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粉骷髅”

2010-04-07 19:28于硕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0年3期
关键词:白骨骷髅道教

于硕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文学研究

浅议“粉骷髅”

于硕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粉骷髅是中国历代不同文体作品中一个惯用的意象。将美貌的女性和象征死亡让人畏惧的骷髅相联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男性对女色的矛盾心理,它是综合儒释道三教思想的产物,是中国古人一种文化观念的体现。

粉骷髅;女性;教思想文化蕴含

中国古代的文人往往热衷于描写女性的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花容月貌、倾国倾城、明眸善睐、貌比天仙……在这些文人的笔下,女性总是和美的事物相联系。但是也有例外,在中国历代不同文体的作品中有一个惯用的意象——“粉骷髅”,即“美女等于骷髅”,将美貌的女性和象征死亡让人畏惧的骷髅相联系,寓有特殊的思想意蕴与创作主旨。本文尝试对这一意象做出探讨。

一﹑“粉骷髅”意象梳理

将美女和骷髅相联系,较早而著名的故事应是题名曹丕所作的《列异传》中的《谈生》。

谈生者,年四十无妇,常感激读经书。夜半,有女子,年可十五六,姿颜服饰天下无双,来就生为夫妇。自言:“我与人不同,勿以火照我也。三年之后方可照。”为夫妻,生一儿,已二岁。不能忍,夜伺其寝后,盗照视之。其腰以上,生肉如人,腰下但有枯骨。妇觉。遂言曰:“君负我!我垂生矣,何不能忍一岁,而竟相照也。”生辞谢,涕泣不可复止。云:“与君虽大义永离,然顾念我儿。若贫不自偕活者,暂随我去,当遗君物。”生随之去,入华堂室宇,器物不凡。以一殊袍与之曰:“可以自给。”裂取生衣裾留之而去。后生持袍诣市,睢阳王家买之,得钱千万。王识之曰:“是我女袍,此必发墓。”乃取拷之,生具以实对。王犹不信,乃视女冢,冢完如故。发视之,果棺盖下得衣裾。呼其儿,正类王女。王乃信之,即礼谈生以为王婿,表其儿为侍中。

《谈生》应该是后世众多艳遇性质的人鬼冥婚型故事的滥觞,这些故事中的女鬼多是早夭的善良美貌少女或者前代的著名美人,作者更多的是对她们才貌的赞赏和红颜命薄的惋惜。这样的例子亦多出现在历代诗歌中,也就是被王国维喻为“千秋诗料”的“美人黄土”。①

最为人熟知的粉骷髅非白骨精莫属,《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白骨夫人“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前来诱惑西行四众,最后死在行者的金箍棒下化作一堆白骨。

《红楼梦》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中贾瑞受凤姐两番戏弄,一病不起,有性命之忧,这时出现了一把神奇的镜子——“风月宝鉴”,此镜的神奇之处在于反照是一个骷髅立在里面,正照则是向他招手的凤姐,贾瑞最终抵抗不住诱惑,纵欲丧命。在“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处有脂批曰:“好知青冢骷髅骨,便是红楼掩面人。”

我们看到相当数量的作品,将女子和骷髅相联系是为了说明她们对男子的危害性,如《全金诗》卷二六有《题白骨诗》:“我今伤感叹骷髅,艳女娇恋恋不休。”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对美貌妇女表示轻蔑的固定称谓——“粉骷髅”,意谓姣好容颜不过傅粉骷髅而已。如:元代石君宝的杂剧《李亚仙花酒曲江池》第一折:“央及杀粉骷髏,也吐不出野狐涎。”;《西游记》第五十四回:“我们和尚家和你这粉骷髏做甚夫妻!放我师父走路。”;《喻世明言》卷二十九“月明和尚度柳翠”中月明和尚大喝道:“……老僧禅杖无情,打破你这粉骷髅。”;清代郭小亭《济公全传》中数次出现的:“芙蓉白面,尽是带肉骷髅;美艳红妆,即是杀人利刃。”;贪梦道人所作《彭公案》第十四回亦有:“美艳红妆全是杀人利剑;芙蓉白面竟是带肉骷髅”。《姑妄言》在吴老儿纳妾时评曰:“又添上两个粉骷髅,不死何待。”言女人伤身也,这应是小说中的主要文化底蕴。

