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成汉政权灭亡的内部原因

2010-04-07 19:28张炜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0年3期
关键词:大族晋书思明

张炜

(洛阳理工学院 社科系,河南 洛阳 471023)

●史学研究

试论成汉政权灭亡的内部原因

张炜

(洛阳理工学院 社科系,河南 洛阳 471023)

两晋之际,海内大乱,賨人李氏于巴蜀地区割据,建立了成汉政权。成汉政权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李雄之后的几任统治者都未能处理好皇权和大族的关系,失去了六郡大族的支持,又得不到巴蜀土著的认可。

成汉政权;六郡大族;巴蜀土著

两晋之际的海内大乱,给众多少数民族的领袖自立一方创造了条件。李特李雄所建立的成汉政权,便是此时的割据政权之一。关于成汉,唐长孺先生在《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与《范长生与巴氐据蜀》两篇文章中,详细地分析了这一政权的立国之基,即:以巴氐李氏为首的氐汉大族与土著地主取得妥协是李氏登上帝座的根本条件,而范长生则是沟通两方获得妥协的关键性人物。①本文试图在唐先生论述的基础上,对成汉政权的衰落与灭亡原因进行一些探析。

一、李雄时期

成汉政权的衰落与灭亡,从表面上看,是由于李氏宗族间的几次内乱削弱了其统治力量所致。但细究起来,这几次内乱都与大族有关。成汉国势的衰落,根本原因在于李雄之后的几任统治者都未能处理好外来的皇权与当地大族的关系,结果使得人心不附,东晋的大军一到,这个政权也就迅速地瓦解了。

李雄在位时期,《晋书·李雄载记》言“雄性宽厚,简刑约法”,《华阳国志》卷九《李特雄期寿势志》称“雄乃虚己受人,宽和政役,远至迩安,年丰谷登。——但为国威仪无则,官无秩禄,职署委积,班序无别,君子小人服章不殊;货赂公行,惩劝不明;行军无号令,用兵无部伍。——故纲纪莫称。”可见李雄为政,务以宽和,尽量不去触动将他扶持上宝座的大族的利益,以维持现有局面为安。即使“纲纪莫称”、“货赂公行”,也在所不惜。我们可以看到,此时布满朝廷的,大多数为同李雄一起打天下的六郡大族阎、赵、任、杨、李、上官氏。②

尚书令阎式(一说彧),天水人。《晋书·李雄载记》:“雄时建国草创,素无法式,诸将恃恩,各争班位。其尚书令阎式上疏曰:‘夫为国制法,勋尚仍旧。汉晋故事,惟太尉、大司马执兵,太傅、太保父兄之官,论道之职,司徒、司空掌五教九土之差。秦置宰相,总领万机。汉武之末,越以大将军统政。今国业初建,凡百未备,诸公大将班位有差,降而竞请施置,不与典故相应,宜立制度以为楷式。’雄从之。”阎式的功劳,一者他于大成政权(此时尚未称汉)的建立过程出力颇多;二者在于他建言李雄更立朝廷的官制。不过阎式早死,也就未能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了。

任回,天水人(一说巴西宕渠人)③,此人亦是李特、李雄的股肱大臣。不论他是天水人还是巴西宕渠人,李特、李雄乃至李寿自始至终对任氏家族都是极为倚重的。如果任回是巴西宕渠人氏,而李特的祖先便居住在宕渠。李特对任回另眼相看,可能也有一份地域上的亲近感在起作用。任回同李特一同入蜀,李特随流人入剑阁,顾眄险阻而生割据之心时,“同移者阎式、赵肃、李远、任回等咸叹异之”。[1](卷120)当辛冉购募特兄弟时,“特见,大惧,悉取以归,与骧改其购云:‘能送六郡之豪李、任、阎、赵、杨、上官及氐叟侯王一首,赏百匹’。”[1](卷120)李特在“大惧”的情况下,是会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拉入自己的阵营中的。这时候的任氏,不管他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六郡大族,李特都将之计入“六郡之豪”内了。我们后来可以看到,任回对李雄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除了阎式、任回以外,其他六郡大族的活动痕迹在史料中处处可见。司空赵肃、上官惇,尚书令杨褒,扶风李攀与攀弟恭等等都在大成的朝廷内占有重要的位置,除了委任六郡大族作为自己的亲信,李雄还对氐族之豪大加笼络。《晋书·李雄载记》:“氐苻成、隗文既降复叛,手伤雄母,及其来也,咸释其罪,厚加待纳。由是夷夏安之,威震西土。”此外,李雄更以有天师道背景的范长生为天地太师,对臣民进行精神上的统治。他的这些努力换来了大成政权的稳定,许多不满李雄统治的蜀中豪强,一一被镇压下去。《晋书·李雄载记》称:“时海内大乱,而蜀独无事,故归之者相寻。”蜀地成为避难者的一块乐土。

