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命关怀理念的哲学思考*

2010-04-12 15:13金丽娜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7期
关键词:关怀哲学价值观

金丽娜

(湖南警察学院,湖南长沙 410138)

现代生命关怀理念的哲学思考*

金丽娜

(湖南警察学院,湖南长沙 410138)

西方生命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和生命关怀思想。系统总结和深刻解读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加深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培养现代意义上的生命关怀理念具有重大意义。

生命哲学;生命关怀;理念

树立生命关怀理念旨在帮助人们在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的生存环境中,清醒地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更自觉地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体会生命的深层意义,确定生命存在的价值和定位,从而提升人的生存和生命的质量。当今时代,生命关怀作为家庭、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之一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西方的生命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都有着丰富的生命关怀资源和闪光的生命关怀思想,可以作为培养现代生命关怀理念的重要思想资源。

一、从西方生命哲学思想看生命关怀

在西方,对生命问题的关注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且积累了深厚的思想资源。古希腊时期,对人的生活、生命的关注和重视是一个重要的哲学理念。古希腊人把一个人的生活是否幸福,生命是否有意义和价值,深深地镌刻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他们追求生活的幸福,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人格的完善和完美。在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希腊思想史,就是围绕人的生活和生命这一主题展开的。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最早明确地主张要重视人的生命、要关切人的生命、倡导人的“生命和谐”的哲学家。他主张在人世间,唯有生命最可贵,而且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尊贵的,也都是神圣的。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人们的眼光从天上拉到了地上,从自然引回到人事”的哲学家。他认为,在他之前的哲学研究过于关注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探讨,而忽略了对人的现实生活和生命的关注。苏格拉底认为,外部的物质世界只是人的生命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条件,而人的真正意义和最高价值在于人自己的心灵,在于人的灵魂的丰富和安宁。基于这种认识,苏格拉底提出了自己的生命学说。首先,苏格拉底认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在于道德上的“善”。一个人的生命光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道德的高尚带来的。在人的生命当中有许多道德的方面,而这些道德的方面是决定一个人的生命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重要因素。其次,强调反思的人生。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未经思考过的人生不值得活”,强调的就是人要对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命不断进行反思,以寻求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如果一个人不对自己的生命、生活进行反思,而是得过且过,那么他的人生就是悲哀的,他的生命就失去了应有的光彩。最后,他认为人能够在不断地对自己的生活和生命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人要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就要不断地去思考和研究怎么样才会生活得有意义和幸福。苏格拉底还以其勇敢地走向死亡的行为向世人昭示了生命的价值在于维护真理。文艺复兴开启了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人的生命、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尊重。从笛卡尔、帕斯卡尔到卢梭,他们一反中世纪经院哲学、教会哲学的矫揉造作的习气,开始以一种明澈、清新、质朴、自然的思路来探讨人的生命问题。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潮,以人道反对神道,以人权反对神权;肯定人的价值,保障人的权利,恢复人的尊严;反对禁欲主义,注重现实人生的意义和对世俗幸福的追求;要求自由、平等与个性解放;反对盲目信仰和崇拜权威的蒙昧主义,推崇理性,重视科学知识,且明确表明了人的价值在于获得充分的自由。

作为一门学科的生命哲学是在 18世纪末 19世纪初诞生的。在这一期间,卡尔·菲力普·莫里兹于1782年出版了他的《生命哲学论文》,把哲学扩展到日常生活领域。但是,他的生命哲学是非系统的,且是用警句而非论文的形式来表现的。另一位思想家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于 1827年发表了他的《生命哲学讲座》一书,其思想倾向是强烈的反理性,他把经验、信念特别是感情同智力对立起来。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生命哲学是感性的。

