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牧经济特区建设思想及其实践

2010-03-21 07:41王文峰
关键词:谷牧经济特区特区

刘 贝,段 锐,王文峰

(1.文法学院;2.政治与行政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 430070)

谷牧经济特区建设思想及其实践

刘 贝1,段 锐1,王文峰2

(1.文法学院;2.政治与行政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 430070)

谷牧为我国经济特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在经济特区的性质和功能、外资的吸收和引进、基本制度建设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适时转型、战略地位和自主管理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他的经济特区建设思想以及利用经济特区带动沿海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构想,不但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对外开放的全方位、多层次格局的形成,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谷牧;改革开放;经济特区建设

谷牧(1914 – 2009)是我国经济战线的杰出领导人,他曾长期从事经济建设工作,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1978年以后他一直具体负责对外开放及经济特区建设工作,亲自创建了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等经济特区,为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亲切地誉为“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①李灏(原深圳市委书记)回忆说: “谷牧同志既参与了中央的重大决策, 又负责了实施工作. 如果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谷牧同志可以说是总工程师了.” 参见: 李灏. 改革开放的一线指挥者[N]. 羊城晚报, 2009-11-07(A4).、“改革开放新政策的得力实施指挥员”②宋平写道: “当年从事过这方面(特区经济建设工作)工作的同志, 至今对他念念不忘, 说他是‘改革开放新政策的得力实施指挥员’”. 参见: 谷牧. 谷牧回忆录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 2..研究他的经济特区建设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但目前,学术界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回顾他参与经济特区创建的实践活动上.有学者总结了他在1978至1988年间参与特区建设的相关活动[1];有学者分析他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2];也有学者论述了他在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3].遗憾的是还没有专门研究谷牧经济特区建设思想的文章和专著.可喜之处是他本人的回忆录已经问世,这将对关于他的经济思想研究起到很好的史料补充作用.本文欲结合谷牧在 1978到1988年间关于经济特区建设的实践活动,对他的经济特区建设思想作一梳理.

1 经济特区的提出及建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战略决策,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由此被郑重确立.“如何具体实施这项基本国策,从哪里起步,这在当时还很是个问题.不仅因为我们国家地域大,发展不平衡,情况各不相同,而且因为人们的认识和管理体制上也存在着要加以逐步解决的问题.”[4]156邓小平认为有好多问题不能用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当时,刚刚率代表团从西欧考察回来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感慨地说道:“我国要老老实实承认落后了,与世界先进水平拉开了很大的差距……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必须解放思想,多想点子开拓路子,绝不能自我封闭、自我禁锢、作茧自缚、贻误时机.”[5]307-308

1979年4月,在中央召开的专门讨论经济建设的工作会议上,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向邓小平汇报时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有较多的自主权和机动余地,允许在毗邻港澳的深圳和珠海以及属于重要侨乡的汕头举办出口加工区.邓小平十分赞同这一设想,他向中央倡议批准广东的这一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实际情况,责成广东、福建两省进一步组织论证,提出实施方案,具体由谷牧负责落实.从1979年5月11日到6月6日,谷牧带领由国务院进出口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计委、外贸部、财政部、国家建委和物资部等部门同志组成的工作组,到广东、福建进行调查研究,分别就两省经济发展的条件和规划设想进行调查和讨论.5月14日,在深圳考察时谷牧强调指出:“我们搞特区,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变不了资本主义;划深圳、珠海为特区,在国家大政方针下,坚持社会主义、开放这两点是稳妥的,一定要把深圳、珠海这两个开放点搞好.”[6]通过此次详细考察和与当地干部、群众及有关专家深入讨论研究,工作组在如何举办特区问题上逐步形成了以下思路:粤、闽两省要把潜在的经济优势发挥出来;要改变过分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在外资吸收和财政上要给予较大的机动性.工作组据此拟订了如下几项重要的对应解决措施:“一是财政和外汇收入实行定额包干;二是物资、商业在国家计划指导下适当利用市场调节;三是在计划、物价、劳动工资、企业管理和对外经济活动等方面,扩大地方权限;四是试办经济特区,积极吸引侨资、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即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各划出一定区域举办出口特区.”[7]在讨论研究的过程中,谷牧帮助两省起草了向中央的请示报告,即:《关于发挥广东优越条件,扩大对外贸易,加快经济发展的报告》和《关于利用侨资、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加快福建社会主义建设的请示报告》.6月中下旬,中央、国务院就具体情况和两省的报告进行了讨论,“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发[1979]50号文件,批转了以上两个报告”①参见: 曹普. 谷牧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起步[J]. 党史天地, 2000, (5): 4-7..文件指出:中央决定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并利用有力的国际形势,把经济尽快搞上去.同时批准举办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地试办出口特区.在这之后,谷牧认为:“特区不但要办工业,也要办商业、旅游、房地产等行业,不但要拓展出口贸易,还将在全国经济生产中发挥多种功能,因此‘出口特区’这个名称,就难以概括其全部功能和作用.”[8]于是谷牧在征求广东方面的意见后,于1980年4月在广州主持召开广东、福建会议,并提出将“出口特区”改名为涵盖面更宽的“经济特区”[8],这一提议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当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发[1980]41号文件批转了这次会议纪要,正式同意命名以上四地区为经济特区.