二、成汉内乱

李雄死后,继立者李班只当了四个月的皇帝,就被李雄之子李期篡夺了帝位。李期、李越共谋篡逆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李班非李雄所生。李氏宗族成员的宗族意识十分强烈。

賨人李氏对于皇权有一种“家天下”的意识。在李氏宗族中,皇权很多时候是由亲属共同瓜分利益的。那种由一人总揽权力,对所有亲属严加防范的做法,在成汉政权中表现得不太鲜明。李寿上台后,虽然称自己与李雄、李期别族,“耻闻父兄时事”,但依然重用自己这一支宗族成员和外戚。直到李势时期,还出现李势之弟李广请求成为皇太弟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从李雄时期开始,李氏宗族成员就掌握兵权,到李势面对桓温大军的时候,他所倚仗的,也只是昝坚(李寿妻族)、李权(李势从兄)、李福(李寿之弟)这三人来统帅军队了。这样做法,在早期尚是维护皇权的手段,到后期,则成为加速政权灭亡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李寿、李势在位之时,排斥大族,大任亲戚,造成了上下离心、咸欲归晋的局面。

再说李期上台之后的表现。《晋书·李期载记》:“期自以谋大事既果,轻诸旧臣,外则信任尚书令景骞,尚书姚华、田褒。褒无他才艺,雄时劝立期,故宠待甚厚;内则信宦竖许涪等。国之刑政,希复关之卿相,庆赏威刑,皆决数人而已,于是纲维紊矣。”李期“轻诸旧臣”,根本不注意维护与大族的关系,将刑赏之权委放于一班政治暴发户手中。除此之外,他还铲除异己,李雄之子李霸、李保皆死因不明,传言为李期所杀。“于是大臣怀惧,人不自安。——期多所诛夷,籍没妇女资财以实后庭,内外汹汹,道路以目,谏者获罪,人怀苟且。”[1](卷121)李期如此作为,使得臣下人人自危。终于他的叔父李寿夺取了帝位。

三、背盟称帝

李寿举兵反叛,本为自保。《晋书·李寿载记》:“寿威名远振,深为李越、景骞等所惮,寿深忧之,代李玝屯涪,毎应期朝覲,常自陈边疆寇警,不可旷镇,故得不朝。寿又见期、越兄弟十余人,年方壮大,而并有强兵,惧不自全,乃数聘礼巴西龚壮。”李寿问龚壮以自安之术,龚壮为了替父、叔报仇,劝说李寿起兵夺位归顺东晋。如此则“开国裂土,长为诸侯,名高桓文,勋流百代矣。”[1](卷121)当时支持李寿称藩晋朝的,还有略阳罗恒、巴西解思明④与李寿部将李奕等人。他们在起兵前,与李寿盟誓:如果事成,当称藩归顺东晋。

李寿夺取帝位后,最先面临的问题便是是否遵守起兵时的盟誓。此时,“(罗)恒与思明及李奕、王利等劝寿称镇西将军、益州牧、成都王,称藩于晋,而任调与司马蔡兴、侍中李艳及张烈等劝寿自立。”[1](卷121)罗恒、解思明、李奕等人赞成李寿降晋称藩,而李寿的妹夫任调、司马蔡兴和扶风李艳(李攀弟李恭之子)等劝李寿自帝。在实际利益的诱惑下,李寿背叛当初的誓言,选择称帝。并在称帝后,进行了一番政治上的大换血。

“(寿)尊父骧曰献帝,母昝氏曰太后,下赦,改元汉。以恒为尚书令,思明为广汉太守,任调镇北、梁州、知[北事]、东羌校尉,李奕镇西、西夷校尉。更代诸郡及卿佐,皆用宿人及己参佐。省交州,以从子权为镇南、南夷、宁州。于是成都诸李子弟无复秉兵马形势者,雄时旧臣及六郡人皆斥废也。”[2](卷9)

这样一来,六郡大族不再在政治上发挥主要作用了。随他起事的一群僚佐占据了朝中的重要位置。其中,又以李寿的亲戚为主。如李势、李权、任调、李广(李寿之子,李势之弟)等。李寿甚至抛弃李特、李雄一支的宗族成员。“及即伪位之后,改立宗庙,以父骧为汉始祖庙,特、雄为大成庙,又下书言与期、越别族,凡诸制度,皆有改易。”[1](卷121)于是,李寿的政权所依靠的主要就是他的亲人与外戚了。

