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者评析新中国六十年

2010-02-15 17:06沈传亮苑晓杰
中共党史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发展

沈传亮 苑晓杰

国外学者评析新中国六十年

沈传亮 苑晓杰

从一个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国家,变成一个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发展中大国,60年来中国实现了令世界惊羡的“美丽转身”。在新中国成立 60周年之际,很多国外学者尤其是中国问题专家,纷纷撰文对新中国 60年给予评析。

一、理性分析新中国六十年取得成就的原因

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的中国问题专家通过接受访谈和发表文章的方式,既表示认同新中国 6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又对中国成功的原因作了深入分析。

美国南加州大学美中学院副院长杜克雷说,过去 60年中国几乎在每一个领域都发生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惊人变化。尤其是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的巨变让人刮目相看。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巨变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方面的政策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为个人发挥作用提供了空间。①杜克雷:《中国变化令人印象深刻》,新闻报业网2003年 9月 21日,http://news.xhby.net/system/2009/09/21/010591104.shtml。美国进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娜·哈奇甘指出,新中国成立 60年来的发展道路艰难曲折。中国伟大的建设成就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正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法国巴黎第八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皮埃尔·皮卡尔认为,过去美国模式曾经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而今中国成功探索到了另一种发展模式,并因此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目标。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 30年来发展之快、变化之大是过去难以想象的。他说,一个拥有 13亿人口、幅员如此之广的国家在短短 60年的时间里取得如此发展,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尽管中国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中国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发展之路。②皮埃尔·皮卡尔:《中国找到了成功的发展模式》,《光明日报》2009年 8月 18日。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国分良成教授总结道,新中国 60年,最大的成就有两个,第一个成就是摆脱了半殖民地状态,真正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自主。第二个是在历史上首次解决了全体人民的温饱问题。③国分良成:《中国一直朝着富强目标迈进》,新华网2009年 10月 19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0/19/content_12269317.htm。

国外学者从国民性、执政党、历史传统等方面,对新中国 60年取得成就的原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一是中国人的勤劳智慧。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姚树洁教授强调中国取得这些成就的秘诀在中国人身上。他说,中国人骨子里就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非常勤奋。此外,也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每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入都很大,这使得劳动者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国家间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中国既有亿万勤勤恳恳的劳动者,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④姚树洁:《中国成功秘诀就在其自身》,新华网 2009年 10月 10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0/10/content_12205539.htm。

二是光荣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俄罗斯科学院亚历山大·萨利茨基研究员认为中国取得巨大成就存在着多种原因,主要原因是,中国提出并实施了综合性发展方案。这一方案伴随着中国尊重本国的历史。尊重历史和善于计划是两大特点,是中国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①亚历山大·萨利茨基:《中国让现代化的概念在世界得以普及》,新民网 2009年 9月 7日,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09/07/2507887.html。巴西的巴西利亚大学教授阿尔热米洛·普洛科皮奥认为,中国成功的原因在于有光荣的历史和传统。②普洛科皮奥:《中国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样本》,新华网 2009年 9月 7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9/07/content_12008341.htm。美国的考克斯指出,一个强大的国家必定有强大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就是这样一个民族,虽然历经内忧外患,但根深叶茂的民族精神从来没有丧失,厚实的文化沃土所培育的创业和奋发精神总能伺机得到释放。

三是执政党强而有力。巴西圣保罗孔子学院院长路易斯·安东尼奥·保利诺认为,建设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无疑是个很艰巨的任务,只有中国共产党这样强有力的政党才能让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把国家建设作为每一个人的目标。苏丹喀土穆大学中文系教授奥斯曼·哈桑·奥斯曼认为,尽管中国面临很多困难,但中国共产党利用其集体智慧,制定了先进而完善的政策。

四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总结经验教训中找到了正确方向。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说,中国发展的过程,是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国不仅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教训,还总结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国分良成认为,正是出于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中国才开始集中精力搞现代化建设,在政治制度上也结束了领导干部终身制。③国分良成:《中国一直朝着富强目标迈进》,新华网2009年 10月 19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0/19/content_12269317.htm。日本政府智囊机构——东京财团研究员关山健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是中国在经历挫折之后汲取经验教训而获得的结晶。中国正是汲取了计划经济失败的教训,果断而巧妙地利用市场的力量实现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腾飞。④《外国专家谈新中国经济格局之变》,新华网 2009年 8月 17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8/17/content_11896552_1.htm。

此外,有的学者从更广阔的层面,对新中国取得成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如比利时鲁汶大学经济学教授西尔万·普拉斯卡尔概括中国取得成就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是土地经营模式的转变,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第二是改革开放;第三是中国政府务实、渐进的方式方法。法国《欧洲时报》的评论文章指出,在中国道路的背后,是某种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为处于危机中的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价值参照系。⑤http://news.163.com/09/1002/09/5KK2JF43000120 GU.html.