2 关于经济特区建设的若干思想

在我们国家举办经济特区,是史无前例的、开创性的社会经济实践.在邓小平同志的有力支持下,谷牧以一个共产党员强烈的使命感,担负起了这项重大任务.从1978至1988的十年间,他积极参与主持经济特区建设的一系列相关工作.他立足于国内实际,研究国外情况,积极而审慎地迈出了探索步伐,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特区建设思想.具体总结如下:

2.1 关于经济特区的性质和功能

对于办经济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人担心这是不是搞资本主义,于是就产生了特区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邓小平对这个问题,已经作出了科学的论断:“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9]对于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谷牧也明确指出:“我国举办的经济特区,是我国人民民主政权管辖下的行政区域,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经济上坚持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导,只是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加开放的方针,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特殊的经济政策;我们的特区是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的一条特殊渠道,是观察、研究国外经济活动的阵地.”①参见: 朱禄珍. 我国举办经济特区、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的背景分析[J]. 平原大学学报, 1997, (02) : 24-25.而且他反复强调:“它是我国自主举办的,我国政府行使完全的主权,与旧中国的‘租借’根本不同.”[10]这从根本上统一了干部们的思想,让他们少了一些理论上的无谓争论.

2.2 关于外资的吸收和引进

经济建设首先应该注重资金的筹集.可在当时情况下国内显然无法拿出充足的资金.吸收外资,付出一定的利息或利润为代价换取时间、加快速度,是落后国家在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中追赶发达国家的一种有效手段.谷牧多次向中央和邓小平建议能否吸引国外的资金来办我们的经济特区.他在相关会议上提出:“国际经济运作中有许多通行办法,包括补偿贸易、生产合作吸收国外投资等,我们可以研究采用.”[4]156这种提议得到了中央的首肯.邓小平在约见他时就说道:“引进这件事反正要做,重要的是争取时间.可以借点钱,出点利息,这不要紧,早投产一年半载,就都赚回来了,下个大决心,不要怕欠账”[11]在这之后全国计划会议上确立了“从那种不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的闭关自守或半闭关自守半引资状态,转到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国外资金,大胆地进入国际市场”[12]的引资政策.与此同时,由谷牧主持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经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施行.“这部法律是根据邓小平的指示,经过深入调研,用了近半年时间制订完成的,是我国第一部利用外资的法律.”[1]1979年9月,为得到日本政府的“海外协会基金”的支持,谷牧又受中央委派出访日本,经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外相园田直谈判,达成了以年利率3%、还款期30年的条件,第一批借用日本政府贷款500亿日元(当时折合2.3亿美元)的协议②参见: 曹普. 谷牧与1978 – 1988年的中国对外开放[J]. 百年潮, 2001, (11): 4-18..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获得的第一笔外国政府长期低息贷款.以向日本政府贷款为起点,我国迈开了吸收利用外资的步伐,资金来源不断扩大和到位,为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

2.3 关于基本制度建设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在基本制度建设方面,由于经济特区的经济活动同国际市场关系密切,与外商交往频繁,涉及面宽,许多问题需要及时处理.由中央和粤闽两省的有关部门各管一段,层次多、效率低,与经济发展形势无法适应.谷牧通过慎重思考后指出:“有关特区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总体发展规划,由党中央、国务院掌管,委托广东、福建两省加强具体领导.在特区内,属于中央统管的外事、公安、边防、税收、海关、银行、外汇、邮电、铁路、港口、民航等方面的业务,由国务院各有关主管部门按照特区发展需要,制订具体管理办法.特区政府对于不属于中央统管的业务工作,可根据党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实际灵活处理.”[5]339如此也理清了国家与经济特区相互间的关系,明确了经济特区的权利.

