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2010-02-14 01:15康承高
中国水土保持 2010年9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流域群众

康承高,罗 静

(达县水土保持局,四川 达县 635006)

达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处川、渝、鄂、陕结合部,是川东北交通枢纽和川渝鄂陕结合部物资集散中心,幅员 2688km2,辖 64个乡镇,总人口130万人,境内山地占25%、丘陵占50%,属典型的内陆山区丘陵县。自1990年实施“长治”工程以来,共治理30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527.15km2。近年来,达县按照水利部的要求,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新思路,成功打造了赵家镇桂花村、管村镇高寨村等典型,给小流域生态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经验。

1 达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管理的主要做法

1.1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水土保持专项规划有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退耕还林(草)规划、生态修复规划及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规划的着眼点都是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治贫致富,总体上都应服从于维护生态系统安全稳定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但几个专项规划的重点、治理模式又各有不同。退耕还林(草)是以改变土地利用结构为切入点,通过提高林草植被覆盖来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的一种治理方法;生态修复则是依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在投入机制和治理速度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条件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治理思路,即在加强人工重点治理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生态修复,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大面积生态恢复,是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的一项费省效宏的治理方式;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强调的是治理效果,不管采用什么方式治理,最终的目的是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基于此,达县水土保持工作始终以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为总纲,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为目标,以退耕还林(草)、生态修复为实现目标的手段,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1.2 明确重点,突出特色

建设目的决定建设内容,常规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着力点在于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流域居民生活水平。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坡耕地治理、荒地治理、小型蓄排引水工程建造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水土流失、恢复项目区的生态环境,重点是减缓或避免土壤及其地表组成物质在降水、径流等外力作用下对周边水域、农田、居民点及其他构筑物的影响,同时对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的行为。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目的是以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为切入点,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基础,通过实施生态修复、河道综合整治、人居环境整治、生态农业工程建设、流域污染治理等措施,实现小流域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生态安全工程,其涵盖的内容远远大于其他水土保持专项工程,因此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和完善,应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基础,全面做好流域治理、生态修复、水系整治和人居环境改善,建立面源污染控制、人为水土流失防治等管理制度,加强相关监测评价等。

(1)小流域治理工程。结合当地实际,实施坡耕地改造,对现有水利设施进行整治、维修,新建蓄水池、沉沙凼、院户和耕作道路及坡面灌排水系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营造水土保持林草,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入库(河)生物缓冲带;以产业为支撑,以科技为手段,大窝大苗栽植见效快的经济果木,加速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和面源污染。

(2)生态修复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封山禁牧、封育保护,加强林草植被保护,防止人为破坏。要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护水资源。

(3)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编制河道整治规划,采取清淤、护岸、筑堰和绿化等措施,对小流域内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封河育草,维系河流良好生态系统;禁止河道采沙,加强河道管理及维护;防止污水和垃圾进入河道,确保河道清洁和环境优美。

(4)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搞好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制定村庄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实现生活垃圾集中管理、生活污水达标排放;人畜禽粪便应通过沼气池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5)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料,采用生物方法以及易降解、低残留的农药防治病虫害,控制和减少农业污染,发展生态农业。

(6)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在河道周边设置植物缓冲带,种植或抚育具有吸收有机污染物能力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在河道和水库水位变化的水陆交错带建设人工湿地,种植适水树草,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7)水土流失和水环境监测。建立水土流失和水质动态变化监测点,对土壤侵蚀量、入河(库)泥沙量以及总磷、总氮、生化需氧量、化学耗氧量等指标进行监测。

1.3 健全制度,加强管护

在小流域内,制定封山禁牧、封育保护政策和乡规民约,建立水源管理和保护制度,保护林草植被,促进生态自我修复。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生态移民;制定化肥、农药使用推荐种类目录,明确其合理用量及使用方法;严格生活垃圾、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排放的控制管理;加强流域内集体和私营企业、饮食服务等行业排污的管理;监督开发建设项目法人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控制新增人为水土流失。

