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建设60年:历程、经验与展望

2010-04-03 02:50朱丽颖
关键词:民主政治建设

任 鹏,周 莉,朱丽颖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

社会主义的民主理想,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它的追求过程“比历史上任何一种民主都更加困难”[1]。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已经走过60个春秋,在这60年的奋斗和探索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也遭遇了许多曲折,有过不少教训。总结实践探索中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对我们解决民主政治建设目前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意义非凡。

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60年的探索历程

60年来的民主政治建设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两个时期六个阶段。

1. 初步探索与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8年)

这一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呈现的共同特点,是民主的“手段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状况出发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主实质,“民主这个东西,有时看来似乎是目的,实际上,只是一种手段。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民主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政治这个范畴。这就是说,归根结底,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2]。这是对列宁主义手段民主观的继承,它奠定了毛泽东时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哲学基础。

根据民主政治建设的实际进程,这一时期又可具体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10月至1957年6月反右派斗争开始前,是人民民主制度基本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探索阶段。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的确立、人民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根本政治制度以及《婚姻法》、《宪法》等法律的颁布实施,开创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崭新时代。第二阶段,从1957年6月反右派斗争开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前夕,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遭遇曲折并向反民主方向发展的阶段”[3]15。由于“左”的指导思想逐步加深,民主政治建设的路越走越偏,“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都在向畸形化方向发展”[3]16。第三阶段,从1966年5月“文革”开始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走入误区,遭到严重破坏。“文革”把“大民主”形式发展到了极致,它“以公开宣布巴黎公社式的民主开始,以赞美中央集权的专制暴君秦始皇而告终”[4]。

2. 重新探索与深入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同样,这次转折也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拨正了航向。1979年3月,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把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提到关系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兴衰的高度来认识,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5]。由于对十年“文革”的深刻反思,邓小平把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法制作为民主政治建设新探索的起点,他强调“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6]。

这一时期,按照民主政治建设的不同任务和特点,又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民主政治建设经过拨乱反正,逐步走向正轨。其主要工作内容是“恢复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的民主建设过程中一些行之有效的规范和措施,并积极探索新的历史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3]24。以十三大召开为标志,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步入了有目标、有步骤的建设探索新阶段,与此同时,有关民主政治的理论探讨也进入高潮。

第二阶段,从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冷静反思后的稳步推进阶段。国内的政治风波和苏东地区的政治剧变,促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从全面出击、正面攻坚转向积极稳妥的民主制度建设“外围战”[7]。1992年春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和之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在反复申明绝不照搬西方政治模式的基础上,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8]。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9],成为这一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阶段的主旋律。

第三阶段,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至今,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十六大提出依法执政的基础上指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落实民主执政的途径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行了理论创新。十七大提出“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10],进一步指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路径。这样,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成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和切入点。

二、民主政治建设中形成的基本经验

60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在不断探索中取得长足进步,在经历曲折坎坷后稳步推进。这其中,丰富的探索实践和深刻的教训,凝练成我们宝贵的建设经验。

1. 建设的根本方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上述历程证明,什么时期这三者结合、统一得好,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就取得成绩;什么时期对这三者有所偏废,民主政治建设就会误入歧途、遭受曲折。

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11],所以,往往容易陷入“被民主”和人治的泥潭,“文革”即是深刻的例证。事实证明,任何违反法治原则的权力意志和“民主”,都会对社会秩序和人民的权利与自由造成损害;离开了法制,人民的权利就无法保证,社会就会出现混乱,只有“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12]。依法治国要求,无论是党的领导,还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利,都必须在法制的范围内进行,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 建设的路径选择:一元多向多点突破

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展之路,从初步探索到恢复和重新探索,再到稳步推进与深入发展,是努力反思和打破苏联式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是不断同西方争夺民主话语权的过程,是不断构建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一元”,即是指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目标是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高度政治文明,“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13],绝不照搬西方模式。正是由于对“一元”的清醒认识和始终坚持,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即使是在遭遇曲折后,也能自主地重新步入正轨,得到恢复和发展。

