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防治中的运用

2010-04-03 05:48段长伟李德坤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方用治未病素问

吴 铁,段长伟,李德坤

(白城中医院,吉林 白城 137000)

中医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和已病的防变,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1-2]。笔者从事糖尿病的防治二十余年,将“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糖尿病防治的全过程,结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提出的三级预防的控制措施,按照中医对糖尿病分为三个阶段的理论(即脾瘅、消渴、消瘅),寻找最佳结合点,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本文就如何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开展对糖尿病传变防治作一阐述。

1 脾瘅阶段(相当于糖尿病前期)

为一级预防,主要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包括在一般人群中宣传糖尿病防治知识,在重点人群中开展糖尿病筛查,一旦发现有耐量受损或空腹血糖受损,应及早实行干预,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药物干预西药多选用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治疗策略:未病先防。脾瘅的病因是数食甘美厚味,使人肥胖,即肥美之所发,《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为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引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此论述与糖尿病前期及代谢综合征基本吻合。其病机为痰浊中阻、脾胃失调,治以降浊化痰为主。按照虚实进行辨证治疗。(1)气滞痰阻型:治以理气化痰,方用越鞠丸;(2)脾虚痰湿型:治以健脾化痰,方用六君子汤加味;(3)阴虚气滞证:治以养阴理气,方用二至丸。目前我国有4 000~5 000 万人处于糖尿病前期阶段,这部分人的转归有3 种:发展为糖尿病;转为正常;仍保持原有状态。因此,防止病人发展为第一种转归成为追求的目标。中医在这方面有着独特明显的优势[3]。

2 消渴阶段(相当于糖尿病期)

为二级预防,即对已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主要是慢性并发症,防治并发症的关键是尽早和尽可能地控制好患者的血糖、血压、纠正血脂系乱和肥胖。对2 型糖尿病的患者定期进行糖尿病以及相关疾病的筛查。全面达到治疗的目标。

消渴期的病机多从“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着眼,因气滞痰阻,郁久化热,热盛伤津,久之伤气,形成气阴两虚,甚至阴阳两虚。《素问·阴阳别论》云:“二阳结谓之消”,二阳为阳明,结为热结。《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将此期分为3 型辨证施治。(1)痰热互结证:治以清热化痰,方用小陷胸汤加减;(2)热盛伤津证:治以清热生津止渴,方用消渴方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3)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养阴,方用玉泉丸加减。此期中医药治疗方法丰富,有较强的优势,如中成药口服、静点等,常用药物消渴丸、玉泉丸、养阴降糖片等,全国很多中医院的糖尿病重点专科都研制出很多的系列药,各具特色。

3 消瘅阶段(糖尿病并发症期)

为3 级预防,即是减少糖尿病的残疾率和死亡率;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实践证明,通过有效的治疗,慢性并发症的发展,在早期是可能终止或逆转的。《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此期皆因治疗不当,导致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成为消瘅。此时病至血脉,故全身皮、肌、脉、筋、骨、五脏六腑,诸窍均可被涉及而受损害。此期为糖尿病并发症期,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都已发生,常见的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和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足等,治疗的策略是:“已变防重”,治疗时要标本兼顾,补脆弱之脏器,同时应注重活血通络,化瘀消症,如吴以岭院长独创的络病理论及络病专科用药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防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心络胶囊”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肾病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此期,中医外治法、中药药浴、针灸、按摩等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阻止和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5]。

“治未病”理论之精髓在于预防二字,其应用对糖尿病防治意义深远。糖尿病是继心脑血管、恶性肿瘤之后致死致残率最高的疾病。通过“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重”的“治未病”思想,减少糖尿病的发生,防止病情的传变,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将是临床工作的重心所在。相信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加强糖尿病防治措施,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治疗方法上开拓新的思路,将会促进糖尿病防治水平的提高。

[1]刘宏岩.关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若干思考[J].吉林中医药,2008,28(11):782.

[2]南征.毒损肾络所致消渴肾病机理浅说[J].吉林中医药,2007,27(1):8.

[3]南征.消渴病研究[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2001:5.

[4]赵进喜.吕仁和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

[5]仝小林.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8.

猜你喜欢
方用治未病素问
支气管哮喘基本用方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