可能是由于李寿背盟称帝的缘故,龚壮“誓不仕,寿所赠遗,一无所受。”[3](卷96),不与李寿合作。并在蜀中发生饥疫的时候,借机上书李寿,劝其称藩。《华阳国志》卷九《李特雄期寿势志》中全文载录龚壮上书,现择要引之:

“臣闻阴德必有阳报……陛下天性忠笃,……大义灭亲,拨乱济危……举国称藩,天应人悦……愚谓宜遵前盟誓,结援吴会,以亲天子,彼必崇重,封国历世……论者或言二州人附晋必荣,六郡人事之不便。昔豫州入蜀,荆楚人贵;公孙述时,流民康济。及汉征蜀,残民大半;钟邓之役,放兵大掠,谁复别楚蜀者乎!论者或不达安固之基,惜其名位。……今义归彼,但当崇重,岂当減削?昔刘氏郡守令长方仕州郡者,国亡主易故也。今日义举,主荣臣显,宁可同日而论也!论者又谓臣当为法正。陛下覆臣如天,养臣如地,恣臣所安,至于名荣,汉晋不处,臣复何为当侔法正?论者或言晋家必责质任,及征兵伐胡,何以应之?案晋不烦尺兵,一国来附,威卷四海,广地万里,何任之责?胡之在北,亦此之忧。今平居有东北之虞,纵令征兵,但援汉川,犹差二门耳。”

1967年,彼得·卡尔·戈德马克提出了新媒体这一概念,但学术研究发展至今,学界也未能给予新媒体准确定义。有专家认为,以数字及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向人们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就可以称为新媒体;但也有专家表示,在传媒中进行高新技术的有效运用就可以称为新媒体。在笔者看来,新媒体应该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具有海量性、交互性以及共享性特点的一种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媒介形式。

在这篇洋洋洒洒的文章中,龚壮首先告诫了李寿不要忘记当初正是由于许诺降晋称藩才使得“天应人悦”,大事克成。其次,龚壮列出了几类反对降晋的心态。

1.“论者或言二州人附晋必荣,六郡人事之不便。”持这种观点的,应该是以六郡大族为代表的氐汉大族,可能也包括李氏皇族在内。二州指梁、益二州,即蜀地。梁、益二州,本是晋土,若能归晋,蜀地本土人不会被晋廷歧视。而六郡之人则“事之不便”了,这是六郡大族考虑到与其称藩于晋,不如在蜀地自立门户利益来得更多、更方便。

2.“论者或不达安固之基,惜其名位。”这其实也有针对李氏皇族的意味。因为如果归晋,首先名号须贬抑一等的便是李氏皇族。龚壮认为,归晋后名位更重,“主荣臣显”,总比国亡主易后的名号要好。

3.“论者又谓臣当为法正。”这里龚壮为自己辨白,决不会是第二个法正,不会以劝说李寿归晋来为自身谋取利益。⑤因为无论在汉在晋,他都不会出仕,何来谋取利益之说呢?

4.“论者或言晋家必责质任,及征兵伐胡,何以应之?”这是从现实的利害关系上着眼的。龚壮认为如果归晋,只须防胡,即使晋征蜀兵伐胡,也只出兵汉中,犹胜于李氏既要备胡又要防晋时防守二门。

龚壮的上书,代表了蜀中土著的(不仅仅是地主)心声。他们对成汉这一异族政权统治的不满情绪,其实由来已久。当李雄密谋让强盗杀死张骏通晋的使节张淳时,是蜀人桥赞向张淳告密,揭发了这一阴谋。李寿称帝,罗恒与解思明的主意落了空,但当李寿有病时,“恒、思明等复议奉晋计”[2](卷9),之后又有晋故宁州刺史李毅的后代李演上书劝李寿“归正返本”,奉晋正朔。《晋书·隐逸传》中收录了两位当时的蜀地名士谯秀、龚壮。二人皆不愿仕于成汉之朝。从成汉政权建立的开始,归附晋朝就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换句话说,只要晋廷存在一天,李氏政权在蜀人心中就当不得“名正言顺”四字。连李雄都不得不承认:“我之祖考本亦晋臣,遭天下大乱,与六郡之民避难此州,为众所推,遂有今日。琅邪若能中兴大晋于中国者,亦当帅众辅之。”[3](卷95)

李寿收到龚壮的上书后,其反应是“省书内惭,秘而不宣。”⑥他采取鸵鸟政策,对自己背叛盟誓没有一句交待,牢牢把持皇位。他统治期间,大兴民役,刑罚过滥,“思乱者众矣”,将一个烂摊子留给了他的儿子李势。