更多的小说将粉骷髅这一意象具象化,演绎美貌女子暴露出骷髅本相的恐怖故事。在这类故事中男子或被女子的美貌所迷惑而有所企图却被美女现出的骷髅本相吓破了胆,如长白浩歌子在《莹窗异草》二编卷一《酒狂》中就借粉骷髅故事大作艳遇故事的翻案文章,众人戏弄酒后胆巨的梁生,告诉他说某处有貌美早夭的太守之女的棺柩,梁生去了并见到了此女,但却“面萎黄如土色,肌肤削尽,无复人形。”梁生大受惊,“因是戒饮,不复狂。”之后作者用了几乎和故事同样的篇幅来发感慨,大批香温玉软的艳遇已故佳丽的故事,“无论玉环飞燕,同此红粉骷髅。”;或是被骷髅化身的女子以色引诱,男性常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深受其害,甚至危及生命,最终在朋友或者僧道的帮助下粉骷髅才被识破原形。如《西游记》中的白骨夫人;清代笔记《夜谭随录》卷一的邵廷铨故事:邵廷铨和一美貌的红衣女子夜夜密会却被好友窥破,“童受计,是夕即于树下故作鼾睡,俄闻笑语声间作于房内,潜起密觇之,则见廷铨于床上拥一红衣骷髅,戏谑灯下。”而狐妖故事中狐狸的变身方法之一头戴骷髅拜北斗或拜月,恐怕也和“粉骷髅”意象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粉骷髅”背后的思想文化蕴含

作为文学文本中有关女性的一个常用意象,“粉骷髅”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其背后隐藏着蕴含深厚、历史悠久的思想文化实体,应该是受到佛教,道教教义以及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女色祸人”观念的影响而产生的。

(一)“粉骷髅”的佛理蕴含

目前学界已有俞晓红《红楼说镜》和宋珂君《〈西游记〉“白骨精”考辨》用佛典白骨观的旨意来解说“粉骷髅”。白骨观即九想中之骨想也。为知无常而拂执着之念故观白骨也(见九想条)。九想,又作九相。于人尸之相作九种之观相也。一、胀想。二、青瘀想。三、坏想。四、血涂想。五、脓烂想。六、噉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佛典中亦有诸多化美女为白骨的故事,如《大般涅经》叙世尊教人子宝称修白骨观之事曰:

尔时我复往波罗木奈,住波罗河边。时波罗木奈有长者子,名曰“宝称”,耽荒五欲,不知非常。以我到故,自然而得白骨观法,见其殿舍宫人女,悉为白骨,心生怖惧,如刀毒蛇,如贼如火。②

可见修白骨观的方法,就是将活色生香的女身观想成一具白骨,眼中只见骷髅嶙峋,不见毛发血肉,借此以息念祛欲。因为佛教认为人的生死执着的根本,乃男女之间的贪恋纠缠,所以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破除这种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执着。

但是宋珂君在她的《〈西游记〉“白骨精”考辨》中说:“这种方法为佛弟子了解运用,也在文学作品中有所表达,象《红楼梦》中贾瑞迷恋凤姐而不得时,和尚就是给了一个“风月宝鉴”,宝鉴正面就是一个白骨骷髅,和尚说这可以治好贾瑞的病症,但贾瑞却淫心不断,去照反面,反面是凤姐的图像,贾瑞因此送了命。这个故事的教诫作用,在于说明过度的贪欲会伤害生命,众生应该对纵欲的害处产生极大的畏惧,这正是陷入贪淫的众生的自救之道。”熟读《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此处送宝镜给贾瑞的并不是什么和尚,而是一个突然出现的跛足道人,而且宝镜的来历是“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在镜子将被火烧的关键时刻,又是道人将之带走。可见此镜与道教是脱不了干系的。

(二)“粉骷髅”的道教文化蕴含

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它的历史非常悠久,从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正式创立教团算起,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而早在道教成立之前,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就已经有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道教的许多思想和观念,经千百年的延续阐发,已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根抵全在道教”,③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尤其是通俗小说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

虽然我们很难从道藏中找到类似于佛典中的化美女为骷髅的故事,但是论及骷髅,这在道家思想中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生命命题,早在《庄子·至乐篇》中就被提出,后世对此故事进行了演绎,较著名的有张衡《髑髅赋》、曹植《髑髅说》、张萱《庄周鼓盆》、明代王云来《逍遥游》杂剧、鲁迅《故事新编·起死》等,虽然这些故事被改写的离庄子的本义越来越远。《谈生》中能有王女白骨“生肉如人”的想象恐怕也是从这个庄子打算“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的髑髅处得过灵感的。