在经济特区基础建设的问题上,一开始由于战线拉得较长,造成后续补给的紧张.谷牧及时提出:“特区的工程建设应当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注重效益,做到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投产获益一片.”[5]339同时,谷牧提议在政策上允许外资也参与到建设中来,由特区自营或中外合资经营,自负盈亏.后来按照这个指导方针,经济环境逐渐好转,特区建设也就能够有序、成片发展起来.

谷牧认为:经济特区基础建设应该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和注重实施,这样才能发挥各经济特区应有的优势.即:深圳、珠海应建成兼营工、商、农、牧、住宅和旅游等多种行业的综合性特区;汕头、厦门先以发展出口加工业为主.在各区紧张筹备各项工作时,谷牧向中央提议应该首先创立一些工业园区,这样能为随后的经济特区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中央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在深圳特区正式启动建设之前,由国务院批准,划位于深圳南头半岛东南部的蛇口为工业园区,并于1979年5月动工兴建.它在发展过程中引进了许多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创造了较好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被誉为“蛇口模式”.同时它的创立也为后来其它几个经济特区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4 关于经济特区的适时转型

随着经济特区发展速度加快,新问题也不断产生.特别是非生产性项目多,产品出口增长慢,外汇支出大于收入,对以工业为主、出口为主的方针贯彻不力.中央从经济特区的全盘战略考虑,要求加大力度贯彻以工业、出口为主导的方针.1985年12月25日,受国务院委托,谷牧在深圳召开有广东、福建两省及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相关负责同志参加的经济特区工作座谈会,着重讨论怎样发展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他指出:“特区不能满足于盖大楼,不能只是一个一般的工业城市,要办成以工业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特区.产品能进入国际市场,能为国家出口创汇.”[5]361同时他又要求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要爬好一个坡,更上一层楼.”[5]364会议之后,各经济特区统一了认识,坚决进行结构的调整,着重发展工业生产,积极主动去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到“七五计划”结束的1990年,4个经济特区年外贸出口总额与1985年相比翻了2.5番,“当年出口大于进口12多亿美元,成为全国的新外贸基地.外向型经济初步入轨上路.”[5]367

2.5 关于经济特区的战略地位

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个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也让它们的战略地位迅速提升.谷牧适时地指出:经济特区工作应联系到1997年收回港澳主权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来考虑,更远一点还要涉及到台湾问题的解决.1983年4月25日,他在广东省委常委会议上说:“中国办起这么几个特区,我看对解决港澳的收回主权、台湾的回归祖国,将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不是‘地区过渡论’,但实际上是起那个作用.”[3]431984年底在福州召开的关于广东、福建两省该年经济形势分析的座谈会上,谷牧再一次要求大家要统一思想,“把经济建设搞得更快些更好些,不但对两省和全国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稳定香港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也有积极作用.”[5]354随后,邓小平在听取了谷牧关于经济特区的工作汇报后也指出:“特区要坚决办下去,不能动摇.现在办得不错,中外承认,不存在抹掉不干的问题.特区的发展有个同香港统一规划的问题.要与香港互为依托,两家联合起来打进国际市场.”[3]43邓小平的谈话也为经济特区拓展战略空间指出了方向.

2.6 关于经济特区的自主管理

谷牧认为经济特区建设在没有具体立法的情况下,一定要有权威性机构,这样有问题才能尽快解决.1983年4月,他在深圳视察时指出:经济特区在体制创新上主动性还不够,立法不全,不利于经济特区的全面发展[5]213.同年6月,谷牧在广东视察时又指出:自主立法没有实质进展,除了上面条条框框干扰不少,还有经济特区基本上沿用内地的管理办法,缺乏主动和创新[13]22-23.在谷牧的极力促动下,深圳特区拟定出具体实施方案并开始进行初步尝试.“旋因遭遇1985年初开始的空前的困境,特区事权受到压缩,此事不了了之.”[3]44现在来看,这种想法的确具前瞻性.

