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长治”工程建设成效与经验

2010-02-14 01:15周习会万爱民潘登平
中国水土保持 2010年9期
关键词:水利局长治管护

周习会,万爱民,潘登平

(1.遵义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贵州 遵义 563000;2.遵义市水利局,贵州 遵义 563000)

遵义市属于中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3~18℃,植被类型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土壤主要分布有黄壤、黄棕壤、石灰土、水稻土、潮土、紫色土、粗骨土,境内有赤水河、綦江河和乌江水系,均属长江流域。据 2000年遥感调查,全市国土面积30762.30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2832.01km2,占国土面积的 41.71%,年均侵蚀模数1411 t/km2,年均土壤侵蚀量1810.60万t,是贵州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地生产力减退、水源枯竭、人畜饮水困难,水库、河道和沟渠淤积,生态环境脆弱、洪涝灾害频繁,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极大地制约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长治”工程建设成效

1995年以来,我市先后有遵义、桐梓、习水、仁怀、赤水、湄潭 6个县(市)被列入“长治”工程重点治理县。在治理的过程中,全市按照综合治理、综合开发的思路和适度规模、集中连片、因地制宜的治理原则,以坡耕地改造为重点,以减少水土流失为核心,以改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脱贫致富为目标,大力开展治山、治水、植树、种草、修路、改土、建园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截至 2009年底,我市“长治”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32亿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87.85km2,治理小流域 220条,修建坡改梯1.28万hm2,营造水保林 4.74万hm2、经果林 2.02万hm2,种草0.83万hm2,完成封禁治理 6.78万hm2、保土耕作3.23万hm2,修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2573处。经过综合治理、连续治理,我市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的缓解,实施重点治理的小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据统计,通过实施“长治”工程,项目区年减少土壤流失量100.74万t、增加降水有效利用量 4734.93万m3、增加经济收入 7723.50万元、增加粮食产量 490.10万k g。我市赤水市、仁怀市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市,遵义县连阡、阁庄、龙坝小流域,桐梓县溱溪河、南溪河小流域,习水县下漓河、吼滩河小流域,仁怀市隆堡、三元、银水小流域,赤水市大同河小流域被命名为全国“十百千”示范小流域,这些流域已经成为我市相关生态建设工程借鉴、学习的典范。

2 主要做法和经验

2.1 加强机构建设和组织领导

(1)机构建设方面。1995年,市人民政府在市水利局成立了水土保持科,编制为国家公务员,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全市水土流失普查、水土保持中长期规划编制,并指导全市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监测工作;各重点治理县(市)也先后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由分管副县(市)长任主任,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县(市)水利局,水利局分管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本地区的水土保持规划编制、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各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配有工程技术人员和监督执法人员,并配套了先进的办公设备,为“长治”工程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组织领导方面。从“长治”工程三期开始,在每一期“长治”工程实施前,各重点治理县(市)都成立了工程实施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市)长任组长,相关单位领导任成员,对整期工程的实施进行领导、决策和管理;在每年度的工程实施中,成立工程指挥部或工程实施小组,由水保办技术人员和工程所在地镇政府和村委负责人组成,负责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群工协调,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每一期“长治”工程结束后,我市都要成立“长治”工程验收领导小组,负责对已实施的工程项目进行自查自验,保证每一期工程能顺利通过验收。

2.2 技术管理体系建设

(1)加强技术咨询服务。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和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农技大户组成技术咨询小组,负责小流域内的技术服务咨询工作,并定期下乡指导,推荐新技术、新品种、新做法,还就某些专题向上级提出意见和建议。

(2)加大培训力度,进行科技示范推广。不定期地组织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参加由技术咨询小组举办的座谈会、研讨会,聘请大专院校农学、水土保持学、林学教授来遵义讲授林木抚育、果树栽培、牧草加工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他们的“传、帮、带”做到家喻户晓。

(3)搞好工程建后运行管理。为确保工程发挥效益,按照上级制定的工程管理制度组织落实工程的管护,聘请小流域内的科技带头人加强观测,对流域内的水土资源变化进行相应记录,定期由水保专业技术人员整理建档,并及时向上级反馈。

2.3 健全、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1)坚决履行群众投劳投工承诺制。在国家取消“两工”的背景下,广泛宣传发动,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实行群众投工投劳承诺制。在小流域初步设计中,治理区村委分别同县(市)水利局和当地镇人民政府签订投工投劳承诺书,集中示范点农户同治理区村委签订投工投劳承诺书。投工投劳承诺书中明确了农户在工程建设中自愿投劳、自愿服从规划,不索要青苗、占地补偿等内容。这一制度的推行,使我市在“长治”七期工程建设中,未出现因土地、青苗赔偿等问题影响施工的现象。

(2)切实推行公示制。在工程开工前1个月内,由各县(市)水利局就实施流域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质量标准、补助方式和标准、竣工时间、兑现期限等向各个工程所在地群众分别张榜公布。在工程完工后1个月内,由各县(市)水利局就工程各项措施面积、综合造价、群众投劳、补助兑现等情况进行公示,自觉接受小流域内群众监督。事前公示,让群众明白建设内容,心中有数,有目标、有盼头;事中公示,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无疑惑;事后公示,对群众有交待,对社会有回复,实现了“长治”工程的群众化、公开化和透明化。

(3)全面实行县级报账制。在坚持权责关系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上级要求,在小流域治理工程中,全面推行会计核算单位与项目组织实施单位行政隶属分开的资金管理模式。小流域工程经费由各县(市)财政局按照有关规定统一核销,实行县级财政集中支付,不再下拨到流域所在的乡镇。

