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绪贤化学史研究思想与成就的历史考察——基于《化学史通考》的分析

2010-04-05 09:09江家发陈波
大学化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化学研究

江家发 陈波

(1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2芜湖市第十二中学 安徽芜湖 241000)

丁绪贤化学史研究思想与成就的历史考察
——基于《化学史通考》的分析

江家发1陈波2

(1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2芜湖市第十二中学 安徽芜湖 241000)

丁绪贤是我国近代化学家,在化学史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他的著作《化学史通考》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化学史的书籍。本文通过对《化学史通考》的分析,考察与梳理丁绪贤的化学史研究思想与成就。

丁绪贤 (1885~1978),字庶为,我国近代分析化学家、化学史家与化学教育家。作为坚守科学救国信念的清末留洋学者,丁绪贤重视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先进技术的引进,革新了我国半微量定性分析化学技术。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前瞻性地认识到化学与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于化学史的深刻研究,研究自然科学史是提倡科学、改进教学的有力措施,并在教学和研究中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走在了当时国内化学家的前列。作为中国第一本化学史类的著作,丁绪贤的《化学史通考》一书开创了我国化学史研究之先河。

1 丁绪贤的学术生涯

1885年 10月 11日,丁绪贤出生于安徽阜阳的一个书香门第。丁绪贤自幼聪明好学,精通文史,曾乡试为秀才。由于当时国家贫弱,屡遭列强欺凌,世风遂倡科学救国。受维新思想影响,丁绪贤决意弃科举就实学,于 1904年考入由江苏、安徽在南京合办的江南高等学校,并于 1908年春考取安徽省公费留学的第一名而得以前往英国深造,就读于伦敦大学化学系。在攻读期间,丁绪贤师从著名化学家拉姆塞 (W illiam Ramsay,1852~1916),受到严格训练,打下牢固的科学基础。1912年拉姆塞退休后,他又在物理化学家唐南 (F.G.Donnan,1870~1956)指导下撰写论文,于 1914年获得荣誉科学学士 (B.Sci.Honour)称号,并继续深造于伦敦大学研究部[1]。1917年,丁绪贤归国后,以高等院校为主阵地,积极投身于科学与教育事业,曾辗转南北,历任北京大学、安徽大学、东吴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教授,长期从事化学科研与教学工作,为当时国内多所院校的化学研究与化学教育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2]。在治学育人之余,作为中国近代高等化学教育事业开拓者之一,丁绪贤曾担任东吴大学、安徽大学等校理学院院长,为国内有关高校化学系乃至理学院的创建与发展殚精竭虑。此外,他认为要发展科学,必须要有专门的科学组织,因此积极参与我国科学及化学的发展和传播事业,热心化学学术团体的工作。1932年 8月 4日,在中国化学会成立大会上,丁绪贤和陈裕光、王琎、曾昭抡等人被选举为学会理事,表明其在当时国内化学学术团体中的地位和影响。

2 《化学史通考》概览

1925年,《化学史通考》由北京大学出版部首次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化学史著作,其研究范围涉及世界化学史内容,主要被用作大学教科书和参考书。由于是国内化学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加之资料丰富,参考研究价值较高,出版发行后不久即告售罄。1930年,再版工作由商务印书馆着手进行。在书稿校对期间,突发“一·二八”事变,商务印书馆遭日军轰炸,《化学史通考》书稿同付劫灰,致使再版延期[3]。此次打击令丁绪贤先生及编辑人员深感痛心,因而倍加努力工作。1936年,《化学史通考》一书终于由商务印书馆再版发行。

《化学史通考》全书共 7编 24章,约 40万字。前 6编为断代化学史,分为“上古时代”、“中古时代 ”、“近世时代 (上期 )”、“近世时代第二期 (中期 )”、“近世时代 (下期 )”、“最近时代”,其中着重论述近世化学,中古、上古次之,最近时代部分只稍稍论及。第 7编为特别化学史,包括实验化学与工业化学两章。该书的编写组织呈现 3个特点:一是年代和门类互为纲目;二是插入名人传记于有特别关系之处;三是以概论和批评助学者的思想和记忆,而以原文、表册和史料为根据或参考[3]。书中记载翔实,涉及化学哲学思想、化学理论、主要的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工艺与实验及著名化学家传记等一系列内容,几乎囊括了当时化学发展的全部历史,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此外,丁绪贤搜集了 80位对化学发展历史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画像或照片,单独加以排列印在开篇之首,为国人了解科学巨擘提供了直观的资料。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画像中,亦不乏与作者同时代的人物,如居里夫人及其女儿伊伦·居里和女婿约里奥·居里,可见其史料搜集之全、之新。

3 丁绪贤化学史研究思想的考察与分析

早在留学归国期间,丁绪贤先生就认识到了研究化学史的重要性,萌发了研究化学史的想法。1925年,他在谈到研究化学史的意义时写道:“可见化学史的范围、性质和目的,是将全部化学合拢起来,算一个通盘筹算的帐目,也是将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的化学思想和观察的成功和失败、影响和趋势导出一种条理,订出一种沿革,证出一种因果,使大家可以比较,可以批评,可以推测,可以激发而兴起。观往知来,志在千秋,正是一般史诏我之事,难道化学史独能例外?所以化学史者是极活动的、极有趣的,而且是极有重要关系的”[2]。至于研究化学史的目的,他认为:“人人都知道化学是近世科学之一,同时也都承认不是凭空产生,但若问某某世纪前化学之状况,当时的化学家们有什么永可纪念的贡献,其贡献如何得来等一系列诸如此类的问题,可就很难答复”。化学史的研究,就是要系统地回答这些问题。

