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工作法”开展方法及常见问题探讨

2010-04-04 16:11李党学
电力安全技术 2010年1期
关键词:管理人员环节人员

李党学

(昭通供电局,云南 昭通 657000)

“一线工作法”是各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深入工作现场,通过全过程跟踪现场工作情况,发现一线工作中的亮点,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固化优良方法,改善不足之处的一种工作方法。“一线工作法”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一线工作法”的重要性

2008-06-14,某电网公司某供电局发生了一起恶性误操作事故。按照该供电局《各级生产管理人员现场到位标准》规定,在这次生产中,应到位人员为副总工程师、生技和安监主任、专责、调度所所长或主任工程师,但实际到位人员仅为工程部专责、变管所变电专责。在事故发生后,供电局进行

了深刻反思,吸取了事故教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加大了管理人员对“一线工作法”开展情况的监控力度。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一线工作法”开展后的效果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安全生产形势有了很大的改变。“一线工作法”具有以下一些重要作用。

1.1 了解一线工作情况

通过“一线工作法”的执行,各级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对电力生产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将会有深刻的了解。了解了这些情况,有利于各级管理人员扩展工作思路,调整工作节奏,制定、修编出能更好地结合工作实际的制度和规定,做好生产服务和指导工作,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

1.2 了解一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工作中经常会出现问题,这些问题若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会直接导致事故发生。而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各级生产管理人员深入工作现场,跟踪主要工作环节,才能真正地被发现,然后得到及时的解决和防范。如果不深入一线工作现场,不但不能发现现场问题,基本的工作流程也有可能被遗忘。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出来的制度和规定不具备可操作性,更不会对安全生产起到促进作用,甚至还会制约安全生产,给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带来不便。

1.3 加深与一线工作人员的感情

电力系统的生产是团队合作的过程,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都在这个团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分工不同,在日常的工作中接触较少,缺乏沟通,导致了两者之间在感情上存在距离。一线工作人员不敢将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发现的问题及时地向管理人员反映,而这些问题又正是制约工作效率提高,影响工作安全的关键性问题。但由于施工及管理人员的职业身份不一致,为两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设置了一道屏障,这道屏障制约着安全生产的良性发展。所以,只有通过多到工作场地,多与一线员工沟通,拉近距离,才能逐步打破这道屏障。

1.4 发现一线工作中的人才

在生产管理人员中,不缺乏资深的理论家,但缺少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作为职能管理人员,发现人才并将其应用在适当的岗位是事关企业前途命运的大事。在科技不断飞跃发展的时代,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已经演变成了人才的发展和竞争。只有通过“一线工作法”,发现人才,做到人尽其才,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1.5 落实相应工作

电力系统中的任何一次人为责任事故,最终都会在制度的执行和落实环节中找到问题。在电力系统的生产流程中,都包含着执行、监督、检查、总结这几个环节。这个流程中任何一个环节落实不到位,都将造成工作的不完善,实现不了预期目的。在这几个环节中,执行环节是一个起始环节,若执行环节出了问题,将直接导致安全生产的事故。要保证这个环节的落实,只有通过各级人员到现场的监督督促。这样方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减少安全风险。此外监督、检查、总结这3个环节的落实也要通过深入现场,不断督促,才能执行到位。

2 “一线工作法”的实践方法

2.1 以制度保障

一线工作是电力生产活动的主体部分,也是直接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所在,所以应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一线工作现场。为了保证一线工作法的有效开展,作为电力企业,应充分发挥电力企业的有令必行、令行禁止的特点,从制度上规定和要求相应人员开展“一线工作法”,做到有理有节,以制度督促各级人员深入工作现场。

2.2 制定相应人员的到位标准

面对日益庞大复杂的电网运行,电力系统要进行的工作较多,而管理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应该结合工作特点,根据工作对电网的影响程度、存在的风险大小等情况,制定“一线工作法”的到位标准,从整体上保证重要的工作现场有合适的专业管理人员进行技术监督、指导。针对不同工作,结合其性质及风险,规定各级人员应到位的工作场地,为各级人员到场提供依据,也为对不到场人员进行考核提供考核依据。