(4)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和工程合同制。各县(市)水利局作为“长治”工程项目的责任主体,全面负责“长治”工程前期工作的开展和“长治”工程的建设管理、竣工验收等。在实施“长治“工程过程中,全面实行工程合同制管理,所有招标工程须按招标要求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所有补助性工程与被补助的村组或群众签订补助协议,使所有工程资金的使用做到安全、透明。

(5)积极推行招标投标制和施工监理制。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一项特殊的工程,点多面广,措施多,建设内容复杂。各县(市)水利局按照《遵义市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针对“长治”工程特点,把措施相对集中、工程难度大、技术性强、群众不便实施的部分,如坡改梯及配套工程、蓄水池、排洪沟、塘堰整治等工程通过灵活的公开招标、邀标或竞争性谈判形式,选择有资质和施工经验的单位进行施工,保证了工程的建设质量;其他补助性工程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由群众自行实施并确定补助的形式。

施工监理制是由各县(市)水利局委托有资质的监理公司对实施的具体工程数量、质量、投资和进度进行全过程的现场监督和控制,所有的工程支出,必须先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核实,实行工程建设的第三方监督管理。

(6)落实产权确认制。按照“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结合当地情况,在工程竣工后,对坡面水土整治工程、水土保持经果林、人工种草、水土保持林等措施,按土地使用权落实所有权和管护权,属村组集体的要指定专人负责;对蓄水池、塘堰等公益性的基础设施采取承包、拍卖使用权等形式来落实产权及管护责任;对经果林等要明确经营管理主体,鼓励村组通过土地流转机制实现规模化经营,并及时办理移交手续,签订“长治”工程产权移交书。

2.4 治理成果管护

为了解决 “重建轻管”问题,各县(市)在“长治”七期工程建设中对工程管护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根据“长治”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发布了《“长治”工程管护办法》、《“长治”工程管护公告》。在小流域治理工程竣工验收后,项目所在地水利局与工程所在地的村委签订工程移交书,确定所有已建好工程产权归当地村委所有,由当地村委负责管理和维护。对于单独农户受益的工程,如经果林等,村委将产权移交给受益农户;对于公共受益部分,比如治理好的山塘、泵站等,实行承包管理,与承包人签订合同,承包人每年向村委交纳一定费用用于大修,并由工程所在地镇水利站负责专户储蓄,每年的运行管理和工程小修费用由承包人自行解决。承包人的工资来源主要为山塘和提水站的经营收益,收费价格由当地镇政府主持召开受益农户抽放水价格听证会,合理确定,既能保证工程承包人合理的工资和管护费用,又不损害群众利益。

2.5 助推新农村建设

在“长治”七期工程建设中,各重点治理县(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从项目选址、规划设计到施工都结合我市 “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即“四在农家”的创建,把生态优美、绿色产业、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融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在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的同时,对人居环境进行治理,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了群众的生产条件,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局面。例如,湄潭县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产业,在打造“中国茶海”品牌上下工夫,集中连片种茶,既可以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又可以吸引大批外来游客;桐梓县在综合治理的小流域内种植柑橘、梨、李等水土保持经果林,并开展种草养畜,成就了一大批经果林大户和养畜大户;遵义县以打造乡村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为契机,在县城近郊、远郊结合部建设高标准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休闲观光;赤水市结合自身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以重点项目“黔北年产20万t纸浆一体化工程项目”为依托,在小流域内大力种植竹子,既保持了水土,又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将“治理”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仁怀市充分依托国酒茅台,在小流域内建设高标准梯田种植高粱等,为国酒茅台提供优质原料,促使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习水县一方面在小流域内建设高标准梯田种植高粱为“习酒”提供优质原料,另一方面在小流域内种植葡萄、桂圆等,成就了一大批种植大户,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这些做法既符合新时期“长治”工程建设的思路,又符合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既为当地农民开拓了创收之路,又体现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根本目的。

2.6 强化水土保持宣传与监督执法

(1)认真搞好水土保持宣传工作。水土保持宣传工作是水土保持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基本工作。水土保持宣传工作的好与坏关系到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进”与“退”,是落实好预防为主水土保持工作方针的基础。在“长治”工程建设过程中,我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通过出动宣传车、设点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制作永久性宣传标语和远程教育片等形式,实行长年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还与市人大、市政府办公室、市环保局、市国土局、市林业局等单位、部门合作,每年如期举行“遵义市环保世纪行”,让广大群众认识到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

(2)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1995年以来,我市以“长治”工程建设为契机,健全、充实了水土保持执法机构,增加了执法人员,加大了执法力度,以全面推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和狠抓水土保持规费征收为突破口,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市水利局与发改委、环保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与规划局和建设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与国土资源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矿产资源开发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与市煤管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煤矿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报批等前期工作的通知》,有了这些地方性规范性文件的保障,我市重点抓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审批、落实,抓好水土保持规费的征收和水土保持违法案件的查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仅 2007—2009年,我市就审批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149个,涉及矿产资源开发、水利水电、城市防洪、交通、房地产开发等行业的开发建设项目,促使开发建设单位认识到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重要性,从而有效控制了新的人为水土流失。总体来说,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市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工作已经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猜你喜欢
水利局长治管护
水利局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优化研究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长治:考察调研 绿色防控
长治药茶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山西长治:“三级联动”保“三秋”生产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当当鼓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森林管护中GPS技术的应用
堤上裂了一条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