挤时间学习有关知识,撰写科普文章,宣传蜂业知识和蜂业战线先进人物的事迹,每年都发表十多篇文章。当时,我怎么也没想到能成为三个专业媒体和两个地方媒体的通讯员,并被蜂友们誉为“养蜂人的代言人”,被记者们称为“养蜂秀才”,被他们当作同行和朋友,他们主动找我了解新闻线索,及时地报道蜂业新闻。

有人说,回忆是一把金色的筛子,在过滤流过的岁月的时候,它会给人留下许多美好的东西,那第一次投稿时的冲动,已变成我乐为蜂业鼓与呼的激情、动力,我将永藏心底。

●第一次参观《中国蜂业》编辑部

在我的影集里,珍藏着一幅我与《中国蜂业》编辑部各位老师的合影,每当看到这幅照片,我的眼前就浮现出第一次参观《中国蜂业》编辑部的情景。

早就想参观《中国蜂业》编辑部,2001年夏天,我终于如愿以偿。说实话,我当时的心情非常激动。既想尽早见到在杂志上非常熟悉但从未见过面的编辑老师,又担心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更想向这些老师们请教一些我在写稿子时遇到的问题,又感觉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蜂农,心中不免有点自卑。但在我与编辑部各位老师相处的一个上午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平易近人的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和关心爱护业余写作爱好者的真情。

记得当时,我冒昧地来到编辑部,编辑老师们正在紧张地工作着,当我递过名片做自我介绍时,他们和蔼地和我打着招呼,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油然而生。当时的主编叶振生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他从办公桌上找出我近期发出的两篇稿件告诉我,其中一篇确定采用,正在排版,另外一篇正准备提出修改意见给我邮回。叶老师说:“正好你来了,咱一块修改吧”。听到叶老师亲切的话语,我激动的同时,心里怀着感恩的心情,对素不相识的叶老师表示最崇敬的谢意。为了修改好我的习作,为了让每一句话,每个词语都能恰到好处放置到最佳位置,费心劳神,绞尽脑汁,使整篇文章增色不少。此时,我认识到杂志上登出的每篇文章都付出了编辑们的辛勤劳动,他们做的是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叶老师帮我修改完稿子后,向我简单介绍了《中国蜂业》的情况,分析了我原来所写的部分稿件的长处和不足,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鼓励我写出更好的稿件,然后又亲自陪我到“蜜蜂是人类的朋友”科普展览馆参观,最后又安排编辑部的全体人员同我合影留念。此后的几年,我又去过两次编辑部,但惟有这次参观印象最深,这幅照片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第一次获奖

近几年,《中国蜂业》不少栏目又有了更新和变化,内容丰富了,质量更高了,更具有实用价值。自2006年起举办了评刊活动,并且不定期地举办征文活动,加强了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增强了杂志的可读性,真正把读者放在了第一位。我2005年参加了由南京福标蜂业有限公司与《中国蜂业》编辑部联合举办的蜂产品与人类健康征文活动。我采写的《协会之家新闻多,绿色和谐全家乐》被评为此次征文活动的一等奖。

我参加过中医蜂疗大专班和健康养生师培训班的学习,并且一直从事养蜂生产及蜂产品销售,而且我还有记日记的习惯,因此,有关蜂产品与人类健康方面的素材较多。我以母亲、哥哥、侄子食用蜂产品的实例,以《协会之家新闻多,绿色和谐全家乐》为题目,写了一篇应征稿,突出了绿色环境、绿色产品和参加适当的劳动是人类健康的必要条件。文章一气呵成,修改后发到编辑部的电子邮箱里。当时,我怎么也没想到第一次参加《中国蜂业》的征文活动就获得一等奖。我更没有想到,这篇征文在2005年第十二期《中国蜂业》发表后收到不少读者来信。来信中有一部分是蜂业工作者,他们把这篇文章介绍给消费者;还有的把文章的题目书写下来作为春联送给亲朋;另外一部分是蜂产品受益者。他们称赞文章写的很实在,有的提出在食用蜂产品中遇到的问题,有的建议我多写一些这类文章,还有的给我提供素材。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蜂业》不仅是广大蜂业工作者的良师益友,而且已成为非蜂业人员了解蜂业的窗口。

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享用的财富。三十多年间,我与《中国蜂业》相识、相知,结下了情缘。《中国蜂业》帮我进步,伴我成长,为我平淡的生活添了许多色调。写作投稿,促进学习,扩大了知识面,还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增进了友谊,使我的生活充满绚丽的阳光,多姿多彩。我与《中国蜂业》的这几个第一次,记录了我人生的一段心路历程和一份纯真的感情,这些都永远留在我记忆的荧光屏上。

猜你喜欢
蜂业蜂产品养蜂
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增强蜂产品科普宣传工作有效性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卓宇蜂业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卓宇蜂业
河南卓宇蜂业
河南卓宇蜂业
蜂产品科普比蜂产品销售更重要
养蜂人用上养蜂专用车
养蜂女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