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学具使用的技巧

2010-02-17 07:48郝立霞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年8期
关键词:个位学具花瓶

郝立霞

山东省昌邑市柳疃镇柳疃学区小学 山东潍坊 261302

新课改下学具使用的技巧

郝立霞

山东省昌邑市柳疃镇柳疃学区小学 山东潍坊 261302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具的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好学具,掌握学具使用的技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 学具 技巧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具的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好学具,就要掌握学具使用的技巧,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一、在复习准备中运用学具

复习准备的目的是要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加工,形成学习新知识所必备的知识基础。在复习准备中运用学具,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的具体材料,为学生学习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的知识做好必要的准备。

1.铺垫性操作

所谓铺垫性操作,是指为了学生学习新知识而进行的操作。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小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因此,许多知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需要用与之有关的旧知识作为知识基础。在复习准备中,通过操作学具,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以及操作技能,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

例如,教学“9加几的加法”,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凑十法”口算9加几的加法。教学时,借助数位表及小棒,先让学生在数位表上一根一根地摆小棒,当摆到9根后,问:“再添1根是多少根?”“个位上够10根小棒怎么办?”学生边操作边回答:“个位够10根小棒,要把它捆成1捆,变成1个十,放在十位上。”这样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了解了“10个一是1个十”的道理,掌握了9和1凑成十的操作方法,使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运用已有的“凑十”的知识和操作的技能,去学习9加几的加法,达到了操作的目的。

2.引入性操作

所谓引入性操作,是指学生在动手中发现新问题,从而引出新知的操作。它既是一种操作学具的方法,也是一种引入新知的方法。古语说:“思源于疑”。也就是说有了疑问,才会引发思考。引入性操作正是可以引导学生找到思之源,并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师先让学生分花:有6枝花,每3枝花插在一个花瓶里,需要几个花瓶?这个知识是学生早已掌握的。接着教师让学生拿出7枝花,还是要求每3枝花插在一个花瓶里,需要几个花瓶?学生按照刚才的方法去分,分到最后还剩下1枝花,这时有的学生拿着剩下的1枝花不知往哪里放好,放在插好的花瓶里吧,可每瓶只能插3枝,再单插1个花瓶吧,又不够3枝,怎么办?从而产生了问题。这时教师提问题:“你知道这1枝花叫什么数?”话音刚落,有的学生便喊道:“余数。”教师马上接着说:“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然而然地发现了新问题,使学生了解了问题的提出,认识了余数,并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自己一定要学好数学。

二、在理解新知中运用学具

知识的理解离不开感性的认识,学生理解新知必须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借助表象,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括出某些规律。在理解新知中运用学具,可以帮助学生架起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桥梁,使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不同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愉悦地去学习。

1.发散性操作

所谓发散性操作是指操作的方法并不唯一,但结果相同的操作。也就是说学生的操作不受思维的限制,学生根据自己的所想所思进行操作,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内部心理的智力活动,充分体现出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学习“11减9”时,学生利用小棒想出了3种方法:第一种,从1捆小棒中拿走9根,将剩下的1根与个位上的1根合起来是2根;第二种,把1捆小棒拆开变成10个单根的,与个位上的1根合起来是11根,从11根里去掉9根还剩2根;第三种,先把个位上的1根拿走,再从1捆小棒中拿走8根,还剩2根。学生的不同想法,反映出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结合教学有机地向学生渗透了全面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探索、思维、创造的空间中发展了求异思维,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验证性操作

所谓验证性操作是指学生用学具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的操作。学生所提出的假设,实质上是一种猜想,而鼓励学生猜想,是当今教学中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每一项科学实验的成功,都是在大胆猜想和实践中取得的,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勇于实践,是当今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适时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去猜想、去实践。

例如,学习“长方形的认识”时,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试着说一说长方形有哪些特征,以便培养学生观察与猜想的能力。那么学生所说的到底对不对呢?进而,让学生运用手中的长方形和三角板自己想办法进行验证。学生通过测量、对折等方法,检验所提出的假设的正确性,最后概括出长方形的特征。这样学生从提出假设——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初步经历了一次简单科学实验的过程,使学生感到科学实验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做,这样就为他今后的猜想与实践打开了理想的大门。

总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学具教学,在学具教学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通过学具理论的不断深入,学具操作的技巧被广大教师所掌握,学具教学一定会为教学更好地服务。

book=58,ebook=329

2009-08-11

郝立霞,本科,中教二级。

猜你喜欢
个位学具花瓶
牢记方法大量练习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我画青花瓶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花瓶怎么碎了?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有趣的花瓶储蓄罐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