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县林业生态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2010-04-08 13:44唐基建刘诗健
湖南林业科技 2010年1期
关键词:桑植县桑植公益林

唐基建, 刘诗健, 汪 雄

(桑植县林业局, 湖南 张家界 427100)

桑植县林业生态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唐基建, 刘诗健, 汪 雄

(桑植县林业局, 湖南 张家界 427100)

从森林资源和林业重点工程与项目建设两方面简述了桑植县林业生态建设现状。通过分析认为,桑植县林业生态建设还存在思想认识滞后、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落后、农村林业生态环境质量不高、生态保护经费欠缺、政策引导不够、机制不全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统一思想认识,健全机制,制定规划,找准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建立科技支撑制度等对策。

生态建设;问题;对策;桑植县

建设生态县是有效提高县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林业生态建设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桑植县森林资源丰富。如何保护与发挥林业生态优势,发展壮大林业经济,为推进生态县建设,实现桑植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

1 桑植县林业生态建设现状

1.1森林资源现状

据“十五”森林资源调查,桑植县林业用地面积259026.6hm2,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74.6%。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177221.5hm2,疏林地面积3830.0hm2,灌木林地面积61476.8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1825.7hm2,宜林地面积4174.8hm2,其它林业用地面积497.8hm2,分别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8.4%、1.5%、23.7%、4.6%、1.6%、0.2%。有林地面积中,乔木林地面积为177130.8hm2,竹林面积为90.7hm2,分别占有林地面积的99.9%和0.1%,其中乔木林地面积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51.0%。乔木林地面积按优势树种组分:杉木14749.7hm2,马尾松42337.8hm2,柏木3635.2hm2,阔叶树113286.9hm2,经济林树种2359.6hm2,其它761.6hm2,分别占乔木林地面积的8.3%、23.9%、2.1%、64.0%、1.3%、0.4%;按龄组分:幼龄林87367.8hm2,中龄林67886.8hm2,近熟林7692.9hm2,成熟林12192.0hm2,过熟林1991.3hm2,分别占乔木林地面积的49.3%、38.3%、4.4%、6.9%、1.1%。全县生态公益林地面积为120705.0hm2,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34.8%,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6.6%。

桑植县活立木总蓄积量为6557646m3,其中有林地蓄积量6456831m3,占活立木蓄积量的98.5%。有林地蓄积按龄组分:幼龄林1075214m3,中龄林3713059m3,近熟林569241m3,成熟林923952m3,过熟林175365m3,分别占有林地蓄积量的16.7%、57.5%、8.8%、14.3%、2.7%;按优势树种分:杉木599471m3,马尾松2178108m3,柏木109737m3,阔叶树3562416m3,其它树种7099m3,分别占有林地蓄积量的9.3%、33.7%、1.7%、55.2%、0.1%;按起源分:天然林5877556m3,人工林555178m3,飞播林24097m3,分别占有林地蓄积量的91.0%、8.6%、0.4%。

1.2林业重点工程与项目建设

(1) 长防林工程。1990—2000年,桑植县共完成人工植苗3.77万hm2,封山育林4.09万hm2,低效林改造0.51万hm2,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多树种、多林种并举,乔、灌、草合理配置,防护、用材兼顾,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结合”的多功能防护林体系新格局。

(2) 退耕还林工程。从2000年8月实施退耕还林试点以来,桑植县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23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1.08万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09万hm2,封山育林600hm2。共营造生态林2.02万hm2,经济林0.15万hm2。项目涉及全县39个乡镇(场)476个村,惠及5.4万农户21.6万人。通过多次市级检查、省级复查、国家核查,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目前,已累计兑现各种补助18516.2万元,其中粮食折合现金15497.2万元,现金补助1347.5万元,种苗费1671.5万元。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桑植县林地面积不断扩大,森林蓄积不断增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林农收入逐年增加。

(3) 生态公益林补偿。桑植县于2004年区划界定了重点公益林8.46万hm2,涉及全县38个乡镇(场)(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除外),其中水源涵养林3.46万hm2,分布在澧水源头(澧水北源)、澧水干流和江垭水库两岸;水土保持林4.99万hm2,分布在石灰岩区。区划界定的重点公益林面积中符合财农〔2004〕169号文件规定的补偿面积6.76万hm2。自2004年以来,桑植县共实施重点公益林补偿面积4.33万hm2。其中2004年试点补偿省级重点公益林1.33万hm2,包括五道水、芭茅溪、澧源镇、瑞塔铺、洪家关、利福塔等8个单位,补偿农户2400余户;2006年实施中央新增重点公益林补偿面积3万hm2,包括全县25个乡(镇)164个村,补偿农户12000余户。公益林区域内的林木只允许进行抚育间伐,清理病腐木等,对保护桑植县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改善桑植县生态环境起到很大作用。