明代冯梦龙在《情史》卷二十情鬼类小水人故事的结尾化身情史氏发表议论时说:“道家呼女子为粉骷髅。”细观道教的女性观,道家把女子称为“粉骷髅”应该不是在道教创始之初就有的,而在道教及其教义的发展嬗变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东汉末道教初创时期在道教流行区域是全民信道的,这与佛教的早期信奉者多为男性不同,女性在早期道教的创建和传播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太上洞渊神咒经》第二十卷记载:“道言:自今以去至壬午辛已有女人道士多,有受三洞入山者亦多女道,男子反少也”④。早期道教为了扩大其影响,积极吸纳女性入道。道教中人并不因性别而定尊卑,而是依修行的深浅而定,“俯仰之法,男女通用”,“男女相度,智者为师”。⑤这些资料表明在道教组织里面,无论男女,只要德行高,都可以受到人们的尊重。

同时,在早期道教的传统中,合气之术被当作长生之术,甚至是成仙之道。《易传·系辞下》云:“天地胭温,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道教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有天地的结合,才有万物生长;有男女两性的结合、交媾,才有人类的繁衍。阴阳两种力量的结合,使世界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太平经》说:“男女者,乃阴阳之本也。”⑥可见,在道教初创阶段,道教所倡导的是两性平等的性别观念。两性的结合是健康、纯洁而且美好的。

但是自汉末佛教传入后,其性的丑恶观影响日盛。佛教认为性之不洁、污秽,主要是认为女人是不洁的、污秽的,而并非认为男人不洁。随着佛道双方教理教义的冲突,加之来自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道教自身的性观念亦不得不随之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为了使道教能在政治权力的胁迫与佛教的责难的夹缝中求得一席生存之地。在社会各界的质疑声中,道教至少部分地接受了佛教的“性丑恶观”。《真浩》卷十《东海小童口诀》就有这样的记载:“道士求仙,勿与女子交,一交而倾一年之药力。若无所服而行房内,减算三十年。”⑦

从这些经文的内容来看,被官方正统意识形态认可的性丑恶观、性污秽观己经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道教人士的思想。当时部分修道人士己经将“性”与求仙对立起来了。这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往道教男女共同成仙的观念了。如《登真隐诀》卷中云:“世有下土恶强之鬼,多作妇女以惑试人。”⑧

果如冯梦龙所说,道教称女子为粉骷髅,也应是在道教女性观演变至此时出现的。

(三)“粉骷髅”的时代思想蕴含

将美女视同妖魔,描述为粉骷髅也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红颜祸水”的思想达成了默契。

在男性中心的时代,拈花惹草、嫖妓纳妾是男子风流和才能的证明,但贪恋女色也同样为人所讳诟,因为女色容易使男子丧失理想与志向,忘却社会赋予男性的光宗耀祖、“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因此女色也成为男性社会的禁忌。不仅如此,传统观念还认为两性性生活对男性有害,因为男属阳,女属阴,男性沉迷于女色,阳气会被阴气损耗。《西游记》里唐僧拒绝与蝎子精做夫妻,理由即是:“我的真阳为至宝,怎肯轻与你这粉骷髅”。一些文人亦借助文学的力量宣扬男性贪恋女色的危害性,将女性视为伤风败俗、误国误身的“妖孽”、“祸水”,正如霁园主人在邵廷铨故事末尾所评说的:“拥骷髅而为佳丽,世间宁少此人哉?但只觉其美而不知其恶耳。嗟乎!蛾眉皓齿,转盼成空;断陇荒郊,凝思莫释。天壤间痴情人能自解哉?一夕欢娱,酿成粉骨碎身之祸,……”