二、对新中国六十年中前后两个三十年的看法更加客观

新中国成立 60年之际,国内学界对前后两个 30年的关系虽有不同声音,但多数学者主张前后两个 30年不可分割,不能否定前 30年的成就,后 30年的成就离不开前 30年奠定的基础。⑥《共和国 60年话沧桑——金冲及研究员专访》,《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月 30日。持类似观点的还有朱佳木的《新中国两个 3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 5期),张启华的《如何看待两个三十年?》(《百年潮》2009年第 10期 )。海外学者也对新中国两个 30年的关系发表了看法,尽管其中个别论点值得推敲,但了解一下不无裨益。

美国的布热津斯基指出,以 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为界,新中国成立 60年的发展历程可大体分为两个 30年。而在第二个 30年中,中国实现了快速和成功的转型。⑦布热津斯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60年来成就举世瞩目》,新华网 2009年 7月 20日,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9-07/20/content_11737965.htm。法国国际经济研究中心的弗朗索瓦·勒姆瓦纳认为,共产党领导中国的前 30年,以“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为代表性活动的 30年,不能说是完全浪费的。因为在前 30年里,中国“在卫生、健康和教育方面取得了进步,大多数年轻人如今得到了基本的教育”。①转引自乔尔·加卢《中国 60年:从贱民国家到世界强国》,中国环球网 2009年 9月 25日,http://china.huanqiu.com/eyes_on_china/politics/2009-09/25/587445.html。

国分良成认为,简单地看,新中国 6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成前后两个 30年。前 30年的中国重视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体制;后 30年的中国则以现代化建设为主,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生产力的提高。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60年,前后两个 30年的中国就像两个国家一样。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前一个 30年对中国的发展没有意义。他说,放眼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不论处于哪个阶段,尽管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但中国一直都在朝着同一个目标迈进,那就是国家的富强。②《“中国一直朝着富强目标迈进”——专访日本中国问题专家国分良成》,《参考消息》2009年 10月 15日。

郑永年强调,改革开放 30年的成绩离不开前面的 30年。中国的高速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政治社会稳定的基础结构是前面 30年所打下的。不管人们如何评价前面 30年所犯过的错误,这个基础结构从来就没有动摇过。很显然,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迄今为止还找不到能够使得国家社会政治稳定的结构。如果不理解改革开放前 30年的历史,就很难甚至不能理解改革开放 30年的成就。前 30年的发展经历了一些曲折,但也为后 30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郑永年认为,“继续革命”可以说是共和国前 30年历史的主线条。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国尽管也有些制度上的创新(如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和苏联决裂),但总体上还是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中国仍然孤立于(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国际体系之外。前 30年为一个主权国家独立奠定了基础结构,但对如何建设这个新国家,前 30年在为后人留下很多宝贵经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如果没有前 30年建立起来的主权国家架构,也很难有后 30年的建设成就。正是因为有毛泽东那么多充满价值的社会实践,毛泽东逝世后的中国领导人才有了全然不同的探索。正因为计划、缺乏自由、封闭、贫穷的社会主义已经被证明为行不通,才使得无论是领导层还是中国社会普遍接受并追求市场、自由、开放和富裕生活等价值。③郑永年:《国际发展格局中的中国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 5期。

路易斯·安东尼奥·保利诺指出,新中国建设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1949年至 1978年,主要任务是建设和巩固新中国。他说:“只有中国共产党这样强有力的政党才能让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把建设祖国作为每个人的目标。”第二阶段: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再次加大了开放力度之后,中国开始发生深刻的变革。④《中国“美丽转身”是如何实现的?——世界“中国通”看中国 60年》,新华网 2009年 9月 20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9/20/content_12084053.htm。古巴哈瓦那大学国际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胡利奥·A·迪亚斯·巴斯克斯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重要时期,即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尽管毛泽东时代出现了一些偏差,但为 1978年之后大力开展四个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便利条件。⑤http://world.people.com.cn/GB/9993509.html.

