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师生关系观中“人与人和谐”的理念

2010-02-15 05:07丁翌山东济宁学院文化传播系273155
中国科技信息 2010年17期
关键词:杨伯峻颜渊中华书局

丁翌 山东济宁学院文化传播系 273155

孔子师生关系观中“人与人和谐”的理念

丁翌 山东济宁学院文化传播系 273155

儒家“和谐”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底蕴和深刻的内涵,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要义。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其师生关系处处彰显儒家“和谐”思想的魅力。

孔子;师生关系;和谐

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是个体作为完整的生命存在的最高境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则是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必要前提。教育的使命就在于通过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提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适应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下移”的趋势,打破了“礼之专及”、“学术官守”、“学在官府”的局面,设坛讲学、授徒传道、济世天下,成为中国私学教育的第一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孔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思想,这些经验和思想集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一、一视同仁、“有教无类”

奴隶社会推行的是“礼不下庶人”的教育,只有贵族和奴隶主才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平民特别是奴隶受教育的权利完全被剥夺。“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打破了奴隶主和贵族在教育方面的垄断,摧毁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通过广泛的吸纳学生,使教育向下层、向大众转移。

“有教无类”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学生不分贫贱富贵。他的学生有大贵族出身的南宫敬叔、孟懿子;有鄙人出身而后成为“结驷连骑”的大商人子贡;有曾经做过盗贼的颜涿聚;更多的则是平民出身,如“三年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穷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的颜渊。其次,年龄不分长幼。在孔子的弟子中有比孔子小6岁的颜路,还有比孔子小53岁的公孙龙。同学之间的年龄差距达47岁。再次,不分地域和国别。他的弟子来自各诸侯国,分布地区广泛。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弟子有姓名者77人,分别来自鲁、齐、卫、晋、蔡、秦、宋、薛、吴、楚等广大地区。

孔子和谐师生关系不仅体现在学生来源上的“有教无类”,而且表现在对待学生态度上的“一视同仁”。《论语·季氏》记载:“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陈亢退而喜之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学生陈亢不仅从孔子的儿子孔鲤处得知了学习《诗》和《礼》的重要性,而且还明白了像孔子这样的正人君子,对自己的儿子也是不偏私的。

二、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孔子善于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听其言观其行,对学生有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例如他认为“由也果”(子路果敢),“赐也达”(子贡为人豁达、大度),“求也艺”(冉求多才多艺),“柴也愚”(高柴较迟钝),“参也鲁”(曾参较耿直),“师也辟”(子张较偏激),“由也喭”(仲由较鲁莽),这样孔子才能有的放失地对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又如,《论语·颜渊》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对同一问题做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又符合仁的基本概念。孔子的弟子之所以能在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方面各有所长,正是孔子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专长,因材施教的结果。

三、平等互爱、“教学相长”

孔子的“师道尊严”是建立在与学生平等互爱的基础之上的。孔子对学生谦和友爱,从不凌驾于学生之上。他对学生的教育总是在“结伴郊游”、“席地而坐”的交谈之中展开的。在交谈之中孔子注意营造一种自然、友爱、诚恳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据《论语·公冶长》记载,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可以向学生提出“各言尔志”的要求,学生也可以向他表示“愿闻子之志”的愿望。通过这种对话的方式,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充分体现了孔子与弟子之间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学相长”正是寓于这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之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2]。又如,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从而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亲如父子、“尊师重道”

孔子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师生之间犹如父子。“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牗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3]哀痛之情溢于言表、一览无余。又如,孔子门下最得意的弟子当属颜回,但颜回短命早夭。“‘颜回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呼恸乎!’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4]孔子惋惜、哀痛之情令人无限感伤。

孔子对学生的无限热爱同样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由衷的热爱。如,《论语·子罕》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专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又如,《论语·先进》记载:“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师生之情亲如父子,由此可见一斑。孔子死后,众弟子如丧考妣,以丧父之礼待之,在墓旁守孝三年,而子贡仍不忍离去,又继续在墓旁留守三年。之所以会有这种守孝三年、六年的学生,就是因为有“诲人不倦”的老师。

五、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

孔子既注意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同时又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民,并将其发展为《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提倡“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5];强调“为政以德”[6];提出“六经皆艺”。从对人的发展作用而论,礼、乐侧重于“智”,射、御侧重于“体”,六经则诸育兼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孔子师生关系观中所蕴含的平等、民主、公平的理念,为摆脱传统“师道尊严”观念的束缚,构建新时期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1] 杨伯峻.论语译注.论语·述而.第7章[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 杨伯峻.论语译注.论语·子罕.第9章 [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 杨伯峻.论语译注.论语·雍也.第6章[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 杨伯峻.论语译注.论语·先进.第11章[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 杨伯峻.论语译注.论语·述而.第7章[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 杨伯峻.论语译注.论语·为政.第2章[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7.071

猜你喜欢
杨伯峻颜渊中华书局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攘鸡
“客气”词义的源流演变
《论语译注》注释商榷三则
《列子》撰写时代考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