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两湖三地”共同打造屈原文化的设想

2010-04-10 09:02潘高珍禹经安
关键词:两湖溆浦楚辞

潘高珍,禹经安

(1.湖南省溆浦县人大常委会,湖南 溆浦 419300;2.湖南省溆浦县屈原学会,湖南 溆浦 419300)

屈原,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世界文化名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我国民间四大节日中惟一一位被民间所纪念的历史名人。2007年在首届中国·溆浦屈原文化节上,来自屈原出生地——湖北省秭归县,来自屈原投江地——湖南省汩罗市与屈原流放地溆浦县的两湖三地代表,在溆水河畔屈原文化广场的桔颂亭下,同来自全国各地的屈学专家一道,共同种植了一棵象征屈原坚贞高洁的红桔树,他们用来自秭归屈平河之水、汩罗江之水和溆水河之水共同浇灌了“深固南徙,更壹志兮”的红桔树。在种桔现场,三地政府领导签署了一份《共同打造屈原文化品牌的联合公告》。公告认为“三地领导及理论研究专家都认为,要真正了解屈原,促进三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必须共同打造屈原文化品牌,来形成南屈(原),北孔(子)的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格局。”本文就如何打造“两湖三地”屈原文化共同圈来促进三地经济和文化发展进行探讨。

一、三地应打造成为“屈原文化”的研究基地

屈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两千多年来,人们从没间断过对它的研究,尤其是近代考古、民俗、宗教、方言、地理等学科的发展,更有效地带动了对“屈原文化”的研究。秭归、溆浦、汩罗是屈原三个重要的人生驿站,纵观屈原的一生,可以说是秭归屈平河之水,哺育了坚毅刚烈的屈原,是溆浦溆水河之水,成就了诗性文心的屈原,是汩罗江之水,演绎了悲壮涅槃的屈原。因此,三地有关屈原的传说遗迹、方言民俗、宗教信仰、地理物产中都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屈原文化资源,它还需要广大屈学研究者共同努力去抢救、发掘、传承和发扬光大。尤其是两湖三地近年来所考古出土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物,很多可称得上是研究屈原和《楚辞》的“活化石”。同时还有不可小视的三地古风民俗、地理物产、方言习惯、宗教信仰等,都可能是揭示屈原和其《楚辞》之谜的珍贵资料。

以溆浦为例,战国楚黔中郡治和西汉武陵郡治的发现,78溆马M24秦国将领“少府墓”的发现,以及大量春秋战国墓的发现,无疑打破了把战国时期的溆浦称之为“不毛之地”的论点。加强对溆浦地方文化如:地方方言、考古发现、巫傩祭祀、地理物产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对近年来在湘西里耶所发现的“秦简”和洪江高庙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研究,他不仅可以为屈学研究者提供那个时期大量实物依据,也使得屈原和其《楚辞》中很多的千年不解之谜逐渐地浮出水面,使中国“屈原文化”研究更为科学化。这完全打破了周建忠先生在《当代楚辞研究纲论》中所指出的“楚辞的世界,博大精深……由于时代的隔阂,事实的幽昧,文句艰奥、词旨的婉曲,导致了疑义纷纭,久讼莫断。或囿于旧说,难脱藩篱;或游谈臆说,差无实据;或治丝愈紊,遂成死结”的《楚辞》研究格局。如果广大屈学研究者能走出这个格局,深入到屈原生活过的“两湖三地”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这不仅能解开《楚辞》中很多千古之谜,同时也将开创一个研究屈原和楚辞学的新领域。毛庆教授在2009年深圳大学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上指出:“地方屈原文化研究者的介入,为屈原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创了新的局面。”因此,在近代屈原与楚辞学的研究中,就必然会运用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地理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来探讨屈原和楚辞中很多未解之谜。这方面,我们“两湖三地”就独占了这些学科的鳌头,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开创“两湖三地”的屈原文化共同圈

