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职业教育新一轮发展的因素探讨

2010-02-17 19:54□吴
职教论坛 2010年28期
关键词:工业化职业院校职业

□吴 彬

影响职业教育新一轮发展的因素探讨

□吴 彬

职业教育是采用专门学校教育或职业培训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职前教育、职中提高及职后培训,以传授专门职业或职业群需要的文化知识、基本理论、专门技能和劳动态度,以培养企业一线所需初、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一种就业教育。文章认为影响我国职业教育新一轮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五个:一是政府因素。二是产业因素,即新型工业化因素。三是社会转型因素。四是学习型社会因素。五是职业院校因素。因此文章从这五个方面对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职业教育;因素;政府;社会

一、政府是职业教育新一轮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职业教育的公共品属性决定了它的发展需要政府主导

根据经济理论,教育属于典型的非垄断性公共物品,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也应属于非垄断性公共物品。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最基本角色就是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即政府必须通过国家预算开支负担公共物品的生、供、给的主要责任,所以政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者。

(二)职业教育的现状决定了它的发展需要政府主导

2005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但总体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上述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许多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证明它的发展需要政府主导,世界许多国家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仅从职业教育立法和政府经费投入就可见一斑。

二、新型工业化对职业教育新一轮发展的影响

新型工业化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通过科技进步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在新的起点上以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完成具有现代意义的工业化,发挥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二是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针对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情况,协调处理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1]推动工业化的同时,也要注重扩大就业。总之,新型工业化是充分发展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化,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是能够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一)新型工业化需要职业教育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首先,新型的工业化社会需要人才的支持,新型的工业化社会具有三个特征,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建立在科技与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的。其次,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来看,职业教育是其走向工业化极为关键的保证。无论是英国还是美日等国家,其工业的崛起都离不开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的支持。

(二)新型工业化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当前随着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的确立,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正处于不断的扩张的状态。在人力资源的理论分析上,通常把人力资源按照三层进行分类,第一类是决策层,其主要负责企业的发展决策、目标与方向定位等。第二层则是执行层,主要负责安排和传达第一层所交付的任务。第三层则是操作层,我们一般把执行层称为中间层,所谓中间层就是其主要是把生产的理论、方法与经验同生产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一般来说,生产越发展,产品科技含量就越高,这个时候中间层就越重要。中间层我们一般称其为是高技能层,诚然经济发展对每一个阶段的人力资源的要求是不同的,在新型工业化中,制造业占据了核心地位,而制造业的现代化是其核心的特征之一,没有现代化就没有新型的工业化。在一个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制造业的核心地位的确立,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在我国目前无论从规模还是产值来看,制造业仍然是我国的核心产业,其总产值占国民经济的40%,占工业增加值的88%。制造业交纳的税收占国家税收的近1/3,我国制造业就业人员8000万,占全国工业就业人员的90%。[2]从发展的方向看,从国家到省,再到市,都提出了打造“世界工厂”的目标,它为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在我国有5亿多农村劳动力,随着农业的科技化,其闲置的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多。制造业能够通过自身的需求产生众多就业机会,然而农民技能水平还低,达不到产业工人的要求。因此,这时候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通过培训来让农民具有一定的技能和本领,将是一种途径和方法。

三、社会转型对职业教育新一轮发展的影响

社会转型是指由传统的、整合型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一个国家正从农业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这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其二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经济体制的转轨。应该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社会的这种转型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不可遇见的事件发生,所有这些都将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3]。社会转型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社会转型对职业教育结构的影响。

经济结构对职业教育的结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具体来说是经济结构对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门类结构乃至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管理的实践原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经济结构还决定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与层次结构。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对劳动者的技能与水平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济结构确实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作用。在我国处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进步与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之一,如何通过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智力创新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良好的支持条件,将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是其伟大的历史使命。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无法满足转型期社会的要求。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普高热”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盲目追求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都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当然我国职业教育也存在自身的问题,很多职业院校并不能使接受教育者获得更好的技能,也不能很好的改变他们的经济状况,不能满足他们对收入的期待,不能对经济结构要求下的劳动力市场做出快速的反映。尤其是在这个以变革为主轴的社会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缺乏应变能力的状况,确实成为其发展的瓶径之一。在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过程中,职业教育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职业教育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我们的态度只能是以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来提高其自身的能力。

四、学习型社会对职业教育新一轮发展的影响

(一)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

学习型社会最早出现在1966年奥地利学者贝德纳里克写的一本著作之中。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把学习型社会界定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保障和实现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学习需求和获得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全球科技将会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进行更新,职业种类将以每年20%甚至更高的速度淘汰,人们所掌握的知识以平均3-5年就要衰减一半的速度老化,学习者面对的将是职业、职业岗位以及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变化的新环境,这对学习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职业院校要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把“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纳入培养目标体系,并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来保证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对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更新要求

信息时代要求人们更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活动将成为人们职业活动的主要形式。那种只强调教学过程的统一性、同一性,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模式需要淘汰,我们应建立创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来培养能在工作上积极主动思考,快速熟练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型人才。

(三)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提出了更细要求

为使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成为学习型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还要考虑政府职业教育管理部门、行业部门以及各类教育机构,如学校、企业、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借助于网络构建的虚拟社区等之间的相互协调及各自担负的主要职能,重新明晰化、条理化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五、职业院校对职业教育新一轮发展的影响

职业院校包括中等职业院校、技工学校、职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本身的条件对职业教育新一轮发展将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一)办学方针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在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上,我们一直存在误区,即把学校职业教育等同基础教育或高等教育来办,强调学理论知识,唯文凭办学,忽视对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和实践的训练。现在,我们认清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开始改变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更加重视的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对口实用的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劳动者。

(二)专业和课程设置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时期,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必须按照国家下达的规定执行。这种集权管理模式的弊端:一是职业院校缺少自主办学的灵活性;二是专业设置雷同和不适用,造成国家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三是专业和课程设置脱离了市场实际,脱离了企业的需要,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一个“衣钵”。在市场经济时期,国家赋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允许职业院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企业实际需求设置、调整专业和课程,职业院校对专业和课程有较大的自决权。

(三)教学质量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教学质量是教学效果的“质”与“量”的统一体。所谓“质”,就是指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智力,以及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达到国家教育方针以及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的程度。所谓“量”,指在教育方针指导和在教学大纲所规定目标控制下学生数的比率。职业院校在育人方面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更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实用型人才。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在职业院校中,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目的的实现。因此,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是改变目前诸多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差、师生教与学积极性低、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保证。

(四)师资队伍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职业院校办得是否有特色,能否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针对性服务,关键是要建立一支数量足、质量高、专兼结合、以专为主、比较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黄尧同志指出:“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职业教育工作的目标。”怎样才能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呢?他认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一项根本性的措施”。优良的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出路和关键。造就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师德高尚、一专多能、具备规定学历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备条件。

[1]李星云.十一五期间中等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2):44-46.

[2]杜利.职业教育产销需要对接[N].中国人事报,2007-3-16.

[3]顾明远.职业技术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4:45-110.

G710

A

1001-7518(2010)28-0078-03

吴彬(1963-),女,江苏泰兴人,广西中医学院护理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 刘扬军

猜你喜欢
工业化职业院校职业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职业写作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