生命哲学的空前繁荣出现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19世纪下半叶生物学发展为领先的科学,尤其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崇尚活力的进化论思想影响了各个研究领域,包括哲学。第二,这一时期,追求快乐生活的感觉控制了所有在当时称得上现代派的艺术,像“生活之花园”、“生活之地毯”等概念层出不穷,这种感觉至少对生命哲学的繁荣营造了良好的气氛。尽管以上两个因素对生命哲学的诞生及繁荣产生了重要作用,但它们毕竟还是外部因素。第三,也是生命哲学繁荣的内部原因,是尼采、狄尔泰等人的哲学思想为生命哲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尼采的道德价值学说对生命哲学产生了重要作用。尼采的道德价值学说是一种基于对自然生命肯定的、超越于善恶之上的生命道德。它强调,自然是生命的本性,自主是生命的作用方式,自我是生命的表现方式。这种道德以自然生命为基础,以强力意志为价值标准,以每一个个体“成为你自己”为价值理想。因此,尼采说:“这就是人的肉,一切有机生命发展的最遥远和最切近的过去靠了它又恢复了生机,变得有血有肉。一条没有边际、悄无声息的水流,似乎流经它、超越它、奔突而去。因为,肉体乃是比陈旧的‘灵魂’更令人惊异的思想。无论什么时代,相信肉体都胜似相信我们无比实在的产业和最可靠的存在。简言之,相信我们的自我胜似相信精神”,“对肉体的信仰始终胜于对精神的信仰”。总之,尼采重构的这样一种道德,实质上是一种元道德意义上的生命意义哲学,它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为生命赋予意义。

狄尔泰干脆将自己的基本思想称作“生命哲学”。他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单纯的物质,也不应是单纯的精神,而应该是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的东西。而他所说的生命哲学不仅意味着一种关于生命的哲学,也就是说,生命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被探讨的对象,而且,生命哲学同时还意味着它是一种由生命中产生的必然成就,它就是生命活动本身。或者用狄尔泰的话说,“生命在这里把握到生命”。在西方哲学界看来,哲学的更新首先意味着方法的更新,而狄尔泰认为生命哲学的基本方法是自身思义,因此他又将其“生命哲学”等同于“自身思义的哲学”。在狄尔泰看来,“自身思义”必须考察在生命联系中被给予的所有“意识条件”或“知识条件”,所以“自身思义”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反思性的意识活动:思义行为反向地朝向思义者的生命活动本身。狄尔泰在其后期著作中弘扬了“理解”的方法,他认为人只有通过他的活动、他的确定了的生命表达、他对其他人的影响才能了解他自身,即他只能通过理解这条弯路才能认识他自己。狄尔泰之所以将“理解”称之为“弯路”,乃是就“理解”方法相对于“自身思义”所具有的直接性而言的。如前所述,“自身思义”可以看作是对生命活动本身的直接把握;而“理解”则意味着对生命活动结果、对生命表达的把握,也包括对与此相关联的他人生命表达乃至社会生活总体的把握。总之,狄尔泰通过他对心理学“自身思义”方面的开拓,也通过他对诠释学“理解”方面的开拓,在生命哲学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只有充分认识理解了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思想,对现代生命哲学的深入理解才是可能的。

以法国柏格森、德国奥伊肯的哲学思想为代表的生命哲学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潮,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生命现象神秘化,把它当作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非理性心理体验或本能冲动,一种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制约的盲目的创造力量。其中没有任何相对静止和稳定的东西,因为生命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因此,为了掌握生命,必须深入到生命本身中,而这就只能依靠非理性的直觉。尽管他们的生命哲学的一些思想比较极端,但是由于“一战”后人们对生活意义的困惑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上的不安,促使生命哲学迅速走向繁荣。总的来说,相对于第一时期,这一时期的生命哲学已具备完整的理论形态。当代西方哲学虽然很少以“生命哲学”命名,但是,无论是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诠释学,还是萨特等的存在主义哲学,都蕴涵了丰富而深刻的生命哲学思想。

二、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思想看生命关怀

生命教育在我国有着深厚的传统。从中华民族珍爱生命的道德文化传统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

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十问》记载,尧和舜有过一段对话:“尧问于舜曰:‘天下熟最贵’?舜曰:‘生最贵’。”在这里,舜明确肯定了生命是普天之下万事万物中最为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的确,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宇宙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是生生不息充满生机的有机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传》所描绘的正是宇宙创生的图景。《易传》还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易传·系辞下》)生命是天地之本性,也是天地之大德。我们珍爱生命,其实就是怀着感恩的心情对待天地赐予给我们的生命。