三、对“中国模式”的认识日趋全面

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问题专家库伯·雷默经过多年研究,首先提出“北京共识”,他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途径。此后出现了从不同角度定义和评论“中国模式”的文章和专著。这些作者对“中国模式”的解释并不相同,评论各异,其中既有客观论述,也有颇为“意识形态化”的论调。新中国成立 60周年之际,海外学者再次撰文评说“中国模式”,对“中国模式”的认识更加理性和全面。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雅科夫·别尔格尔说,新中国成立之初曾在工业化进程中得到苏联的援助,但并未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在探索适合自身经济发展模式上付出了艰难努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中国在最近30年来取得的成果表明,它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①《外国专家谈新中国经济格局之变》,新华网 2009年 8月 17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8/17/content_11896552_1.htm。

姚树洁提出,中国有独特的发展模式。从经济上讲,中国的市场和计划结合得很不错,虽然不是完美无缺,但确实在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说经济发展中制订五年计划就很有效。有个五年计划就像走路时有了目标,可以更清晰地规划一些大项目。而英国就没有这样的计划,每年只能靠预算来规划,效果就差很多。从行政管理上看,中国政府很有力量,能有效地贯彻经济计划的实施。中国发展的经验其他国家可以学习,但“中国模式”很难被完全模仿和复制。就像中国不能完全复制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一样。一方面这种模式基于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体制,另一方面,这样的模式和中国的社会文化条件密切相关。②姚树洁:《中国成功秘诀就在其自身》,新华网 2009年 10月 10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0/10/content_12205539.htm。

古巴哈瓦那大学国际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胡利奥·A·迪亚斯·巴斯克斯认为,30年来,中国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实行权力下放和基层选举,推动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创造了新的政党执政模式。可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逐步形成独特的中国模式。虽然尚无法对这一模式的所有细节加以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模式已经远远不同于苏联时期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③胡利奥·巴斯克斯:《中国 60年孕育新模式未来 50年将再次崛起》,见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转引自 http://world.people.com.cn/GB/9993509.html。路易斯·安东尼奥·保利诺指出,中国人民在 60年建设新中国的历程中,为人类社会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发展经验,其中包括:勇敢探索适合于自己的发展模式;不墨守成规;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郑永年多次撰文就中国模式问题发表见解。他指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国内外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日益增多。然而,大多数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模式时,往往会回避中国的政治模式,仅仅把中国模式局限于中国在经济上的成功。但实际上,如果不讨论中国的政治模式,就很难理解中国的经济模式,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经济模式正是由中国的政治模式促成的。对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建立稳定的政治社会秩序来解决面临的艰巨挑战,对此,中国模式的政治和经济内涵都非常具有借鉴意义。他认为,中国的政治模式提供了经济发展赖以进行的社会稳定、产权保护、基本社会正义的政治环境。而且中国模式是一种发展中的模式,“改进关键在于通过社会改革确立社会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推动中国从非消费型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④郑永年:《国际发展格局中的中国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 5期。。郑永年还强调中国模式不可能被围堵,它和苏联模式不一样。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基本上不再强调意识形态,尤其是不和西方意识形态相对抗。中国从各方面向西方学,是最好学的国家。但中国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没有全盘照抄西方模式,而是努力建设符合自身特点的经济政治制度。中国奉行开放政策,在思想层面中国没关起门来,同样在国际关系层面,没像苏联那样建设一个封闭的集团。在国际层面,中国加入了几乎所有重要国际组织。中国奉行的开放性区域主义为中国和其他国家建立了共同的互动平台,使中国和包括西方在内的国际社会初步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就不能像往日围堵苏联那样来围堵中国。⑤郑永年:《中国模式能够被围堵吗?》,联合早报网2009年 9月 9日,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7/forum_zp090909.shtml。

俄罗斯学者萨利茨基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综合性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探索和借鉴。中国汲取了其他国家的经验,并使这些经验适应本国的条件。从中国模式中可找到苏联的“骨架”、新兴工业国家的成就、美国的成就,还有注重社会福利的资本主义的特点。中国成功地汲取了所有这些经验。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地区都逐渐拥有了各自的特点。所有这些都容纳在一个国家中,合理思维、追求创新和发明的人能够相当自由地选择经营方式。

总之,中国模式的特点恰恰在于,设计师没有规定一种绝对的固定的国家发展形式。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不断扩大与外界的交流渠道,不断进行试验。中国对试验的结果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建立起这种模式。①亚历山大·萨利茨基:《中国让现代化的概念在世界得以普及》,新民网 2005年 9月 7日,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09/07/2507887.html。

