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需求与供给矛盾分析

2010-04-06 00:45曾富生郑克岭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人才专业

曾富生,颜 冰,郑克岭

(大庆石油学院 人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理念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从而解决各类社会问题。在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的发展已臻于成熟,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都与实践相得益彰,为社会的和谐运行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教育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得到蓬勃发展,同时,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也迫切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人才参与到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但巨大的需求与日益发展的社会工作教育之间脱节,一方面,没有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来满足社会对社会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面临着一系列障碍,无法将所学应用到实践。因此,分析我国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和供给矛盾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都有重大意义。

一、社会工作人才的内涵

由于历史、文化以及地域等的不同,人们对社会工作的理解也不尽相同。1947年联合国调查各国社会工作教育情况时,33个国家提交了33个不同的社会工作的定义[1]。学术界对社会工作的定义也存在很大差异。佩尔曼(Periman)指出,社会工作其实就表现为4P,即人(Person)、问题(problem)、机构(place)和过程(process)[2]。有的学者将社会工作的定义分为三类:第一类把社会工作定义为个人的慈善事业;第二类把社会工作定义为由政府和私人团体举办的以解决各种经济困难导致的问题为目的的有组织的活动;第三类把社会工作定义为政府和私人团体举办的专业服务,以协助任何人发挥其最大的潜能从而获得最美满、最有效的生活为目的[3]。有的学者认为社会工作从功能上定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发挥补救性功能,帮助解决人和环境互动不当引发的问题;二是发挥发展性功能,开发个人潜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发挥预防性功能,就是要综合运用专业的眼光和技能及早发现苗头,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预防问题的发生[4]。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可以把我国现有的社会工作分为两个层面来理解[5]:第一个层面是比较广义的社会工作,是对社会所有人提供服务的社会工作,从事服务的人员都是职业性的,但具有半专业性或非专业性的特点;第二个层面是比较狭义的社会工作,即职业性、专业性的社会服务工作,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巧帮助社会上有困难的弱势群体解决问题,协调各种资源使其重新恢复正常生活的专业活动。

与此相对应,我国社会工作人才也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社会工作人才泛指在实际工作部门从事社会工作的在职在岗人员,而狭义的社会工作人才是指经过学校培养的专业社会工作者。1986年,北京大学等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设立了社工专业,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办学层次,每年培养社会工作毕业生近万名。2004年6月15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从价值理念、专业方法、社会功能三个角度来规定社会工作者,定义社会工作者为“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助人者”[6]。当然,社会工作者并不一定就是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应理解为专业技术人才的组成部分,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是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

社会工作人才包括三类:(1)长期从事社会工作实践,并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工作者;(2)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评定,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高级社会工作师的专业技术人员;(3)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管理、教学和研究,且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其他人员。社会工作人才主要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社区服务、残疾人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领域[7]。而在我国需要社会工作人才的领域集中在扶贫赈灾、就业服务、残疾人保障、社会保险服务、社区工作(居委会、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等)、老年人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心理卫生服务、家庭服务、退伍军人安置等领域,其从业范围主要包括: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卫生等部门,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和公益团体。

二、我国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

(一)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需求的定性分析

1.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的需要

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强调公平正义和团结友爱,这些要求和价值取向与社会工作的宗旨是一致的。社会工作人才有助于和谐社会环境的建立。(1)社会工作人才能帮助个人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激发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的自我提升,在社会活动中维护自身权益,尤其是能帮助弱势群体有效地参与社会建设,从而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2)社会工作人才为大众谋福利,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和机会,帮助社会成员融入社会主流,从而预防和减少反社会人员和行为的发生,起到社会协调和社会控制的目的,进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3)社会工作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秉持社会工作理念的社会工作人才能帮助受助对象争取平等的社会资源,摆脱暂时的困难,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从而增强社会成员的公平正义感;(4)社会工作人才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理念,调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节人的心态和行为,为受助对象提供精神上的帮助,有利于形成团结友爱的社会氛围。

2.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社会转型的需要

我国正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大转型,社会建设任务繁重,社会管理需要新观念和新形式,尤其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刻不容缓,急切需要扭转“大政府,小社会”的模式,而这一过程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首先,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帮助政府落实社会保障政策,联合各界力量提供社会服务,帮助全社会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减轻政府负担;其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通过开展社会工作,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管理,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提高社会管理效率。