(4) 自然保护(小)区建设。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是1982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原始森林20000万hm2,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第一批20个国家级保护区之一的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3年被纳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1998年被 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还有一批市县级自然保护(小)区。芙蓉桥七眼泉市级(大鲵)自然保护保区,面积4600hm2;贺龙故居自然保护区等11处县级自然保护(小)区,保护面积15414hm2。以保护亚热带常绿落叶和珍稀野生动物为主的保护区,保护云豹、金钱豹、大鲵、猕猴、黑熊、珙桐、红豆杉、榉木等珍稀动植物资源物种及其栖息地,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及生物多样性。

(5) 峰峦溪国家森林公园建设。为贯彻落实“两城两水一园、旅游娱乐休闲”的县城建设总体规划, 桑植县于2006年2月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湖南省桑植贺龙(省级)森林公园。2008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了峰峦溪国家森林公园。该公园由梅家山、西界、峰峦溪3个景区组成,总面积0.13万hm2,森林覆盖率91.6%。一年多来,共投资637.3万元,完成了梅家山景区的建设。贺龙森林公园已于2007年3月22日开园。桑植县拟再用5年时间逐步完成西界、峰峦溪景区的开发建设,完成整个贺龙森林公园建设。

2 桑植县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思想认识滞后

(1) 林业生态建设的内涵不清。生态县是一个由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等三大项目标体系构成,有其自身特定内涵的系统概念。但从当前情况看,不少干部群众把林业生态建设简单等同于环保工作。

(2) 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对本地林业生态环境现状自我感觉良好,有的则认为要发展就少不了破坏,甚至有的还停留在先破坏后治理的麻木状态。

(3) 工作不协调。在不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误导下,一些人对发展经济和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加上当前划块考核和偏重经济指标这一考核办法的导向作用,对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忽视,甚至从思想上根本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2.2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全县生态林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品牌保护和发展的意识亟待增强;工业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总量不大等问题仍较突出,新增工业项目的污染隐患仍然存在;生态旅游方面,存在游客增长不快、游客逗留时间过短、消费带动力不强等问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由于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面积计划还没有完成,地方生态补偿机制没有建立,林农的经济利益得不到应有的合理补偿。

2.3农村林业生态环境整治任重道远

农业和农村污染量大、面广,而且处理率很低,严重影响了农村林业生态环境质量。农村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问题还较严重,特别是乡镇林业生态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大量生活污水、垃圾和畜禽养殖污水直排河道,如何推进农村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无疑是生态县建设中的一大难题。

2.4林业生态保护经费缺口较大

桑植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收入少,市县级生态补偿机制又没有建立,致使投入生态和环保的资金受到很大制约。

2.5林业生态建设政策引导不够

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林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政府必须干预的领域之一。由于现阶段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不健全,行政推动和政策引导显得格外重要。目前,政府还没有出台自然村迁移的政策、农民进城就业安居的政策、农村“ 4050 ”人员享受下岗人员再就业的政策、地方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等等,严重制约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同时,也制约了生态县建设步伐。

2.6林业生态建设机制不全

机制是动力,机制是保障。要把健全工作机制作为桑植林业生态建设的治本之策,就必须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群众自愿、法制保障、市场推进的建设机制。桑植县于2006年8月出台了生态桑植建设规划,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但还没有将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还没有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

3 桑植县林业生态建设对策

3.1统一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建设桑植林业生态,就是要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树立集约、高效、持续的发展理念,努力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林业生态经济,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各级领导要深刻认识林业生态的科学内涵及其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统一思想,把林业生态建设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广泛开展各类创建活动,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公德意识,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大力营造推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建立林业生态建设领导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落实责任,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成效作为考核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成绩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3.2建立健全桑植林业生态建设机制

(1) 政府主导机制。林业生态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指挥和协调。要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要将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根据规划的要求按年度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督查和考核;要制订并严格执行林业生态建设的控制性详规,出台鼓励林业生态建设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切实增强行政推动的力度。