“两湖三地”是屈原文化研究的中心地区,因此,他们有很多的共性,同时,也由于地理之差,各自又具备有自己的文化独特性。三地的共性,就是同有一个屈原和一个展示屈原的端午节平台。三地的独特性,是因为三地所处不同的地理环境中,营造出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地域文化。我们研究和开发“两湖三地”的屈原文化,是它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屈原文化”体系,这对发扬光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屈原和楚辞学的研究是大有作为的。

秭归,地处湖北省西部,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两岸,是世界著名三峡工程所在地,也是著名的中国脐橙之乡,这里诞生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和美人王昭君。这里融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巴楚文化于一体。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迷人的风光和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的“端午节”风俗,构成了其自身的文化特色。屈原故里与屈原有关的十大端午节风俗以及打湘莲、划采莲船、踩高跷、扭秧歌、放瘟船、唱皮影戏等民俗文化活动,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这里更令屈学研究者关注的是他临近楚国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地“郢都”。作为屈原出生地的秭归,就更能展示出屈原作为一代政治家的风范。

溆浦,位于湖南省西部,沅水中游,雪峰山北麓,为神韵湘西东大门。溆浦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景优美。这里是楚文化的腹地,厚重的人文资源赋予她无比独特的魅力,文明的星火可追溯到一万余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大禹治水莅临于此,县北圣人山的“禹王碑”令人遐思;唐尧时期的高士善卷曾隐居于此,“卢峰仙隐”已载入古籍;楚先王祝融巡视于此、县南皇临山“南岳行宫”千年香火不衰。这里更是三闾大夫屈原走出“政坛”步入“文坛”的圣地。溆浦古老的巫傩典籍和巫傩祭祀都曾记载着与屈原密不可分的关系。《楚辞》中很多千年不解之词,在溆浦地方方言中能找到它的出处;这里的山山水水,气候物产,也能在《楚辞》中找到它的存在。这里还诞生了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向警予,抗英名将郑国鸿,清代著名地理学家严如煜,教育家、辞书学家舒新城,历史、考古学家向达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优秀儿女。这里还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地方,抗日战争最后一战在这里结束。这里有国宝级文物单位“向警予同志故居”和正在申报的“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目连戏”和隆重悲壮的“端午龙舟竞渡”,有被列为湖南省“新潇湘八景”之一的“思蒙风光”和“山背花瑶梯田风光”,有神奇古老的“巫傩文化”和“悬棺葬”俗等一大批人文和自然风光。

这里曾为楚“黔中郡”和西汉“武陵郡”治所所在地。屈原为成就楚王霸业的理想破灭后,在这里使他从一位政治家转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忧国、忧君、忧民的思想深深地渗透在他的作品中,也深深地渗透在历代溆浦人的心中。

三、汩罗,位于湖南省东北部的洞庭湖畔

汩罗历史悠久,经考古发掘证实,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就有种植稻谷的习俗,上古为三苗之地,属荆州,楚文王迁罗子国于此,战国初为楚所灭,属楚黔中郡所辖。汩罗江畔人文荟萃,群星毕至,代有英才,孕育了无数神奇的传说故事。有福果寺、回龙门、女子桥、罗子国故城、战国墓、屈子祠等众多名胜古迹。这里还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屈子祠、屈原墓十二疑冢,以及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汩罗端午节。祭屈原、赛龙舟、过端阳,已成为全球华人共同狂欢的节日[1]。近年来,汩罗为充分利用好一位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一个传统节日——端阳节,一项民族体育运动——龙舟竞渡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正式启动了“汩罗端阳节文化产业园”的保护和建设项目。这对传播屈原思想、传承端阳节习俗、留住民族的记忆,而彰显出“屈原文化”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纵观“两湖三地”的屈原文化和地方文化,他们之间存在很多相同之处,共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共一个“端午佳节”。而不同则是秭归属“长江中原流域文化”;溆浦是属“湘西五溪文化”;汨罗是属“洞庭湖云梦泽文化”。如果把三地不同文化加以整合,得到的就是一个完整的“屈原文化”,说到底,就是一个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四、打造屈原文化共同圈,为三地经济建设服务