3.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的需要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与此同时,社会利益群体分化,社会阶层、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等多元化,各种利益纠纷所导致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面对这些问题,传统的工作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社会工作人才的参与。首先,社会工作人才运用专业的方法和自身的价值理念,综合运用法律援助、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等方式,为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提供专业服务,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其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直接参与社区建设、慈善事业、赈灾救灾等活动,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直接力量;第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一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医生”,能够深刻体察社会心态和各种矛盾,随时随地监测和处理社会问题,既能防微杜渐,又能及时解决出现的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二)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需求的定量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和农村城市化等一系列巨变的进程加快,整个社会对社会福利服务的需求呈现爆炸性增长,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全国对社会工作人才的总体需求较大。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人才数量,可以对我国今后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做一个大体的推算。美国有67万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2‰,日本为5‰,加拿大为2.2‰[8]。据香港社工注册局介绍,截至2006年3月,香港注册社工已达12354人(到9月底已达12970人,因为有当年新毕业的大学生),约占香港700万人口的1/550[5]。根据国外社会工作人才占总人口的比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保守地推算,我国至少需要260万左右的社会工作人才。

从社会工作的重点对象——弱势群体来看,截至2007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4100多万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272.1万人,已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口635多万。此外,我国目前还有重点优抚对象460多万,孤儿57.3万,为他们提供基本社会服务的任务非常繁重。

从地域上来看,无论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对社会工作人才都有着巨大的需求。有学者对安徽省社区工作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定量统计,发现5年内全省需要新增城市社区工作者20000至65000人,而该省每年仅能培养1000名社工专业毕业生,人才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着巨大缺口(不包括农村社区)[9]。河南省2008年在社会工作管理、社区和家庭服务、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教育辅导、司法矫正、就业服务、医疗卫生、职工权益维护、青少年服务等领域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为15.98万人,预计到2020年全省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为28万人[10]。广州市在流动人口、城市贫困、残疾人口等领域需求大量的社会工作人才[11]。

从今后我国面临的问题来看,我国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也将直线上升。在城市化进程中,按照长期规划,我国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实现现代化,城市化率将达到70%~80%,这意味着我国的城市化增长率要以每年0.78%~1%的速度增长,每年约有1000万~1200万人从乡村转移到城市[12]。巨大的人口迁移,将带来居住、就业、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等方面的深刻转变,必然需要更多组织或非组织的社会工作人才参与,为这一巨变过程和剧变后的结果提供服务。

三、我国社会工作人才的供需矛盾

我国现阶段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需求大量的社会工作人才,但社会工作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存在矛盾,这里既有体制的因素,也有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机制的因素。

(一)社会工作人才数量有限与社会需求大的矛盾

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需求巨大,但供给严重不足。截至2007年底,我国民政系统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约有47.6万,而最低生活保障与农村传统救济总人数6444.7万人,老年人口1.43亿,常年受灾人口1亿多。仅就工作量而言,平均1名工作人员要为1000名重点民政对象提供服务,这与社会工作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从人才供应量来看,2000年以前我国有29所大中专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目前,院校扩大到200多所,但每年毕业生只有1万多,初步测算我国社会工作人才缺口200多万。

(二)社会工作队伍专业化程度低与社会需求高的矛盾

我国社会工作从业者总体上学历低、专业化水平低、职业水平低,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工作方法和手段落后,无法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服务,而且整个行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掌握社会工作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极度短缺,满足不了整个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要求。

人事部、民政部2007年12月发布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要求,大力推行社会工作人才职业评价制度,大规模开展职业考试,到“十一五”末,民政系统要争取培养近千名高级社会工作人才,近万名中级社会工作人才,近十万名初级社会工作人才。即使这一目标能不折不扣地达到,社会工作者队伍总体上离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标准也很远,还需要大力提高。

(三)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

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于高校。我国目前已形成了一个包括文凭课程、学士课程、硕士课程乃至博士课程的专业教育体系,每年能为社会培养一大批人才。但是,在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背后隐藏着一系列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相当一部分无法满足社会需求[13]:(1)专业社会工作师资比较缺乏,教育者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2)社会工作专业化教育与社会工作职业化不相匹配;(3)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不规范,学生缺乏实践能力;(4)教学内容与国情、社情缺乏整合性。培养环节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一部分学生无法成为真正的社会工作人才,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四)社会工作人才的供给与国家用人机制间的矛盾