儒家十分强调人在宇宙间的崇高地位,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人是天地之心。儒家的生命哲学思想集中体现为以人为贵、以孝为本。孔子旗帜鲜明地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儒家文化就是围绕人生而展开的,儒学即人学。生命是宝贵的,必须给予重视。读《论语》我们便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孔子以一个圣哲的胸怀表现出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与尊崇。《论语·乡党》记载,有一次孔子回来,得知马厩失火,急忙问道:“伤人否?”马厩失火,自然应该问及马,但孔子首先关心的是人,不是马。其对人的生命的关切溢于言表。孔子对战争特别反感,因为战争会造成双方人员的伤亡。孟子对生命也同样倍加爱护。虽然尊重生命是儒道两家的共同特征,不同的是,儒家珍爱生命是从最基本的孝道开始。《论语·学而》中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孝”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爱惜自己的生命。《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规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体发肤由于来之于父母,必须十分爱护,任何人都不能轻易作践其肉身,这是孝的开始,是孝的起码要求。二是延续祖先生命。个体的生命来自父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子孙后代是自我生命的延续,也是祖先生命的延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就是断子绝孙,是真正的死亡,让祖宗断了香火,是最大的不孝。儒家这种孝文化的传承,使中国一般百姓都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祖先,珍惜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讲,把儒家文化发扬光大,对当代青少年生命教育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另外,孔子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现世,“未知生,焉知死”。他在阐述怎样使社会安定、民众乐业时,没有寻求任何神明扶助,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力可为的范围内。至于怎样处理生与死的矛盾,孔子主张“杀身成仁”,认为这样的生命才具有积极的意义。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提出“舍生取义”,强调“存义”“取义”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还进一步指出,生命是人所珍贵的,但是不该用卑鄙的手段去苟且偷生;死是人所厌恶的,但是为了正义也不能用卑鄙的手段去躲避祸患。这种以仁为贵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是维护民族与国家利益的高尚行为。孟子舍生取义的价值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前赴后继,死而后已。在战争年代如此,在和平年代这一价值观仍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道家高扬个体生命价值,认为在世界万物中,个体的生命存在是最高贵的存在。道家生命哲学思想集中体现为贵己重生、轻物重生。老子认为,对于个体来说,名利得失等等都是外在的,无足轻重,唯有生命才是最重要的,最值得珍视的,不惜以生命和身体为代价去追逐身外之物是不明智的。老子说:“名与身熟亲?身与货熟多?”(《老子》第四十四章)老子以名与货和人的自身价值对比,教人自重、自爱,教人不要贪图虚荣和名利,要珍惜自身的价值与尊严,不可自贱其身。否则,贪求的名利越多,付出的代价就越大,积敛的财富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老子还告诫世人,追求外物要适可而止,正所谓“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四十六章)。庄子继承了老子尊重生命的原则,认为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名声、利禄、珠宝,乃至天下。庄子在《让王》篇中,一口气讲了十五个寓言故事来阐述以生命为贵、以名利为轻的重生思想,呼吁人们要爱惜生命。对于那些为名利为外物而损伤性命,甚至中途夭折者,庄子深表惋惜。贵己重生、轻物重生思想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杨朱。杨朱认为,自己的生命是天下最珍贵的,一切对自己身体和精神有所损伤的行为都不可取。“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足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吕氏春秋·重己》)。也就是说,贵为天子的爵位也不能和生命的珍贵相比,即使天下所有的财富,也不能以自己的生命相交换,因为人的生命一旦失去,便不可复得。道家贵己重生、轻物重生的思想,矛头直接指向当时为争霸称雄、追名逐利而无视和残害老百姓生命的社会现状,因此包含着适应时代需要的合理因素,有积极的历史意义。而作为一种生命理念,提倡贵己重生、轻物重生,不要轻己轻生、重物轻生,同样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道教诸经对生命孕育过程的描述充满了神秘色彩,这就使人们对生命满怀敬畏,充满神圣感,从而懂得应该珍惜生命,重视生命的存在价值。道教认为,无论是天的至灵——人类,还是遍布山川空间的禽兽鱼虫,它们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都是大道至德的显现。道教要求人爱及昆虫草木鸟兽,爱及山川河流,爱及日月天地,不要无辜伤害任何生命。对于那些暴殄天物,残害生命的恶行,道教给予了无情的批判。道教这种善待万物,保护物种的思想,早在一千八百余年前就已提出,无疑是道教对当代生命教育的一大思想贡献。道教否定以人类为中心的自大狂妄态度,承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有自身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没有权利凌驾于自然生命之上,没有资格主宰自然生命的生杀大权。这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生命理念,必将成为当代生命教育宝贵的思想资源。

