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坠子书的艺术价值及其发展趋势

2010-02-17 17:19刘海潮
中州学刊 2010年3期
关键词:河南坠子坠子三弦

刘海潮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民间坠子书的艺术价值及其发展趋势

刘海潮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坠子书是由三弦书发展而来的民间说唱艺术,它在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莺歌柳书和道情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种。坠子书作为民间艺术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民族文化传承价值及教化价值。但随着群众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和审美观念的转变以及还愿习俗的变迁和说书市场的低迷,民间坠子书渐渐步入衰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实施,坠子书也得到了相应的保护,但从其目前的状况分析,激活民间说书市场已成为发展和继承民间坠子书的关键。

坠子书;民间曲艺;历史渊源;艺术价值;发展趋势

坠子书是产生于河南本土的民间曲艺,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曾影响过大半个中国,在 20世纪 30年代曾一度跃居全国众曲艺之首。然而这种宝贵而璀璨的民间曲艺文化,如今却处于后继无人、濒临灭绝之境地。这种现象曾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和民族音乐工作者的高度关注,笔者也曾带着迷惑对坠子书进行过多次民间调查,并对调查所得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企图从中寻找出坠子书在民间发展的突破口。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本文仅对民间坠子书所存在的艺术价值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和分析,旨在为河南坠子的发展和保护尽绵薄之力。

一、坠子书的历史渊源

坠子书为河南坠子的俗称,亦称坠子、玉琥坠或渔鼓坠,是一种产生于河南民间并流传于河南、安徽北部、山东等地的民间说唱艺术。关于它的产生,有以下三种说法:

其一,认为坠子书是由莺歌柳书和道情书结合发展而来的。据《河南坠子书》中的记载,坠子书是因主要伴奏乐器是坠子而得名,最初是由莺歌柳书和道情书结合而发展出来的。莺歌柳书为河南民间曲艺的一种,原为农民在农闲之余自娱所用,自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深入到中国农村之后,许多为生活所迫的农民流落到城市谋生,将莺歌柳书带到市场上来,但由于莺歌柳书无论在唱腔上还是唱词上都无法与当时专业的书种“鼓子词”相竞争,于是这些以唱莺歌柳书为生的艺人就与道情书相结合,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曲艺形式——坠子书。①

其二,认为坠子书是由三弦书发展而来的。据《中国名县·开封县卷》记载,1963年,河南省召开河南坠子流派座谈会,坠子明星和著名老艺人云集郑州,对坠子的源流进行探讨。许昌坠子老艺人孟治法回忆说:“早听师爷说,河南坠子是乔治山首创的。”此说法得到许多艺人的赞同。乔治山将三弦的弹奏改为用弓拉奏,又将弦鼓上的蟒皮改用桐木板,并用这种改制的乐器——坠子为演唱伴奏,所唱曲目为《玉琥坠》,深受群众欢迎,坠子也因而得名。②

其三,认为坠子书是由三弦书、莺歌柳书和道情书三者结合并发展演变而成的。坠子书唱腔脱胎于三弦书,并与当地民间小调莺歌柳书相结合,形成早期的坠子。早期的坠子最先传入皖北的颍州 (今阜阳)、亳州 (今亳州),并与当地的道情书相结合,被称为“渔鼓坠儿”。后来,“渔鼓坠儿”又通过颍河反流传至河南,并放下渔鼓,只用简板击节,还较多地吸收了原先仪封三弦的唱腔,将缠绵的道情调演变为硬弓大调的坠子腔,并影响了河南本土的坠子艺人,使河南本土坠子的硬调唱腔也变得软了许多,从而形成了坠子书稳定的艺术风格。

第一和第三种说法均未能准确反映出坠子书产生的渊源。据《张长弓曲论集》中所述:“自从坠子书兴起以后,单独的莺歌柳书、道情书日渐没落,在河南早已见不到这两种曲艺了。”“这种艺术形式,在一九〇〇年左右,开始出现于开封市面。新兴的艺术形式,往往是新鲜动人的。于是唱莺歌柳书的,唱道情书的,都纷纷放下原有的书业,改而从事坠子书新曲艺的演唱。”③此段文献表明:坠子书在莺歌柳书和道情书失传之前已经产生,并作为新兴的书种,吸引了莺歌柳书和道情书艺人加入坠子书的演唱行列。由此可见,坠子书并非因为莺歌柳书和道情书的加入而形成,而是在两个书种加入之前已经形成。第三种说法在陈述中也道出坠子书在传入安徽之前已经产生的情况。