目前,我国政府管理还没有从管制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因此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制过多,从根本上抑制了社会力量的生成,直接导致社会工作只能在政府职能范围内解决困难局面,使社会工作岗位只能存在于政府之内;而国外公民社会发展比较健康,许多市场和政府不管或管理失灵的问题都是由非政府组织来完成的,大量的社会工作岗位也是由非政府性质的社会工作组织来提供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我国的社会工作体现出来的是一种“附带性”的工作,大都由企业、政府、行业协会代行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排斥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者处于相对恶劣的从业环境,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同、职业声望和薪酬待遇等问题迟迟无法得到提升[14]。全国高校每年培养出约1万名社工专业人才,但这些具备专业化和职业化基础的毕业生因为没有相应的工作岗位和适当的薪酬等而纷纷转行,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寥寥无几。

四、满足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需求的建议

(一)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加快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力度需要从在职培训和高校培养两个方面同时并举。

首先,加强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大力提高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正规化。我国目前在民政系统的广大社会工作者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实施专业社会工作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培训是大规模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的关键步骤。目前在岗的社会工作人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实际情况,具备动手能力,因此,如何使这些人员将实践与社会工作理念相结合是职业培训的重点;应逐步引导他们走上职业化、专业化、正规化的发展轨道,成为真正的社会工作人才。

其次,加快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专门人才,提升我国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质量。高校的社会工作教育是培养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有效载体。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应克服目前的弊端,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把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由于社会工作教育是“舶来品”,还应注意“引进”和“本土化”相结合,借鉴国外经验和做法的同时将社会工作教育与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科学设置社会工作教育课程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标准,为社会需求提供人才保障。

(二)建立行业准入和评价体系,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职业化、专业化

对社会工作人员实行准入制度,是保证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保证行业声誉、吸引更多社会工作人才的保障。应做好规划,制定好标准,逐步使目前在岗的工作者通过培训和实践以及专门的考证进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同时,对新进入的人员以及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严把入口关,保证社会工作队伍的整体质量;设立行业淘汰制度,对没有取得从业资格证的人员和没有履行社会工作人才应有义务的人员实行淘汰;加强竞争和问责,保证行业的高标准运行。

人才评价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要贯彻落实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全面实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体系,并以检查和督促为手段,确保制度落实,提升社会工作人才的公信力和地位,促进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化进程。

(三)破除体制障碍,改善社会工作人才的从业环境

首先,要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教育体制、财政投入体制、就业和人事管理体制、社会福利体制等一系列体制,将社会工作纳入整个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制度框架中,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工作岗位,使社会工作人才学有所用;建立有效的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激发社会工作人才的创造活力。

其次,积极培育非营利组织,制定完善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拓展社会工作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间和舞台。随着我国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工作教育的迅速发展,非营利组织专业化和社会工作职业化将会紧密结合起来,互相促进。这就需要政府进行机制创新,调动民间力量参与,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营造有利条件,为社会工作人才创造良好的从业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 我国诸社会工作之内涵及其比较分析[J].中国社会工作,1998(l):23-25.

[2] 顾东辉. 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0.

[3] 叶楚生. 社会工作概论[M].台北:同泰公司出版社,1980:3-4.

[4] 刘志斌. 论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4):59-61.

[5] 戚欣. 我国社会工作人才的特点及培养[J].社会科学战线,2007(9):202-205.

[6]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R].2004-06-15.

[7] E.S.萨瓦斯. 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8.

[8] 孙荣飞. 借鉴国际经验,中国拟大规模培养社会工作人才[N].北京青年报,2006-10-20.

[9] 吕露光. 我国城市社会工作人才需求状况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学术界,2001(6):214-219.

[10] 谢启文. 河南省社会工作人员需求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09(8):14-15.

[11] 谭磊. 广州市建立社会工作队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2):32-36.

[12] 牛文元. 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J].今日科技,2001(8):17.

[13] 钱红丽. 浅析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黑河学刊,2007(3):113-114.

[14] 肖小霞. 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制度选择研究——以社会需求和从业现状为基础[J]. 社会工作,2007(9):29-31.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