我们研究屈原文化和其楚辞学,不仅是为了传承和发扬光大“屈原文化”这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让人们共享屈原文化、感悟屈原文化的博大精深。2007年在首届中国·溆浦屈原文化节上,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殷光熹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这么一段话,他说:“作为热爱屈原的中华儿女,特别是有志于屈原研究的学者,更要肩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尤其是要将屈原研究与现实生活拉得更近一些,结合得更好一些。因为新的时代要求学者面向大众,关注各地文化资源开发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提升屈原研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2]殷光熹教授所指出的问题,正是现今屈学研究界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问题。怎样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好文化研究与文化开发相结合的文章,这不仅有利于文化研究的繁荣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三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

就研究屈原《涉江》之溆浦而论,我国较早的文献如《史记· 太史公自序》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安书》:“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王逸《楚辞章句》:“屈原放逐作《天问》。”这些早期的文献就完全证实了屈原流放作楚辞这个论点。马积高教授说:“屈原没有流放就写不出楚辞,没有楚辞就没有屈原的伟大。”[注]在首届湖南省屈原学会上,马积高教授与作者的谈话。近几十年来,广大屈学研究者通过对溆浦地方方言、地理物产、巫傩祭祀、宗教信仰、历史地理、考古发掘等研究中,得到一个基本概念,即屈原流放溆浦作《楚辞》。这是学者们研究的成果,如何将这一成果转换为生产力呢?溆浦曾做个尝试,就是利用屈原入溆的溆水两岸十里喀斯特地貌的悬崖峭壁,请名家(书法家)写名词(楚辞)刻于名山[注]鬼葬山,中国最早记载有悬棺的地方。。这不仅使这部千年名篇有了永久的归宿之地,同时也为开发湖南“新潇湘八景”的思蒙风光增添厚重的屈原文化内涵,为推动溆浦旅游开发带来新的契机。这个方案得到中国屈原学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支持,这也是一个将“成果”转换成“生产力”的新尝试。

秭归、汩罗、溆浦这三个屈原人生的驿所,又各具有自己的特色。秭归,地处楚国郢都旁,同时又有美丽的长江三峡风光和厚重的屈原文化和楚文化,著名的三峡工程更是吸引人们观光旅游的圣地;汩罗,地处洞庭湖畔,他们凭借着一位世界名人——屈原,一条世界名江——汨罗江,一座千年古祠——屈子祠,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一项民族体育运动——龙舟竞渡,再加至厚重的云梦泽文化,更是让人们赏心悦目;溆浦,地处湖南湘西,有着七千年历史的五溪文化,这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屈原文化、巫傩文化和端午文化,也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就如何打造好“两湖三地”屈原文化品牌,利用好这个品牌为开发三地的旅游服务,这应该是我们广大屈学研究者又一个新的课题。

这里笔者想借用郑之问同志在溆浦三地植桔活动中的一段讲话:他说:“因为屈原,我们才有一个文化传统,拥有一个节日,因为屈原,我们有着相同精神和气度,从秭归到溆浦,从溆浦到汨罗,就是从一个家乡到另一个家乡。屈原和楚文化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当珍惜它,弘扬它……期望与溆浦、汨罗联手、相互学习与促进,共同向世界推介屈原文化,传承屈原精神。在诗人的旗帜下,把屈原家乡、屈原生活过的地方建设得更美好。”[3]做好“两湖三地”屈原文化品牌的研究和开发,这对打造“两湖三地”文化经济圈,促进文化交流、发展旅游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两湖溆浦楚辞
溆浦鹅的品种特征及选育研究进展
介绍一个鹅品种
——溆浦鹅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两湖”公园空气负离子浓度时空变化特征
屈原和楚辞
秋夜读《楚辞》
两湖文学:作为整体感觉文化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的接受
镇远·两湖会馆
湖南沙子岭猪、大围子猪、溆浦鹅新增列为国家级保护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