李势即帝位之后,所作的几件大事就是将李特、李雄重新纳入了祭祀的祖庙之中和诛杀马当、解思明两位深得人心的大臣。前者未有多少实际意义,倒是后一件事使李势失去了他统治成汉的腹心。《华阳国志》卷九《李特雄期寿势志》:“思明被收,叹曰:‘国之不亡,以我数人在也,今其殆矣!’思明有智略,敢谏诤,马当素得人心,及其死,士民无不哀之。”解思明已预料到身后成汉政权土崩瓦解的局面。此时,李势既失去了大族的支持,又除去了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国士,这个政权已经很难继续撑多久了。第二年冬天(公元346年),就爆发了李奕的谋反。这次叛变由于偶然的原因没有成功,但已显示出蜀人对李氏政权的极度失望。《晋书·李势载记》云:“李奕自晋寿举兵反之,蜀人多有从奕者,众至数万。”对比起李寿举兵时的区区几千人,李奕的兵力已是十分惊人,可见民心的向背了。

四、结语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桓温出兵灭蜀。李势舆梓出降,成汉政权终结。从李特自永宁元年(公元301年)起兵到李势降晋,共计四十七年。李特入剑阁时所发的感慨“刘禅有如此之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邪!”被证明只是一句不切实际的空话。倒是《晋书载记第二十一》末尾的赞更符合历史的真实:“德之不修,险亦难恃。”地理上的险要不可凭恃,可恃的应是“德”,即人和。如果外来势力不能同蜀中本土力量打成一片,主客矛盾就不能消融,那么蜀地的割据政权就注定难以为继下去。

注释:

①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李氏称巴氐”条,辨李氏实为賨人,或称巴人。《晋书》作巴氐误,《通鉴》八二亦沿《晋书》而误。唐长孺在《范》一文中虽指出“入蜀的巴氐本是迁居略阳的賨人”,但亦沿用了《晋书》的错误说法。

②参看唐长孺《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一文。唐于此文中列出“六郡人士”乃是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平六郡的阎、赵、任、杨、李、上官这六个大族。

③《通鉴》卷八十三:“李庠帅妹婿李含、天水任回上官晶、扶风李攀、始平费他、氐苻成隗伯等四千骑归廞。”《通鉴》将任回列为天水人。《华阳国志》卷八《大同志》云:“(龚)恢往为天水西县令,任回为吏。”可能这就是为《通鉴》以任回为天水人的佐证。而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九云:“任,后蜀巴西宕渠任回为李特腹心,上邽令任臧为特爪牙,又有别帅任道。李寿以任调为股肱。”则以任回为巴西宕渠人。姑存疑于此。

④一说此处为鲜思明。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九:“鲜,《元和姓纂》曰:‘鲜于氏之后。’或单姓鲜,蜀李寿司空有鲜思明。”不管是鲜思明还是解思明,此人都为巴西土著,是可以肯定的。

⑤《通鉴》胡注于此下云:“法正启刘备以取成都,壮亦教寿取李期,故论者以比之。”按胡注不确,联系上下文,此处之意应为:龚壮表面上忠于李寿,实际上心在晋朝,故论者比之于法正。

⑥《通鉴》卷九十六成帝咸康四年。《华阳国志》卷九《李特雄期寿势志》文字略异,“寿不悦,然拘前言,秘藏之。”

[1]【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东晋】常璩撰,刘琳校.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4]【宋】李昉.太平御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5]【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M].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6]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M],上海:三联书店,1955.

[7]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Internal Cause of the Collapse of Chenghan Regime

Zhang Wei

There was disorder and confusion during the West and East Jin dynasties in China.So Li Te established Chenghan regime in Bashu area.The root cause of the collapse of this regime is that the rulers after Li Xiong failed to handle proper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erial power and other clans in the six shires so that it lost their support.In addition,it was not recognized by the aborigines in Bashu area.

Chenghan regime;clans in the 6 shires;aborigines in Bashu area

K237

A

1673-1573(2010)03-0062-04

2010-07-30

张炜(1982-),女,安徽安庆人,洛阳理工学院社科系讲师,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马克思主义理论。

张增强

责任校对:世 玲

猜你喜欢
大族晋书思明
河北大族与东魏建立新论
闻鸡起舞
嵇绍重礼
由蒐狝为务到崇儒之美:契丹大族社会性格转变述论
闻鸡起舞
借补充公告致歉 大族激光归因“工作疏漏”
关于思明和他的日记
世家大族联姻背景下的辽朝政治生态
枕戈
全国冠军谢思明经典中局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