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2010-03-22 02:32洪晓楠
文化学刊 2010年4期
关键词:实力价值观核心

洪晓楠 林 丹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文化软实力”概念写进党代会的报告,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的重要论断,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今国际社会竞争局势的敏锐洞察,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表明我们党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对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清醒、越来越重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键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要素,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力量的体现。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关键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文化软实力效应。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和血脉,体现着一国人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通过文化建设能够实现国民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要全面贯穿鲜明的时代主旋律,热情歌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主旋律从精神层面上来讲,最根本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实践层面上来讲,最根本的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2]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最强大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形成具有全局意识的整体性发展理念。这种“整体性发展理念”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即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文化发展观中解放出来,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引领着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正确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在观念领域的集中体现,因而,它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根本性的统摄和支配作用。这种根本性作用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有机整体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居于指导思想的战略地位和统领地位,指明了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国家文化软实力乃至整个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聚合民心、凝聚力量的支点;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主旋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规定了它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中担当树旗帜、指方向的历史使命,发挥引领和导向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第一要素,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占据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意味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外在于文化软实力的导引力量,而其本身就构成了文化软实力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结构要素。

在新世纪,哪个国家占据了文化建设的制高点,哪个国家就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文化软实力就是通过社会核心价值认同,形成统一意志、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激发创造活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人民的思想、凝聚民族的力量,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坚持“二为”方向、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更好地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

二、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力量体现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领域体现出来的硬实力,还包括因文化、价值观等吸引力表现出来的软实力”。[3]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硬实力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就此而言,我们可以将文化软实力分为以下五个组成部分:(1)激励中华民族形成强大向心力的文化凝聚力;(2)获得国外仿效的文化吸引力;(3)推动发展、追求领先的文化创新力;(4)将文化要素组织成效能最大有机整体的文化整合力;(5)向外界正确表达意图的文化辐射力。其中,文化凝聚力是内核要素,文化吸引力是基础要素,文化创造力是倍增要素,文化整合力是集成要素,文化辐射力是表象要素。[4]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如果我们把由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组成的国家力量称作“硬实力”的话,那么通过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文化创造等体现出来的国家力量就可以称作国家的“软实力”,而文化方面的国家软实力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硬实力有时也可以产生软实力的效果,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是互相补充、互相加强的关系。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文化力量的体现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对外而言,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指文化产生的影响、吸引和辐射的无形力量;对内而言,国家文化软实力表现为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整合力,而这些力量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精神支柱,就会在实践的途中迷失方向,就不可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创新力。“在每个民族国家,统治本身和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在一种文化背景下发生的”。[5]一个国家要想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其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对意识形态和社会共同理想目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个人行为规范和社会心理等都给出了明确的价值原则与价值判断,具有不可替代的凝聚力和创新力。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文化共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进一步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取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它能够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基本制度和目标任务,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又反映了符合社会长足进步和发展的原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伦理规范,又反映了人民大众普遍奉行的行为准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又反映了社会文化多样化的广泛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推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力量,也是凝聚人民创造活力、提升国民综合素质的文化力量,还是中国融入世界、影响世界、推动和谐世界建设的文化力量。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的民族品格,对内有助于实现各个利益群体的相互认同,弱化和消解其价值观的分化与对立,从而确立一种整合社会民众普遍信守和奉行的文化理念;对外有助于确立中国自身的特色文化品格,构筑与异域文化进行对话、交流和互动的文化基础,从而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搭建起一个更为宽阔的交流平台。

三、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力量的体现,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怎样在实践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地位。面对当今世界多样性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联系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根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要的因素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次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主题,保证社会全体民众在政治和精神上保持团结一致,形成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在此基础上,要坚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鼓舞斗志,使全体社会民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创造力。最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人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培育人们形成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全体社会民众都能在时代的要求中扬荣弃耻,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在此指导下,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的整体发展中形成的“支撑力”、“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感召力”,从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着眼于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时代的中国客观现实状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着力点,就在于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从而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从价值观的深层次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凝聚社会发展的合力要素,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基于此,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全体社会民众都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文化价值理念,就需要切实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文化建设各个方面;就需要密切关注社会思潮的发展规律和运动进程,把握趋势、正面引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妥善处理思想文化领域的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团结和谐。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既要重视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经济属性,也要重视文化产品的特殊属性,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就要使其融入到我国日新月异地发展着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中。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要确保有利于宣传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文化产品忽视社会效益,不利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即便它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也仍然不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甚至往往会削弱国家文化软实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产品之中,坚持其统摄和支配地位,是从实质上增强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和根本。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容,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外部世界,让更多的人认识、理解,达成共识。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都有其自己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因此,要以包容性来大力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球性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了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吸收和借鉴了其他国家先进的文明成果,能够在思考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人关系等问题上的智慧为其他民族所分享,为其他国家所借鉴。鉴于此,要有力地向世人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涵的“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和谐世界”理念,充分展示和表达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实现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的目标,从而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31.

[2] 李长春.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J] .求是,2010,(6).

[3] Joseph S.Nye.Soft Power:The Means of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M] .Public Affairs,a member of Perseus Books L.L.C,2004.2.

[4] 洪晓楠.文化软实力:语义分析与要素分[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8.

[5] John P.Lovell.The United States as Ally and Adversary in East Asia:Reflections on Culture and Foreign Policy [M] .in Jongsuk Chay.,Culture and Lnternations,New York,1990.89.

猜你喜欢
实力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实力抢镜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