(2) 群众自愿机制。要向群众把林业生态建设能够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意义说出来,把林业生态建设的美好蓝图描绘出来;要对群众摆事实,树立林业生态建设的典型,用事实教育和引导群众。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调动广大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创造性,真正将“政府战略”转变为“公众战略”。

(3) 法制保障机制。要严格执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森林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林业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要通过县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有关决议,把党委决策转变为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自觉行动,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投身于林业生态建设。乡村发展林业企业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严禁发展不符合林业生态建设的产业。

(4) 市场推进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场对农村生产要素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要尽可能用市场的机制和办法解决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林地流转、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各种问题;要将一些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收费,在一定期限内转化为经营性收入,推进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的市场化运作;要积极探索林权转让、排污权交易、矿业权招标等办法。

3.3高标准制定桑植林业生态建设规划

高标准制定桑植林业生态建设规划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有关林业生态建设的规划本身要高标准,保持省内一流、全国领先;二是指规划要真正成为实践的先导,不能没有规划搞建设,更不能有了规划搞“变通”。要按照规划领先的要求,修编林业生态建设规划,以及其它各类专项规划,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以此为指导,认真制定生态林产品和林副产品的生产规划、农村人口向城镇或中心村集聚的规划与标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包括偏远山区农民下山脱贫)的规划、农村建设景观规划,为林业生态建设指明目标、方向。

3.4找准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

桑植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需要,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提供可靠保障。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有时有矛盾,但也有一致的地方。要善于找出林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结合点,在不同的利益格局和支撑强度下,采取有利于综合发挥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措施,坚持全局利益,照顾地方利益,满足群众利益。

3.5加大桑植林业生态建设政策引导力度

(1) 出台自然村迁移的政策。选择一些出门走路难、儿童上学难、用电用水难、通讯邮电难、发展经济难的自然村,作为整村迁移的对象,按照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移民政策,通过在县城和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移民试点村,或投亲靠友、分散安置等办法,实现整村迁移的目标。

(2) 制订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安居的政策。根据农村购买力,建设面向进城农民的安居房,并实行拆旧换新或拆旧补助等形式,支持农民进城购房。向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包括劳动力就业信息、教育培训、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构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绿色通道;通过政策倾斜,鼓励企业和其它经济实体优先招用当地农民工,尤其是农村“ 4050 ”人员。条件成熟时,让农村“ 4050 ”人员享受下岗人员再就业的政策。

(3) 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目前桑植县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筹资渠道太窄、补助标准太低,激励林农保护与建设生态公益林的作用很小。要制订桑植县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办法,落实生态林尤其是混交林的补助标准,落实退耕还林补助;积极争取把桑植县的生态公益林尽快全部列入国家、省级公益林建设的补助范围,争取更多的上级补助资金,同时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补助。

3.6建立健全林业科技创新服务推广体系

(1) 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以“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为目标,培育一批具有专业化、市场化服务水平,实力强、品牌响、信誉好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桑植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全方位、综合性、专业化科技服务的体系。

(2) 完善县乡村组织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健全农村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3) 投入必要财力、物力,营造宽松的林业生态科技创业氛围,鼓励国内外先进林业科技成果落户桑植,聚集成林业科技产业群体,形成新的林业主导产业。林业生态科技发展首先服务于桑植的林业生态建设,集成新的技术体系,政府应给予适当的扶持。

(4) 不断提升信息化和信息服务水平。围绕提高县乡村三级林业科技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科学管理水平、科技服务能力,以构建面向基层的林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为抓手,以建立基层信息资源库和信息基地为工作重点,促进桑植县林业科技信息服务工作的全面提升,更好的为桑植林业生态建设服务。

[1] 熊社教,王子龙,等.桑植生态县建设规划[R].

[2] 毛洪福,汪枚桥,等.桑植县农业区划报告[R].

[3] 杨夕光,葛照前,等.桑植县“十五”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R].

[4] 沈国舫.森林培育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5] 张合平,刘云国.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6] 东北林学院.森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

[7] 北京林学院.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0.

[8] 彭德纯.拟生造林[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唐效蓉)

2009 — 11 — 04

2009 — 12 — 20

S 718.55

C

1003 — 5710(2010)01 — 0079 — 03

猜你喜欢
桑植县桑植公益林
乡村振兴视野下桑植民歌的创新研究*
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电子商务 为农产品插上翅膀
邹军
ArcGis在辽宁省国家公益林调整中的应用
龙泉七成公益林实现信息化管理
桑植隧道监测方案研究
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浅谈桑植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以传承人向佐绒为例
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探讨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