1.4 整合资源,合力攻坚

近年来,成功打造了赵家镇桂花村、管村镇高寨村等典型,推行了“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统一规划,共同实施”的运作模式,对水利、水保、国土、农业、“三村”建设、林业、扶贫等项目资金,在部门负责、事权明确、权责匹配、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坚持统一管理,集中使用,有力地促进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仅 2007年我县高母寨和磴子河小流域就在水务、农业、林业、国土、“三村”办、扶贫等部门通力合作下,捆绑项目资金达 2000多万元,从而实现了规模治理。

2 达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还未真正开展起来

我县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起步晚,设备、手段落后,无论是开发建设项目还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监测工作都还未真正开展起来。目前我县仅有川气东送管道工程、齐鲁石化化肥项目和汇鑫能源项目分别由水利部监测中心和达州市生态环境监测分站在开展监测工作。

2.2 经果林效益不明显

经果林是水土保持工作中一项重要的植物措施,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多年来,全县栽种经果林上万亩(15亩 =1hm2),但因保存率低、管理粗放,效益不明显。

2.3 建后管护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虽然每年都与治理区村社签订了水保工程管护协议,但多数工程没有发挥应有效益,很多100m3的蓄水池淤积量就达30m3以上,且排灌沟渠淤积损毁严重,根本达不到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

2.4 群众投工投劳落不到实处

在项目规划阶段,群众积极承诺在项目实施阶段自愿投工投劳,并签订了投工承诺书,但真正落实起来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劳动力组织困难。就石梯镇磴子村而言,全村总人口1856人,劳动力1230人,但常年在家的劳动力不足 200人,且 60%左右为60岁以上的老、弱劳力。二是大多数群众的思想观念陈旧,总认为国家富裕了,不愿在国家投资的项目上投工投劳。三是项目实施后各农户受益不均,影响群众的投劳积极性。

2.5 群众受益不均衡

在项目实施中,修建蓄水池、排灌沟渠等工程难免要占用土地,有的农户占地多,有的农户占地少甚至不占用,修建的公益设施大家享受,导致被占土地多的群众思想不通。

3 对策及措施

3.1 加强预防监督、监测工作

认真宣传贯彻水土保持法,全面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补偿;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正确处理水土保持与资源开发、生产建设和发展经济的关系,严格依法行政。建立、完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与实施公告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和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制度。特别要加强对土壤侵蚀量、入河(库)泥沙量以及总磷、总氮、生化需氧量、化学耗氧量等指标的监测。

3.2 以生态工程项目为依托,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以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在全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总体规划框架下,以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土地整理项目等重点工程为依托,整合水利、农业、“三村”建设、林业、国土、扶贫、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各投其资、各记其功、分工协作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工程、植物、农耕措施并举,形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整体格局,从而整体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3.3 探索经果林栽植方式及管护长效机制

一是加大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其革除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二是安排部分资金对经果林整地和苗木栽植给予一定的补助,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三是改变“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成片发展市场前景好、受群众欢迎的名优品种。四是给群众一定的管护经费,加强幼林管护和技术指导。

3.4 积极探索地方和群众投入长效机制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建工程中群众投工投劳始终得不到落实。针对这种状况,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二是提高群众的参与意识,在项目规划和实施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解决好群众的切身利益,并在项目实施前和竣工后适时进行公示,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三是在项目选点规划时,建立项目竞争机制,把群众基础好、积极性高、投劳有保障作为项目实施的必要条件之一;四是建立本级财政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投入机制。目前,四川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处于试点阶段,我县还未被纳入试点县,建议县委、县政府在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时,安排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封育管护、宣传、监测等。

3.5 探索群众利益均衡、补偿机制

一是以社为单位,对实施前的土地进行统一丈量登记造册,对实施后增减的土地进行统一调整;二是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在蓄水、供水设施实施前,组织受益群众讨论制定用水制度和水价,建成后,明确产权。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流域群众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压油沟小流域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多让群众咧嘴笑
沙颍河流域管理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