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0-02-17 14:26廖红文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11期
关键词:经济学理论思维

廖红文

在经济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廖红文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1450)

经济学是一门思想深刻、内容丰富、与经济生活紧密关联的课程。这门课程对于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价值。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法,充分挖掘经济学的思想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格,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济学;教学;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造性人格

在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经济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这个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建立在其他目标之上的,是知识、素质与能力目标的升华。美国奥斯本创造学的基本原则是:“人人皆有创造力,创造力水平可经训练提高”。根据这个原则,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是可行的。创新能力的产生离不开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三个要素。以下是笔者对经济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体会。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经济学教学中采用社会探究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社会探究法是指教师提出某个社会问题,由学生开展调查,提出假设,收集证据,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而得出结论。

美国心理学家瑞普主张,创造力本质上就是人重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从这个意义上看人人皆有创造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也是创造力的表现。采用社会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学习完弹性理论后,笔者给了学生一个社会调研题目:“春运期间,火车票应不应该涨价?”这个题目由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分组(约10人一组)进行调研。要求学生在选取调查对象时范围尽可能广,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进行调查。在做假设的时候,有的说应该涨价,原因是这样可以减少交通部门的压力;有的说不应该涨价,因为春运期间涨价不但不能减少交通部门的压力,而且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通过收集每年春运有关价格、人数方面的数据,学生发现价格与交通压力的大小确实关系不大。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春运票价缺乏弹性的原因,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定幅度内的涨价只能增加交通部门的收入,并不能减少交通压力,也确实增加了老百姓,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负担。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创新思维培养是经济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核心环节。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围绕强化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和独创性三个方面展开,与之相应的思维模式主要有辩证批判思维、发散思维和隐喻联想思维。在培养这些思维模式的实践中,一些有效的教学法是教师教学的有力工具。

(一)辩证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辩证批判思维泛指个人能够辩证地评估、判断某一事物和现象好坏利弊的能力。辩证思维是按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高形式。同时,批判思维指个人对某一事物和现象长短利弊的评判,它要求人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断形成独立的见解。其中,激发念头可谓批判思维的关键,激发念头并不一定要寻求正确,而是要促使人们对同一事物(现象)有不同的认识。就创造思维而言,批判思维是破除人们思想认识中功能固着和思维惯性的关键。培养辩证批判思维,对于突破聚合思维对创造思维发展的束缚,开发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辩证批判思维需要严格的训练,这种训练是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之上的,没有较系统的知识载体,训练目标很难达到。笔者在教学中通过与学生对大众感兴趣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批判的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各类信息和经济学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

例如,住房问题是近年来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人们总希望在房价最低时购房,以节省资金。2009年3月,笔者在讲授完供给、需求与弹性问题后,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讨论题:“如果你现在已经毕业并在广州工作,手头有20万元资金,你是在广州买房还是租房?”这是一道开放式题目,不设正确答案。这项讨论涉及的理论知识有供给与需求规律、弹性理论等。而要用到这些理论,学生必须掌握一些必要的信息,如广州未来人口数量(涉及住房弹性的问题)、国家近期的金融政策、近年来的房价走向、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测、老百姓手头存有的货币总量、人们的投资渠道和投资习惯等等。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了一些相关信息后,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讨论和辩论。在辩论中,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补充和修正自己的论述,讨论越来越激烈,回答问题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在讨论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思考他们还没有想到的因素,并积极鼓励讨论中出现的新思路和新见解。讨论结束后,教师对讨论做了归纳、总结和评价。这堂课的作业就是写一篇关于自己对买房还是租房如何进行决策的报告。由于所提出的问题是学生特别关注的问题,因此,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许多学生在报告中有充分的理论论证和完备的信息,条理清楚,观点明确,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的。

辩论和讨论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方面,学生在辩论和讨论的过程中,大脑始终处于一种紧张和兴奋状态,可以不断激发出新的念头和新的想法;另一方面,学生互相启发,补充和修正自己的论述,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同时,辩论和讨论式教学能促使学生从搜集的大量资料中提取信息,去粗存精,深入理解,为我所用,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资料的概括、综合和归纳能力。