第二种说法虽然源于老艺人回忆记录的史料,但却陈述了创始人乔治山改良三弦为坠琴的合理性。开封市出身于坠子世家的曲艺家王元伦为探究此传说的真伪,曾于 1986年前后到开封县招讨营一带进行过专访,证明了乔治山确有其人,并推算出他可能是清嘉庆中期人。为进一步证实乔治山改三弦为坠子弦的传说,王元伦还谈及早期坠胡的弦弓都有缺口的情况:“乔治山用马尾 (弓)在三弦上拉着玩,马尾(弓)需要换上换下很不方便,他就想了个办法,将弓子前端锯了个缺口儿,以便随时可以将弓子换上。久而久之成为习惯,所以一般老艺人的坠胡弓子皆有缺口,我现在用的弓子仍然有缺口,这是我父亲遗留下来的。”④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坠子书是由三弦书发展而来的”这种说法,更能准确地反映出坠子书产生的最早渊源。

二、民间坠子书的艺术价值

坠子书形成于清道光年间,脱胎于三弦书,又融合了莺歌柳书和道情书,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说唱艺术。坠子书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民族文化传承价值,而书词的内容及题材也使此艺术具有一定的教化价值。

1.坠子书具有艺术审美价值

坠子书在河南属于群众耳熟能详的民间艺术,别具特色的伴奏乐器、以个人说唱为主的表演形式以及夹杂方言的中州音韵的唱念和清新淳朴的板式变化体唱腔,使这种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群众的喜爱。

在河南民间,坠子书是最贴近群众生活的传统娱乐方式,其说唱的表演形式和善于反映现实生活的特点,契合了群众传统的审美意识,满足了群众的审美需求。坠子书曾影响过大半个中国的传播盛况,足以说明坠子书特别受群众喜爱。河南宝丰县马街村每年一度的马街书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赶赴书场,说书会友,弹唱献艺。坠子书占马街书会书种的 80%以上,足以说明坠子书在民间受欢迎的状况。虽然在当前听书不再是群众娱乐的主流,但坠子书那率真、淳朴的艺术品格,依然可以使听众能得到美的享受,并能唤起群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体现出其特有的审美价值。

2.坠子书具有文化传承价值

坠子书作为民间曲艺文化而相传百余年,其艺术本身就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曲艺文化的传承和传统艺术形态的延续。坠子书这种民间曲艺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凝结着河南本土人民群众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反映着该地域人民群众的兴趣爱好和审美趋向,积淀着该地域民族习俗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同时承载着该地域民族文化的血脉和精华。

坠子书的流传和发展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民族习俗文化得以传承。坠子书兴盛时期,群众逢红白喜事都会请来坠子书进行演出,坠子书还被作为还愿的“愿书”请往“主家”演唱,从而也使这种习俗文化得到传承。坠子书在演唱中所涉及的道德规范、习俗风尚、历史传说等内容,也体现出当地民间文化的积淀和积累。因此,对于此种曲艺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对本土文化的直接传承和传播。

3.坠子书具有教化价值

坠子书的演唱所产生的强烈感染力和对社会美育的巨大力量,对于提高群众思想觉悟、抵制社会丑恶现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坠子书曾依赖于民俗活动及广大群众而土生土长,反过来又对广大群众产生积极的宣传教育作用,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民间坠子书通过艺术的情感形象认识和反映社会,在其反映社会现象的过程中,直接教育并感化着人们的心灵。

对于坠子书而言,无论是大本头、大段子,还是小段子,其内容均能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并在其中穿插着很多伦理道德及礼仪的故事情节,用来熏陶和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和公婆等。在百余年的传播过程中,坠子书一直在群众中发挥着这样重要的教育和感化作用。

三、坠子书在民间的发展趋势

对于这种具有宝贵艺术价值的民间曲艺文化,继承和发展才是对此艺术文化进行保护的最好方法。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坠子书发展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1.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及审美观念的转变使坠子书的发展失去了群众的根基

坠子书是因为能够迎合群众审美需求而产生和繁荣起来的民间艺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群众的审美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与群众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不断发展变化相比,坠子书却仍然保持着它原有的风格特点,在群众心目中就逐渐变得陈旧。

群众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也使坠子书失去了群众娱乐的主流地位。20世纪 80年代之前,人们的娱乐方式较为单一,除逢年过节民间举行的娱乐活动之外,其他娱乐活动较少。在这种娱乐方式较为单一的生活中,坠子书很受群众欢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影、电视机已经步入了农村的生活,群众的娱乐方式也由单一逐步走向多元化,从而使坠子书的观众大量流失。