佛教的生命观是通过强调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将顿悟成佛作为人之生命的最终目的,从而使人放下生命之外的一切物欲,以实现有限的生命进入超脱尘世的无限境界。佛教生命关怀思想的主要观点如下:第一,以一颗平常心去超越现实的矛盾,寻找生命的本质。禅宗的根本精神在于引导和教育人们超越现实的矛盾,寻找生命的本质,实现心灵的自由。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人要有一颗平常心,即人要有一种平易闲适的处世态度。人生在世的最高境界并不在于高官厚禄、功成名就,而在于有一种悠然地品味正在流逝的看似寻常而实不寻常的生活态度。第二,用平静的心境去体会生命的充实和幸福。佛教非常重视人的心情、心境、心绪在参禅悟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必须要有一个宁静的心境和心情,才能真正地体会到道的真谛。所以,一个人在参禅悟道中要能够做到“心静如止水”,因为在这种心境下,人没有了尘世的烦扰,没有了利益的争夺,一切都将化作一缕清香,一方净土,这样就可以使人正确把握自己、肯定自己,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更加热爱生命,使人更具有自信的生命素质和心理品质。第三,通过个体生命的体会去顿悟人生。佛教强调的是生命个体自己的体会和顿悟,因为从本质上讲,禅是不可言说的,它本身就是个体心灵的一种体验,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个性特征、文化水平等的不同,参禅悟道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同时它还主张人要通过参禅悟道来学习、掌握和运用禅的智慧去提升人的生命境界,抛却现实生活给人生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三、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看生命关怀

生命价值是指一个人的生命所具有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生命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辨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是建立在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之上的,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基础和指导的,是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它既是真正批判的生命价值观,又是真正科学的生命价值观。说它是真正批判的生命价值观,是因为它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的异化生存状况的深刻揭示基础上的。马克思指出,在异化劳动中,交往关系成了对人的生命的残害,人丧失了其本质的全面丰富性,成了缺乏人的感觉的动物。说它是真正科学的生命价值观,是因为它从人的自然也即人的感性需要出发,指出将人的需要对象化的实践活动必然导致人失去对象,生活在物的普遍支配之中。但实践活动的发展必然会打破一切阻碍人向自由全面发展的阻碍,为个性充分发展的个人的实现创造条件。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批判性与科学性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因此,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核心是共产主义,即每一个人都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其一,人只有创造性地为他人生活,才能创造性地为自己生活。追求幸福是人生的根本目的,也是人生意义的生成过程。人的本质上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能在交往中获得创造感与给予感,这种创造感与给予感的获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所以,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马克思早在中学时代的作文中就表达了“为大家而献身”的人生愿望,后来在回答女儿提问时,表白其人生目的就是解放全人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首次提出了要把“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和“我为人人”的准则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习惯和生活常规中去。毛泽东思想更是把无产阶级的人生观精确地概括为“为人民服务”,并提出在共产党人看来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就是自己生命的价值所在。

其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真正实现了生命价值的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60年版,第24-37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初步呈现真实生命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中又进一步指出,我们每个人的真实生命是每个人心与身和谐归一的良知良能与社会实践活动相和谐的生命活体,亦即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心与身和谐归一。②顿占民:《解读生命——启动生命教育工程奠定文明社会基石》,《保定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马克思还指出,由所有制造成的与社会实践活动割裂的个人生命活动的局限性和被动性,是对真实生命的遮蔽。“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60年版,第24-37页。每个人都同时具备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性能力和全面性规定,每个人都成为和谐生命活体。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是十分重视人的生命和谐,注重人的生命质量,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

其三,人活着不仅为了自己的幸福,也为了他人的幸福,甚至一切人的幸福。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不仅仅意味着自觉地意识到人的社会性,在创造性地为他人生活时才为自己生活,而且意味着投身于人类解放事业,为创造一切人获得幸福的条件而努力。因此,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因此,解放全人类,建立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能最充分满足人类需要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最大价值所在、所追求的最大价值目标。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及共产党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实现这个目标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不惜牺牲一切乃至生命,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是最有价值的,即使为此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是死得其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的一段至今激励人奋斗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全部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段话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高度概括。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将永远是起主导作用的生命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理想中,人应当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和谐的人、自由的人。这种生命样态的实现是以人的身体健康、物质丰裕与精神丰满为依托的。对人们的生命关怀,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为指导,既坚持价值导向的一元化,还要吸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生命价值的积极方面,作到古为今用。对于西方的生命哲学思想也应吸取其精华,抛弃其糟粕,做到洋为中用。解读生命关怀的理论依据,一方面,使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更加理直气壮地追求生命关怀;另一方面,使我们的学校家庭教育更加直面生命,凸显生命关怀。

(责任编辑:周文升 wszhou66@126.com)

B821

A

1003—4145[2010]07—0052—05

2010-05-24

金丽娜,湖南警察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关怀哲学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菱的哲学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