研究化学史必然依循一定的研究思想与思路进行。下面根据《化学史通考》一书资料的考察[3],分析丁绪贤研究化学史的若干思想。

3.1 丁绪贤化学史研究的思想与方法

(1)化学史具有融会贯通之用。

丁绪贤指出:“寻常化学作品,无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等,只各算是化学的一部分,彼此之间存有鸿沟而不互通。惟化学史能将它们的界限打破,使读者可以大观其略,见化学之全豹。大凡治学之道,先须由合而分,终须由分而合,惟其能合,一旦豁然贯通,左右逢源,将受用不尽。”由此看出,对于从事化学研究而言,丁绪贤认为只有融会贯通化学各领域内容,突破学科内的界限和壁垒,各领域研究充分交流,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大师级化学家;而化学史的功用正在于融会贯通化学的各个领域。

(2)化学史研究应不以时代为限。

“好自为之,勿令古人笑我拙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丁绪贤先生引用两句古语类比化学史的研究应努力向前,不要后于时代;应以史为鉴,大胆超越和预测,但也不可忽视前人的研究成果。须知前人的研究是基础。化学一直在发展前进,而化学史是连接历史、现今和未来化学的纽带。

(3)化学史研究应结果与过程并重。

丁绪贤敏锐地指出,大多数的化学教科书只重视结果。无论理论还是试验,凡结果不理想或结果反常的往往弃而不讲。而研究化学史,需要过程与结果并重,不以成败作为选用的依据,这样使后世学者能够看出化学思想和观察的变迁线索。化学史研究应只求真实之所在而不论一时之结果,并重看待化学研究中的过程与结果。

(4)化学史研究应注重研究的精神。

丁绪贤研究化学史,认为注重研究精神是最为重要的一条。前人的研究对象和条件与现今不同,但研究的精神,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应是一致的。注重研究精神的传承,学习前人包括同辈中的优秀精神,是化学史研究理所应当给予关注的。

3.2 对于化学史教学的思考

(1)化学史教学应重视思路的渐进。

化学史囊括的是千百年来化学学科发展的一系列知识内容,容量巨大。化学史的教学若只停留在机械式的灌输、囫囵吞枣式的学习,其效果会大打折扣。化学史的教学,应该是一步一步沿着渐进的思路学习化学的发展史,而不要勉强硬记刻板的事实。

(2)化学史学习应重视知识的寻根求源。

丁绪贤认为,凡一种学问不从根本上做起不能透彻。化学史能从根本上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为学习化学知识打下稳固的基础。

4 丁绪贤化学史研究成就的梳理与小结

作为中国提倡、探索和推行化学史研究的重要学者,丁绪贤先生在化学史研究领域成就颇丰,影响巨大。以下是从化学史研究及其教育贡献两方面对其成就进行梳理与小结。

4.1 化学史研究的成就

在化学史研究领域,以《化学史通考》为标志,丁绪贤为我国化学界研究世界化学史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于世界化学史的研究,常常会遇到两方面的困难。一是近代以前的有关资料极难寻找,而且各种学说和试验与现今差别很大,考证十分困难。二是近代以来的化学发展迅速,门类繁多,各种化学研究资料急剧增加,且有相互间的驳斥攻讦,使化学史研究资料的选择无所适从。受二者影响,一般化学史内容和体裁上难有一致。有的重在编年史,有的重在分类史,还有的重在人物传记,各有长短。丁绪贤先生将编年和分类两种方法融合运用,以编年为纲统领《化学史通考》,以分类史为内容展开论述,并在分类章节中加以相关化学家的人物传记,较好地实现了年代、分类和人物三者的统一。例如,他将书中的内容按上古、中古、近世、最近 4个时代划分为编;将近世时代划分为 3类,分别为“第一期水槽 (Pneumatic)时期”、“第二期原子 (Atomic)时期”、“第三期系统 (Systematic)时期”,论述了元素与化合物史、原子与分子发展史、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史。其中,在原子学说一章又添加了原子论的发现者道尔顿的传记,线索清晰,史料翔实。另外,在《化学史通考》的行文中,作者更是别具一格,注意用科学和人性的观点对化学史中的细节进行评价,形成了有史有评,评述结合的研究风格。例如,在工业化学一章对于毒气的记述中,丁绪贤结合一战中德国进行毒气战评论到:“芥末毒气(mustard gas)毒性最强,而一战中德国竟一次使用达两千五百吨之多,可谓惨无人道至极。要知道毒气同其他化学物品一样,其发现本是单纯的一种学术研究,而非为战争而设,只是人类使用不当,才给人类幸福和世界和平带来灾难。

4.2 化学史教育的贡献

丁绪贤一生致力于化学史研究,同时也注意发挥化学史的教育功能,提倡在高校中开设化学史课程。1919年,他在《北京大学月刊》创刊号发表《有机化学史》长篇译作,首次介绍有机化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发展史,创译了许多化学史专有名词,为化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同年,他被北京大学聘为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成为主张将科学史列为大学教学内容的有眼光的教育家之一。他高度评价科学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在北京大学讲授化学的同时,兼授化学史课程,开创了中国开设化学史课程的先河。丁绪贤曾感慨:“科学史的功用,自有定论。然而中国提倡科学数十年,竟连一本任何专门的或普通的科学史都没有,何其可怜!所以科学史乃现在中国教育界需要最急之书,而化学史尤为一般学习科学者所必读”[3]。因此,在紧张的教学及系务活动之余,他经常出入图书馆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编写化学史讲义,自编化学史教材。经过艰苦的努力和持续的研究,终于出版了《化学史通考》一书,同时也迈出了化学史教材走入大学课堂的第一步。

[1]赵匡华.中国化学史——近现代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化学卷).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丁绪贤.化学史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猜你喜欢
化学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奇妙的化学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