梳理我国60年的民主政治建设历程,它并非单向的运动轨迹,而是呈现“多向多点突破”的路径特点,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中间突破向上下两端延伸的良性结合,是制度建设、能力建设与文化建设并举的发展之路。比如,就“选举民主而言,它的突破口选在了乡村,村委会的民主选举带动了农村党支部的‘两票制’选举,并进而对乡镇领导选举制度改革提出了日益强烈的要求,一些乡镇开始实行公推公选乃至直选的改革试验”[14]40。但是,如果没有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没有各方政治力量的良性互动,没有制度、理念和能力的协调发展,选举民主的突破性进展不可想象。

3. 建设的实现方式:积极稳步地推进渐进式政治体制改革

在社会主义条件之下,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问题与其说是确立目标,不如说是寻找实现手段。事实雄辩地证明,渐进式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寻找手段”的优选方式。

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建设,“是一个通过试点试错积累经验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地、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展开的过程,是先易后难、先外围后中心、先微观后宏观的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不可逆的进程”[14]55。其相对激进式政治改革所表现出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改革的发动者能够始终保持对改革的领导权,政治改革的政策选择是理性和审慎的;可以通过局部实验、实践检验并根据改革结果对有关改革方案随时加以修正调整,从而将制度创新和解决改革后果的不确定性有机结合起来,避免改革陷入不可自拔的陷阱;改革的速度适应了社会结构变迁和政治文化演进的速度,更加坚实可靠”[14]54-55。渐进式的建设方式,创造出当下我国民主政治生活中独特的“双轨政治体制”。

4. 建设的动力机制:以民主理想、利益预期和危机意识为主导的合力推动

民主政治建设,同时是一个政治制度创新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过程。作为制度创新主体的执政党和各级政府,其创新的动力何在?回顾60年的探索历程,我们发现,民主理想、利益预期和危机意识在其中起了主导作用。

第一,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要求我们真实充分地实现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其现实的比照就是必须有优于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这种伟大的民主理想,是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首要动力。尤其在毛泽东时代,民主理想的张力更是充分显现。第二,政治制度创新主体还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在进行政治谋划时也同样需要进行成本收益计算。作为执政党和中央政府预期的政治收益主要是增强政治合法性,实现长治久安;而政绩和仕途升迁考虑则是地方党政官员进行制度创新的主要动力。在当前选举制和选拔任命制双轨并存的干部任用制度下,上级党政部门对下级党政官员的升降奖惩仍然起着决定作用,其所规定的政绩考核指标和各种“一票否决制”,是地方党政官员的“行为导航仪”。第三,危机意识。正是为了跳出黄炎培提出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提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5]。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从革命的合法性转向经济建设的合法性,能否推动经济发展、能否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导向”[14]63。改革进入深水区,政治腐败加剧、贫富差距日益严重、群体事件频发、国家能力弱化等等问题的出现,呼唤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三、目前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60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取得了巨大成就,“保证了人民以国家和社会主人的身份充分发挥建设国家、管理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16]。但是,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仍有许多须要克服和解决的问题。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的政治和社会平等权利

1993年,邓小平在和其弟邓垦的一次谈话中曾讲道:“少数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17]。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双面效应,一方面它会形成多元利益格局,促进公民主体意识、权利意识的增长;另一方面它会导致经济资源和社会权利向部分社会成员集中,形成所谓“强势群体”和相对弱势群体,消解经济平等,从而造成广大人民实际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这也是我们一直批评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弊病。

如何规避广大人民仅有形式上的政治平等?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是排除经济对权利束缚、保证广大劳动人民平等当家作主的基础;其次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社会发展,收入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努力缩小当前的贫富差距;第三,在政治设计上,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工人、农民及其他劳动者为主体的全体人民为本,而不仅仅是以某一部分人为本。