在粉骷髅故事的初始,作者往往极力描写骷髅化身的女子容貌之美。如《西游记》中的白骨夫人“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但是当她们的本相暴露时却是一具象征着死亡的骷髅,这种令人震恐颤栗的描写无疑会激起读者的恐惧心理,同时也会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中的美女产生畏惧之心。如此描写无论是从作者的主观意图还是小说所呈现的客观效果看,女性在此已被作者有意无意地妖魔化了,美女即骷髅,而骷髅象征着死亡,必将为害于人,就成为这类故事背后的潜在主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粉骷髅”是千百年来佛道思想文化传承的产物。但是我们也很难限定它是纯粹受佛教思想影响而产生的,还是单纯是道教教义所催生的,它应是综合了释道儒思想的综合产物。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如此,三教混一,化合在世风民情之中,成为文化隐而不显的底蕴。还是《红楼梦》第十二回,明明是道士来化斋,贾瑞却叫喊“快请那位菩萨来救我!”“菩萨救我”等。难道是贾瑞识浅,不分道士与佛菩萨而笼统称之?非也,在他照镜看到骷髅时却骂道“道士混帐,如何吓我!”证明他还是明白其人是道士的。此处正是当时社会上三教混融合供现象的反映。

同时,“粉骷髅”集美女、白骨于一身,她们的形象具有双重寓意,折射出男性对女性持有的双重心态———既梦想占有又心存畏惧,既爱又怕。可以说这类女性形象的塑造折射出传统社会中男性复杂的性爱心理,这些诗词和故事基本上是男性写给男性看的,创作中男性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他们站在男性的立场上来书写女性,耸人听闻地叙述男性被女色诱惑的不幸遭遇,言说女色对于男性的种种危害,男女的不平等不言而喻地从故事的叙述中流露出来。

每一个在文学文本中常用的意象都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在其背后,是一个蕴含丰富的历史悠久的思想文化实体。(德)莫芝宜佳《〈管锥编〉与杜甫新解》一书亦对欧洲镜中美女成骷髅的现象进行过探讨,从文化层面挖掘了这一东西方共有却又有所不同的现象形成的原因。

王立在《心灵的图景———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中说:“以某一意象符号为核心载体,我们不光可以描述考察该意象的流变史,还可约略了解原始思维是如何以文人心态意绪为中介向艺术思维渗透的,而艺术思维又怎样有自己的独立性,意象又如何同哲学、宗教、民俗等文学的相关领域发生联系的,乃至每一意象,便荟萃了中国古人一种文化观念,便是一种文化!”⑨因此,对粉骷髅的宗教和文化蕴含所做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洞察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当时思想的发展变化,了解意象背后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积淀。

注释:

①《王国维集》第二册27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历代诗词中“美人黄土”意象的代表作品和发展变化,刘勇强在《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中有简略叙述。

②宋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大般涅经》卷28《师子吼菩萨品第二十三之四》,《大正藏》第12册788页。转引自俞晓红《红楼说镜》。

③《致许寿裳》《鲁迅全集》第11卷35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④《道藏》第6册,第79页,转引自岳齐琼《汉唐期间道教修炼方式与道教女性观之变化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⑤同上,第78页。

⑥王明《太平经合校》,第37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转引自岳齐琼论文。

⑦《真浩》卷10,《道藏》第20册,转引自岳齐琼论文。

⑧《道藏》第6册,第614页,转引自岳齐琼论文。

⑨《心灵的图景———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第10页,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上海佛学书局.实用佛学辞典[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

[2]刘永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德】莫芝宜佳.《管锥编》与杜甫新解[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4]俞晓红.红楼说镜[J].《红楼梦》学刊,2004,(3).

[5]宋珂君.《西游记》“白骨精”考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3).

[6]刘艺,许孟青.神奇宝镜的背后——“风月宝鉴”的宗教思想文化蕴含[J].宗教学研究,2008,(2).

[7]岳齐琼.汉唐期间道教修炼方式与道教女性观之变化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8]刘敏.道教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Pink Skeleton

Yu Shuo

Pink skeleton is a common image used in various writings over the Chinese history.Linking the beautiful women with the scaring skeleton reflects the paradoxical psychology of a man towards a woman during the feudal society.It combines the thoughts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 to express the cultural concept of ancient Chinese.

beautiful skeleton;female;cultural connotation

I206

A

1673-1573(2010)03-0075-04

2010-04-05

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清代短篇小说的反艳遇特征”(项目批准号:200901010)的阶段性成果

于硕(1984-),女,河北南宫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

关 华

责任校对:马 斌

猜你喜欢
白骨骷髅道教
智闯骷髅岛
无题
海洋中药白骨壤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骷髅行乞
西夏道教补议
骷髅行乞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会移步的骷髅
执子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