巴西专家普洛科皮奥指出中国式的发展模式取得很大成就。它的一大特点是政府对自己的人民怀有信心,知道他们有能力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国家;另一大特点是首先发展国内建设,然后逐步实现对外开放。在这其中,毛泽东的功绩也是不容抹杀的。此后,以邓小平为首的新一代领导人实行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中国善于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中国人善于传承古典,开拓创新。尽管“中国的发展令人叹为观止,但是就像所有的发展模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付出代价一样,中国为了实现发展,在环保领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国的水资源减少,森林面积缩减,大气质量变差,工业生产造成很大污染。中国需要在环保领域投入更多精力,吸取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好经验。这一点对于中国来说是个巨大挑战”②普洛科皮奥:《中国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样本》,新华网 2009年 7月,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9/07/content_12008341.htm。。

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傅高义教授认为,在很多方面,中国确有独特的做法。1978年后,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改革开放,走向市场经济,这个过程的确有其独特的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中国台湾地区及日本、韩国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属于亚洲后期快速发展的一种模式。中国领导人的政策比较明智,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共存,所以经济成绩显著。中国和美国的发展都有极其独特的条件,但不能用所谓的“中国模式”和“美国模式”来概括。③《哈佛“中国通”谈中国研究与中国模式——专访傅高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月 1日。

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网站刊登文章《北京共识:发展中国家的新样板?》,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北京共识”可能会最终替代声名狼藉的“华盛顿共识”。虽然因为中国的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中国模式”很难被复制,但中国经验仍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具体有三点:其一,循序渐进和谨慎的经济和政治改革政策;其二,自由和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明确依靠市场和私有化,参与国际竞争,遵守国际规则;其三,保持强势政府,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管理国内事务。

显然,国际专家多数认同中国模式适合目前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也值得很多国家借鉴,但认为不能照抄照搬。这表明,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认识更加全面理性客观。

四、中国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虽取得巨大成就,但城乡、区域差距扩大趋势明显,社会矛盾增多的态势增强,可以说繁荣与危机同在。国外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既面临良好机遇,也面临艰难选择。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指出,中国未来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要想永久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除了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之外,还要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④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中国下一步怎么走,世界都在看》,中国新闻网 2009年 9月 26日,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09/26/1887301.shtml。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戴维·香博认为,中国经济的急剧增长造成了高昂的环境代价。中国的增长充满活力,但其结果也是好坏共存。收入差距如今正逼近世界最高。⑤戴维·香博:《中国 60年:通往繁荣之路》,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转引自 http://www.stnn.cc/ed_china/200909/t20090921_1130060.html。美国中国问题专家、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心主任李侃如博士认为环境恶化、腐败问题、地区政治问题是制约中国发展的重大因素。①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 340~351页。

姚树洁教授强调,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低质量、社会公平和腐败问题、人民的社会保障、贫困、政治与民主等问题将严重制约中国的发展,只有消除这些问题才有可能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首先是要加大反腐力度,其次是完善税收制度。目前收入差距不断被拉大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对富人多征税,关注低收入群体,努力降低收入差距。此外还要更加重视环境,不能让环境污染成为经济发展的代价。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指出,中国取得成就花了代价,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矛盾、挑战和困难,而社会问题尤其尖锐,其中包括:失业现象在增长;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和财富两极分化;全国性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和教育系统的建立等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在广大农村更加尖锐。还有中国目前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其代价是居民生活环境遭到破坏,对外贸易失衡现象日益严重。②《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 5期。

国分良成教授认为,在经济方面,中国需要建立财富的再分配机制。只有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才能真正调动内需,使中国成为一个“消费社会”。日本东京大学副教授川岛真撰文说,中国需要的是符合中国社会状况或者说符合“中国特色”的政治改革,而不是西方式的民主化。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教授华金·贝尔特兰·安托林认为:从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与 30年前有天壤之别的新高度。但革命的年轻时代已经远去,成熟期的财富造成了不公正和腐败,现在迫切需要收复信心和重新平衡分配财富。③《革命与改革:新中国的六十华诞》,见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2009年 9月 6日)。转引自中华网,2009年 9月 9日,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9-09/09/content_18494140.htm。

路易斯·安东尼奥·保利诺说,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一支重要力量,但发展还不平衡,一些地区还相对贫穷。这是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④《中国“美丽转身”是如何实现的?——世界“中国通”看中国 60年》,新华网 2009年 9月 20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9/20/content_12084053.htm。郑永年说,尽管中国沿海一些地区已得到较好发展,但还要看到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很大,许多地方还比较落后,中国的穷人也还很多。他说,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就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问题。这个东西能不能成功,将决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 沈传亮,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北京 100091;苑晓杰,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 大连 116029)

(责任编辑 刘学礼)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