2.3 职责上应主次分明

电力生产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合作性,在每个工作现场,不同的专业管理部门应从自身分管的角度和范围来看待工作,找到影响工作安全的问题,及时纠正,避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这是最主要的目的。如在倒闸操作中,安监、生计、变电的相关管理人员到现场后的主要工作是,对倒闸操作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及时纠正可能引发事故的错误行为。如果这时候,把主要精力放在卫生不好,物品摆放不整齐这些事情上,明显是主次不分的作法。

2.4 灵活的工作方法

在电力系统的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也会碰到不同个性的工作人员。针对这些情况,应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将会因工作方法不恰当,给工作带来额外的风险。如在倒闸操作中,肯定会存在一些小的不规范行为,如唱票复诵声音比较小、绝缘手套使用不规范。从实际工作经验来看,在操作过程中发现这些小问题,应待操作结束后再与员工进行交流,这样效果会更好。如当时就制止操作,指责批评,值班员的操作思路将被打断,使整个操作变得不连贯,这样反而会影响操作安全。在工作中,应针对实际工作情况,采用灵活的工作方法。

2.5 按风险划定到位的现场

制定相应人员的到位标准以后,对“一线工作法”的开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到位标准的规定只是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在工作中,还应结合实际工作风险,通过对人员技术水平、政治环境、设备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灵活调整工作现场,而不是死板执行标准。如220kV线路和35kV线路工作,由于人员技术水平的差别以及其他重要活动开展需保供电,这时35kV这个工作场地的风险及影响都比220kV更大。这就需要灵活调整,到风险较大的地方去,而不是死板执行标准。

3 “一线工作法”中的典型问题防范及处理

在践行“一线工作法”的过程中,由于不同人员的思想观念、立场角度不一样,也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现场比较常见的有以下一些问题。

3.1 思想意识不端正

意识决定行动,这在“一线工作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践行“一线工作法”时,首先就是要端正思想,杜绝官僚主义的出现,否则将会适得其反,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3.2 工作中没有大局观念

在电力生产的协作过程中,会有不同部门、不同专业的管理人员到现场进行指导。如果这些人员能够协调得当、配合默契的话,将会对工作的正常进行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如果这些人员,不从大局出发,仅从自身的工作方便角度来处理事情,就会给工作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3.3 “到场就是到位”的错误观点

管理人员开展“一线工作法”的目的是,通过亲自参与到工作中,真正了解一线工作的实施过程,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生产的关键问题所在,并制定和落实改进措施。但在“一线工作法”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管理人员把“一线工作法”看成是一种应付的现象。

3.4 “挑刺儿”的错误观念

开展“一线工作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但在工作中,这个目的有时会被无限扩大,导致有些管理人员到了现场,竭尽所能的挑毛病。一旦出现问题就不断借题发挥,将一线员工批评得一无是处,这样将导致一线员工工作重点的偏移。现在许多生产基层都在反映工作票办理时间过长,实际工作时间远远少于计划工作时间的问题。一份工作票在办理过程中,办理人员没有把精力放在安全措施是否完备、工作过程中的危险点分析控制是否完善这些关键点上,而是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工作票的错字、语言描述是否恰当这些问题上。这样就会出现工作票填写人与许可人、现场管理人员的理解偏差而耽误工作票的办理时间。

3.5 权威观念

一线工作在实施中,时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作为管理人员对发现的问题,应该认真对待,以标准为依据,同时也应注意保护、尊重一线工作人员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要杜绝自己就是权威这种思想观念,在处理解决问题时以标准和规定为依据,认真分析,找出解决办法,不能有自己说了算的思想,将错误的行为强加给一线工作人员。

总之,“一线工作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也是电力安全生产的精华所在。应该通过“一线工作法”的开展,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使生产管理人员对整个生产过程了如指掌,实现对电力生产安全过程的可控、在控。

猜你喜欢
管理人员环节人员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探讨
第十一部分 会计组织机构和人员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
招投标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七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