2.民间还愿习俗的变迁及说书市场的低迷使坠子书处于后继无人和濒临灭绝的境地

还愿习俗为旧时民间的娱神祭祀风俗,它主要是人们通过求神保佑、驱鬼除魔、求子、求平安等,在精神上找到寄托,并许诺当实现该愿望以后,便请上几天书、奉上几桌好酒席以作还愿,于是就有了所谓的“愿书”。在河南本土,坠子书是“愿书”的主流书种。“马街书会的兴盛与当地群众有唱书还愿的习俗有关。会中所唱书目,就是多属敬神戏和水浒、杨家将、包公案等传统书及一些讲论纲常的家常段儿;现又增加现代题材的书目,曲种以河南坠子为主。”⑤民间唱“愿书”的民俗对坠子书在民间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进步,群众思想观念和意识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人们不再依靠求神来驱除病魔、降福避灾。这种思想意识和观念的转变使民间还愿习俗逐渐减少,于是“写愿书”还愿的活动也就相应地减少,坠子书也渐渐退出了主导“愿书”的舞台。

随着坠子书的退潮和说书市场的日趋低迷,民间艺人因业务减少和生活不济而转行。这不但造成了目前严重的断代现象,更严重地制约着坠子书在民间的发展。由于说书市场的低迷,说书已不能作为艺人主要的谋生手段,虽然还有少数艺人仍在坚持,但生活多很清贫。虽然马街书会每年为民间说书艺人提供展示才华和写书的机会,但也因写书人数寥寥无几和赶书会艺人渐少而面临尴尬。现任马街书会会长张满堂为了使书会重返昔日盛况,曾于 2004年在宝丰和附近县市走访了近百位艺人,以发动艺人们重操旧业,但未能如愿。笔者于 2009年 5月 22日从张满堂那里了解到,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政策支持,书会状况有所好转,但能写出去的书却极少,并且断代现象尤为明显。2009年 1月 16日,笔者在兰考县境内走访了 23位民间坠子艺人,他们都是因说书市场低迷和迫于生活压力,放弃专职说书而务农或转为其他行业。这种因说书市场低迷所导致的民间艺人弃业改行的现象,对民间坠子书的发展和继承影响极大。

3.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实施对坠子书在民间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河南坠子当前的发展状况,已引起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采取了相应的挽救措施。河南坠子和马街书会均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 11月 3日,开封被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坠子发源地。2010年 3月 2日,马街书会抢救工程启动。这些相关的保护措施,是对河南坠子发展和继承的大力支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实施,很多地方文化部门也纷纷行动起来,旨在挽救坠子书这种民间曲艺文化。例如:兰考县展开了对民间说唱艺人的普查和统计工作,并于 2009年 4月 8日,举行了河南坠子艺人展演会,同时还组建了“兰考县河南坠子剧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刺激着民间艺人沉寂多年的艺术神经,使他们看到了河南坠子复苏的曙光。地方媒体参与对河南坠子的宣传,也为河南坠子的继承和发展带来契机。因为在现代的信息社会中,大众传媒在塑造民间文化价值观念、引导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等方面,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例如,兰考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在仪封乡老君营村发现了河南坠子源头——濒临灭绝的仪封三弦,开封电视台就对仪封三弦第 20代传人——刘景富老人进行了专题报道。这种媒体的宣传,对坠子书在民间的复苏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虽然相关保护政策已经出台,但笔者走访的民间艺人却认为,坠子书已经过时,很难回到往日的繁荣。要使坠子书在民间有好的发展,必须激活民间的说书市场,因为说书市场的繁荣才是坠子书能够继续发展和继承的关键。至于坠子书本身,也应该在保持原有风格特点的原则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进。

综上所述,坠子书作为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民间瑰宝,是值得我们继承和保护的。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很多影响坠子书发展的不利因素,但国家也在为挽救这种民间艺术采取积极的措施,出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并将河南坠子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这些政策性措施对吸引和鼓励民间艺人重操旧业具有促进作用,对坠子书的发展和继承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注释

①张长弓:《河南坠子书》,三联书店,1951年,第 136—137页。②本书编写组主编《中国名县·开封县卷》,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年,第83页。③张长弓:《张长弓曲论集》,黄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37页。④张凌怡、刘景亮:《河南曲艺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 163页。⑤高占祥等主编《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综合卷下),长春出版社,1994年,第 970页。

I239.3

A

1003—0751(2010)03—0241—03

2010—04—09

刘海潮,男,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一 鸣

猜你喜欢
河南坠子坠子三弦
新媒体视野下河南坠子说唱艺术的传播路径研究
南宋霞帔坠子研究
河南坠子在高校传承发展探研
爷爷的三弦
云南少数民族三弦分类研究
——基于黄金分割比例
内蒙古蒙古族三弦大师培训班在呼举办
梳理·调查·建议
河南濒危曲种的曲目现状及审美价值
浅谈河南坠子的传承与发展
朝鲜音乐历史上的三弦与三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