(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内容不完全法,强化思维的变通性,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内容不完全法指教师在课堂上就讲授的内容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推测可能的结果。内容不完全法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例如,在讲授“消费者理论”这一章时,重点学习了消费者均衡的分析方法,教师按照无差异曲线→预算线→消费者均衡的条件的思路一步一步推导下来。在反复训练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消费者均衡的分析方法。然而,在接下来的“生产者理论”一章的教学中碰到了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问题。生产者最优组合的分析方法与消费者均衡的分析方法本质上是相同的,是按照等产量曲线→等成本线→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路线一步一步推导的。由于学生对消费者均衡的分析方法掌握较好,可以在明确等产量线、等成本线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生产要素组合是最佳的,鼓励学生用消费者均衡的分析方法进行推理。这一点没有给学生带来太大困难,部分思维灵活的学生能够给出思路。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比较消费者均衡与生产要素最优组合这两种理论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由于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快便发现了这两种理论的分析过程和分析方法是相同的,根本区别是消费者均衡讨论的是消费者购买的两种商品的组合,而生产要素最优组合讨论的是生产者使用两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即两个变量的名字不同而已。同样的方法还可以用在供求规律的教学上。教师讲授需求规律,学生按照同样的思路总结供给规律。这样的教学不但可以强化学生思维变通的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通过发展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发展问题教学法指教师在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后,要求学生对所解答的问题适当加以变化和发展,并编出发展题,然后师生共同解答。例如,学习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后,教师提出“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问题,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思考经济生活中与此类似的现象有哪些。其中一个学生提出了政府应精简机构的问题,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回答了为什么政府应该精简机构。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创造性人格特征主要有智慧性、敢为性、稳定性(低紧张性)、自律性和高敏感性。其中,智慧是与哲学有关的特性,高敏感性是与兴趣有关的特性。教师可以通过挖掘经济学中的哲学内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获得智慧,在思想进步中获得乐趣,培养学生对经济生活的兴趣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一)通过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激励学生追求智慧人生

我国的大学生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从中小学起就应付着各种考试。以考试为指挥棒的教育,导致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难以获得进行深入的理性价值判断的条件与环境。其结果是,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困惑迷茫,对未来缺乏信心。

经济学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包含着与理性的价值观有关的内容,并提供了一些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挖掘经济学的哲学内涵,用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该课程,还可以让这种教育深入人心。

例如,经济学基础中含有一些与意识形态有关的内容。我们讲授的经济学基础主要取材于西方经济学,而西方经济学作为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人都是自利的,而不是利他的”基础之上的。为了避免学生片面理解这种意识形态,笔者在该门课程快要结束时,为学生安排了一堂名为“经济学均衡理论与和谐人生”的讲座。讲座以安踏总裁丁志忠的“黄金分割理论”开头。丁志忠的“黄金分割理论”可以这样阐述:“做每件事情,都要让别人占51%的好处,自己只要留49%就可以。长此以往,可以赢得他人的认同、尊重和信任。表面上看来,给他人两个百分点的好处,好像是一道减法,减少了自己的所得,但从长远的眼光看,这是一道加法,少了个人所得,但赢得了周围世界的认同、尊重和信任”。51%和49%被称为丁志忠的“人生两个百分点”理论,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百分点何其均衡,这种均衡的利益观是丁志忠成功的绝招。何止是丁志忠,这也是李嘉诚、胡雪岩、卡耐基等著名商人的经营之道、交友之术和处世经验,只是在表述上他们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已。接下来,笔者让学生自己总结在经济学基础中学习过的有关均衡理论和均衡分析的方法。通过总结,学生惊异地发现,原来均衡理论与分析方法充满了《经济学基础》教科书: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分析法、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投资与消费的平衡、GDP增长与国民幸福的平衡、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平衡、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平衡等等。而这些均衡理论曾在课堂上为我们成功分析了大量经济学案例。由此可见,在经济生活中,均衡是多么重要。

均衡理论与分析方法是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从哲学的角度看,均衡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和谐,是矛盾两个对立面的和谐统一。自利与利他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而“人生两个百分点”理论将自利与利他和谐统一到一起,带来了众多名家成功的人生。

在均衡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的“家庭、事业与女性的人生选择”的讨论,更让学生意趣盎然。我校是女校,家庭与事业是女性就业后面临的两大矛盾,女性要获得幸福的人生,和谐理论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经济学中,关于幸福的价值观的例子很多,有时讲完一个内容,穿插一个这样的案例或故事,带给学生的是一点心灵的甘露,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和谐的发展观和理性的价值观,鼓励学生智慧地理解人生。

(二)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

经济学是一门思想深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学科。这样一门课程可以挖掘出许许多多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乐趣。例如,在经济学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它们把复杂的经济理论用形象的例证、通俗的类比、富于人情味的比喻解说清楚,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乐趣。经济学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用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中,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经济学给予学生的思维训练是多方面的,学生在思维训练中能力会得到提高,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觉得自己大有收获时,这种激励应该是最好的激发兴趣的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继而激发出创新精神。

[1]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10).

[2]郑连成.高职院校经济学辩论式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9,(6).

[3]马国福.人生的两个百分点[J].思维与智慧,2008,(9).

G712

A

1672-5727(2010)11-0135-02

廖红文(1968—),女,广东大埔人,硕士,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数学。

猜你喜欢
经济学理论思维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简明经济学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