2. 在坚持党的领导之下,如何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体地位和政治权利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党权却并不等于民权,更不能完全取代民权。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矛盾和问题。比如:“党代表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与人民群众中的不同阶级、阶层和群体的个别利益存在差异和矛盾;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在根本上反映和集中人民利益,但不能排除党会出现失误和偏差;党在整体上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但不能排除党的个别组织和少数党员、干部会偏离党的宗旨,出现蜕化变质。”[18]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在观念上,必须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执政。其次,在能力上,要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改善党的领导方式,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第三,在制度机制上,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党务政务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健全人大监督、党内党外监督、政府部门之间相互监督以及社会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立体监督体系,使民主监督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3. 在利益矛盾增多和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之下,如何实现社会的政治稳定

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阶层、群体和组织的分化,各类利益主体的自主权不断扩大,利益的分化和多元化成为必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不断被唤醒和强化,对利益的追求成为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面对这种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我国也同时进入了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而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与要求,寻求矛盾的解决,政治参与活动大量涌现,特别是在合法的、自觉的、有序的政治参与不断扩大的同时,以抗议和暴力对抗活动为主要内容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活动也日益增多,直接威胁我们的社会稳定。

要缓解矛盾冲突,规范公民的政治参与,促进社会的政治稳定,可行的办法在于拓展政治参与的制度渠道。只有制度渠道得到拓展,非制度参与才能得到缓解,表象化的政治冷漠才能减少,想参与而不能参与的局面才能得到改变,选举参与、决策参与和监督参与的积极效应才能找到更好的发挥渠道,政治稳定才会成为可能。同时必须时刻警惕以维护稳定之名而行侵犯人民权利之实,要在尊重和逐步实现宪法法律规定的人民民主权利的基础上,保证社会的动态政治稳定。

4. 在奉行渐进式政治改革前提下,如何避免矛盾和危机的累积与激化

如前文所述,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奉行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政治改革。其优点显而易见,但其弊端同样如影随形,不可避免:改革的短期成就会形成“温水煮青蛙”效应,造成虚假表象、培养懈怠心理、贻误改革时机;改革缺乏科学的总体制度设计,新旧体制和新体制部分之间摩擦成本较高;先易后难、先外围后中心,会造成改革后期阻力增大、深层次矛盾积聚,甚至可能导致积重难返、葬送改革。“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政治现代化历史上,渐进与激进、改革与革命曾经多次交替出现。渐进式改革曾多次因贻误时机而被激进的革命所代替。”[19]所以,在奉行渐进式政治改革前提下,如何避免矛盾和危机的累积与激化,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解决好的一个课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妥善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矛盾问题,以高度的危机感积极稳妥推进深层次政治改革。诚如朱学勤所言:“革命总是跟在改良后头,革命一旦在改良的后面加快了步伐,改良一定要走得更快。”[20]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就是矛盾和危机累积速度与解决矛盾、化解危机速度的竞赛。我们有理由相信,有着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的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我们一定能在竞赛中获胜,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必将更充分地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房宁. 民主政治十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97.

[2]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M]∥毛泽东.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321.

[3]杨德山,苏海舟. 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

[4]施拉姆. 毛泽东的思想[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203.

[5]邓小平.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M]∥邓小平文选: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68.

[6]邓小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M]∥邓小平文选: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46.

[7]杜本礼. 改革开放30年来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及特点[J]. 中州学刊, 2008(9):1-5.

[8]江泽民.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M]∥江泽民文选: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235-236.

[9]江泽民.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M]∥江泽民文选: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7.

[10]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50.

[11]邓小平. 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M]∥邓小平文选: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48.

[12]邓小平.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M]∥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79.

[13]邓小平. 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的讲话[M]∥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220.

[14]何增科.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15]黄方毅. 毛泽东黄炎培当年延安话民主[J]. 新华文摘, 1990(4):134.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EB/OL]. (2005-10-19)[2009-09-20].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19.

[17]宋福范. 邓小平晚年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反思[J]. 学习时报, 2009(6): 3.

[18]房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改革若干思考[J]. 科学社会主义, 2006(3):2-6.

[19]储建国. 中国政治现代化模式演变[J]. 江汉论坛, 1997(7):15-17.

[20]朱学勤. 这一千年的革命[N]. 南方周末, 1999-12-29(9).

猜你喜欢
民主政治建设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