3 利用经济特区带动沿海港口城市经济发展

1982年党的十二大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新阶段.1983年冬,谷牧到广东珠江三角洲考察对外开放工作.在佛山、中山和新会等八个市县,他看到由于深圳经济特区的带动,这些区域的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于是,他根据这些情况,在1984年1月他给中央写的一份报告中提出:能否以点带面利用已有的经济特区促进更多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央对谷牧的报告表示赞同.这个时候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成就及其经验已得到中央许多领导的认可,邓小平也在思考怎样将建设经验推广到国内其它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去.1984年1月22日到2月16日,邓小平先后视察广州、深圳、珠海、厦门和上海.此行,通过对深圳、珠海和厦门3个经济特区的题词,充分肯定了兴办经济特区的决策和实践,并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回北京后邓小平又作出重要指示:“一是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二是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14]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的意见于3月下旬召开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决定开放上海、天津、大连、秦皇岛、青岛、烟台、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这 14个沿海港口城市.而负责具体工作的谷牧谈到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问题时也指出:“就是要把特区的某些政策和一些成功的经验运用于这些城市,主要是放宽对外商投资的政策和扩大地方的管理权限,以便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促进这些城市经济的更快发展,并带动各自腹地的经济发展.”[15]至此,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呈现出了“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次第展开、梯度推进的步骤和有重点、多层次的布局.”[5]404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腾飞起来.

4 结 语

改革开放 30年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谷牧的贡献功不可没.他曾经说过:“解决新课题,完成新使命,把我国的对外开放工作推向水平更高、成果更大的新阶段.后人应当也完全能够大大超过前人.”[5]412的确,踏着前人的足迹,怎样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让人民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更多成果,这些都是今天的领导者们应该去思考的问题.同时,经济特区建设思想仅仅是谷牧整个经济思想的一部分,不断去研究和完善相关理论也需要研究者们继续努力.

[1]曹普. 谷牧与1978 – 1988年的中国对外开放[J]. 百年潮, 2001, (11): 4-18.

[2]吴继轩, 梁晓伟. 探索与决策: 谷牧在我国经济特区建立发展中的重要贡献[J]. 经济导刊, 2010, (3): 86-87.

[3]王硕.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1979 – 1986) [J].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6, (3): 36-44.

[4]谷牧. 回忆邓小平: 上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5]谷牧. 谷牧回忆录[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

[6]《习仲勋主政广东》编委会. 习仲勋主政广东[M].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7: 131-132.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共中央批转《广东、福建两省座谈会纪要》的通知[C]//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册.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 1169-1183.

[8]谷牧.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关于对外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 求是, 2009, (14): 16-19.

[9]邓小平.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C]//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邓小平文选: 第3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370-383.

[10]谷牧. 谷牧回忆改革开放年代[N]. 北京日报, 2008-12-25(1).

[11]中央文献研究室. 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 – 一九九七): 上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335.

[12]《当代中国的经济管理》编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管理大事记[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86: 320.

[13]熊哲文. 法治视野中的经济特区: 中国经济特区法治建设创新研究[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6.

[14]邓小平. 办好经济特区, 增加对外开放城市[C]//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邓小平文选: 第3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51-52.

[15]谷牧. 谷牧谈特区的“特” [N]. 新民晚报, 1984-4-22(1).

Gu Mu’s Thought on Construction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nd His Practices

LIU Bei1, DUAN Rui1, WANG Wenfeng2
(1. School of Arts and Law; 2.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China 430070)

s: Gu Mu had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s (SEZs) of China. Gu Mu had shaped his own thought on the SEZ's nature and functions, attracting and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capital, construction of fundamental system and infra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in good time, strategic status and self-management. His thought on construction of the SEZs and idea of using the SEZs to accelera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oastal port cities not only had positive influence on rapid re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conomy in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but also did greatly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the all-round, multi-level structure of the opening-up of China. His thought and idea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onstructing socialist Special Economic Zones in the new era.

Gu Mu; Reform and Opening-up; Construction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

(编辑:朱青海)

F127.9

A

1674-3563(2010)06-0024-06

10.3875/j.issn.1674-3563.2010.06.005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2010-07-03

刘贝(1983- ),男,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工业遗产与文化

猜你喜欢
谷牧经济特区特区
经济特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者
——评《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卷首语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谷牧探病
谷牧:视书如命,寻回周恩来的“宝贝”
贵和持中:谷牧的行事原则
DC炫特区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深圳:特区医改的苦辣酸甜
《特区实践与理论》2014年 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