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的护理体会

2010-02-17 09:58066100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郭旖旎
中国疗养医学 2010年3期
关键词:白血病血小板化疗

066100 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 郭旖旎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是一恶性克隆增生性疾病,临床前期可以长达6年,一旦进入临床期病程进展加快。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在慢粒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的中位时间,分别为3.5~4年,1年和3~6个月[1]。许多患者难以避免的要发生急性变,一旦急变将会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做好此期的护理工作对患者预后尤为重要,现将一些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共收治慢粒患者47例,其中男31例,女16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40.5岁。47例患者中病情发展为急性变32例,经积极治疗与护理,急性变得到控制,好转者21例,死亡11例。

2 护理体会

2.1 对症护理

2.1.1 贫血和出血 多数病人都会发生中度或重度的贫血,此期应嘱患者卧床休息,保证睡眠,以减少其疲乏无力感;当出现胸闷、心慌等情况时可给予氧气吸入,并适当限制活动。此外白血病人由于血小板减少,多会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护士应及时认真查看患者血小板计数,并观察患者皮肤和全身的出血情况。告知患者禁忌手挖鼻孔、用力扭鼻、咳嗽甚至禁止刮须等。血小板低于20×109/L时,应嘱患者绝对卧床,以减少磕碰,配合医生应用止血药物或输注血小板,但应注意在血小板分离后6 h内给患者输入,以免影响血小板输入后的存活率。在治疗期间,护士的操作要尽量轻柔,静脉输液时不可用力拍打静脉,以避免皮下出血;尽量减少各种注射穿刺或在穿刺后压迫针眼3~5 min。每日观察病人食物情况,指导患者进食软烂、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生、硬、刺激性强的食物,防止消化道出血。

2.1.2 感染和发热 白血病本身可以发热,但大部分病人都是由于继发感染而发热,主要有皮肤黏膜、软组织、呼吸道、泌尿系感染等。为预防和控制感染,护士要严格无菌操作,并对病人的眼、耳、鼻、口腔、肛门及外生殖器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都应施行预防感染的措施[2]。鼻腔可用液状石蜡或薄荷油涂擦2~3次/d;洗必泰漱口液漱口3~4次/d,病情严重者行口腔护理2~3次/d;1∶5 000高锰酸钾液坐浴、清洗外阴部等。以上措施需同步进行,避免由于护理不当而引起任何一个部位的感染或加重[2]。并应保持病室环境清洁,空气流通,可行病室紫外线消毒2次/d。进入急变期的病人,发热常是持续性的,要及时监测患者体温变化,我们主张多用物理降温法(冰袋、温水擦浴)降温,同时注意保暖,勤为患者更换衣物、被服等。

2.1.3 化疗护理 化疗是慢粒最常用有效的治疗方法。护士要严格掌握化疗期间的注意事项。输入化疗药物前要认真核对医嘱,了解化疗方案,药液需现用现配。滴注前先用生理盐水穿刺,确认穿刺针在静脉内后方可滴注化疗药,并嘱患者输液侧肢体稍制动。在输液过程中应勤巡视病房,并注意观察药物的毒副反应,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

2.2 心理护理 慢粒发展为急变期,病人多数了解自己的病情,对治疗心理很复杂,普遍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针对此类患者,护士要尽量使病人在生活上和心理上的不舒适感降到最低。生活中多关心帮助患者,病房布置上将鲜花、慰问卡片等放在病人易看见的地方,抢救仪器等放在不易看见的地方。加强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卧床病人保持床单位的平整清洁,为病人安排摇床,以方便调整舒适的体位。其次,这些患者更需要心理支持,无论是来自医护人员还是亲朋好友。此时护士的角色不仅是一个护理者,更需要是教育者、协调者、信息传递者,平时主动到病房与患者交流,给予卫生指导、健康宣教等,帮助患者缓解焦虑的情绪。同时鼓励患者正视自己的疾病,给他们介绍医学发现新情况、好转病人的病例等,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采取积极的态度配合医护的治疗,让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在尽力为其生命的延续而努力工作,以减轻恐惧心理。

3 小结

综上所述,全面细致的护理工作,护士良好的品质,过硬的技术,热情诚恳的服务态度直接关系到此期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合理的因症施护,能大大减轻病人的痛苦,调动其与疾病抗争的精神,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1]孟凡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J].新医学,2004,35(7):392-393.

[2]崔振珠,马新娟,王红艳.白血病护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11):810-811.

猜你喜欢
白血病血小板化疗
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血小板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跟踪导练(二)(3)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
顺铂联合多西他赛同步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效果
阅读理解Ⅰ
中医辨证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50例
恶性肿瘤与血小板相关性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