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援建,贵为务实

2010-02-15 21:38郭斯兰
浙江经济 2010年8期
关键词:青川一业指挥部

青川的版图与中国地图出奇地相似,36个乡镇,颇有些行政区划的味道。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每一个援建指挥部的板房内,总能看见一幅幅显眼的青川地图,以供圈点。从全国各发达省对口援建灾区各个县市的灵感出发,浙江的援建任务最终归于浙江11个地级市及29个发达县。

80亿元的援建投入,与其他省市相比,并不占据数字上的优势。不过,务实的浙江人,总是会在能力所及的空间内,实现超越价值的结局。这一价值,落脚于包罗万象的援建之中,则是最简单的“适合”二字,这两个字,成为联系援建者与青川人民的纽带。援建不求奢华,只求合适;求当下,更求长效。

多少奢华的建筑,在沿海发达城市也许是必需的;对于深受地震灾害的青川人民而言,却没有太大的意义。反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浙江的援建之地,这种力求“适合”的理念广受当地民众称道。“小青瓦、白粉墙、人字顶、木栏花窗、提脚线、白吊檐”,颇具川北特色的农居,让当地农户在重建家园的历程中感受到了最贴心、最实际的关注;两年之间,公路、防洪堤、漫水桥、饮水工程、教育园区在青川的各个乡镇得以全面恢复。浙江援建者所至之处,头等大事总是民众的生活所需,且是落到实处的关照。到过青川的人都会印象深刻,这里的学校总是所有建筑当中最显眼的,灾后重建的校舍,除却由内到外的全新容貌,更多了些援建者的人性化参与。尽管许多工程早已投入使用,后续的使用指导与服务却一直在延续。

走访了数个指挥部,几乎所有的援建者都认同一个观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加快推进援建项目的同时,浙江坚持“输血”和“造血”并重,更加注重产业援建,增强青川县的自我发展能力。在青川,多山少地几乎是每一个援建指挥部都遭遇过的难题,开山劈路已是难上加难,更不用说在此进行产业援建。令人折服的是,浙江的援建者们终将浙江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带到了这个地处川北的偏远山区。地震后的青川工业可谓“全军覆没”,浙江在认真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将有限的资金、物资及人力用在全面恢复生产和提高县城经济实力的关键项目上,引导企业向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在“生态立县、产业富民”的总体思路下,“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也在青川的各个乡镇得以推开。87个“一乡一业”特色产业项目付诸实施,十多个项目建设初见成效;建园区则是浙江产业援建的又一大特色,川浙合作产业园全部建成后,将引进产业投资2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超亿元;竹园、青溪、乔庄、凉水、关庄等乡镇70多家“农家乐”建成营业,成为当地农户创收的重要来源。

智力援建作为浙江援建的一大特色,早已被媒体广泛报道。通过分层、远程网络、集中、外出进修四种培训方式对青川卫技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利用浙江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结对帮扶;围绕特色产业培训农村劳动力;启用青川本地劳动力在浙江援建工地参建;组织多名灾区学子来浙就读……如是举措,满足的不只是当地民众眼下所需,更关注了其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发展机会。

反观浙江的援建之举,经验之外,所见的恐怕还是浙江人的务实之风。80亿元的投入,可谓用在刀锋。在浙江援建之地,没有太过奢华的建筑,却带来了当地民众最需要的实用;在“输血”与“造血”并重的理念下,不只实现了当地产业复苏,更让当地民众重新找到了致富之道,发展势头更甚灾前;通过各个领域人才的入川援建与指导,当地民众自我发展能力亦更甚灾前。

猜你喜欢
青川一业指挥部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南充综合试验站全力推进体系“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
黑龙江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指挥部第2号公告
“七抓并举”抓实“三供一业”移交思想教育
青川岩沥青对沥青感温性能的影响探究
天脊“三供一业”分离移交
昙花
人生的苦酒
人生的苦酒
财政部力促铁路等央企剥离“三供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