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位一体"建设视域下的文化工程认知*

2010-04-12 15:13王振华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7期
关键词:四位一体主体工程

王振华 朝 克 杨 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

论"四位一体"建设视域下的文化工程认知*

王振华 朝 克 杨 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

"四位一体"建设实践的主要模式是"社会工程";社会工程与自然工程、社会技术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四位一体"建设的主要模式之一文化工程的认知的基本要素包括文化工程的主体、客体、手段;文化工程的根本目标;人的发展与文化发展是互为前提;文化工程的调查研究方法:文献法、问卷法、访问法.

"四位一体"建设;实践模式;社会工程;文化工程

胡锦涛提出的"四位一体"建设实践,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途径. "四位一体"建设实践的主要模式是"社会工程",即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对应的经济工程、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和社会日常生活工程.文化工程是在文化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文化技术,结合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社会文化事业的综合性、规模性的实践活动.

下面就"四位一体"建设实践的主要模式之一文化工程中的认知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社会工程与自然工程、社会技术的关系

(一)社会工程与自然工程的关系

工程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它包括自然工程和社会工程两大类工程.社会工程具有工程的一般属性.如社会目标明确,制约因素复杂,利益诉求多元化等等.社会工程也有其特殊的活动对象、有明确的工程目标、有科学的规划决策管理与协调、有人财物的集中投入、有政府等部门的广泛参与、有合理的评估与考核等等要素.所不同的是,此类工程主要指社会领域的工程,目的在于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控制社会的有序运行,推进社会向着更加和谐、更加文明的方向发展.

同属于工程范畴,社会工程与自然工程共同的本质就在于他们都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过程,是不可分割的,两者统一于人们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其实,社会工程与自然工程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是不可分割或者难以分割的,两者仿佛车辆的两轮、飞机的两翼缺一不可.在实施自然工程时,往往涉及到社会技术、社会工程,反之,亦然.社会世界是一个有机体,这个特殊的有机体以两类工程---自然工程和社会工程为载体.或者说,社会世界是在自然工程和社会工程的承载和推动下运行着的.①李永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呼唤工程哲学-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年会综述》,《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7期.我们需要从工程哲学角度对它们加以区分,分别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两者各自的特点和规律性是完全有必要的.自然工程和社会工程在理论上或者在逻辑上两者却有本质区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自然工程一般以"自然世界"为研究对象即以"自然物"为对象,目的在于创造或改造"自然物"或者建造"人工物",是指人们的造物活动的过程,对象是自然世界.而社会工程一般以"社会世界"为对象即以"人"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改造(改变、影响、引导)人和"人的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对社会关系的调整过程,对象是社会世界和人化世界.

其二,自然工程的改造、制造的是实体性存在,而社会工程改造或调整的是"关系"性存在,如,改进社会体制或制度等,当然也涉及"物",但主要是围绕人的"物".也就是说,自然工程主要指涉"物",因此其人文性往往没有社会工程那么强;而社会工程的设计者、实施者、接受者都是"人",其人文性显得更加重要和突出,人文精神是社会工程的灵魂.

其三,自然工程的评价体系一般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兼顾社会效益;而社会工程的评价体系一般以社会效益为核心,兼顾经济效益,而且要统筹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法律制度、方针政策、社会环境、文化修养乃至社会风俗习惯等,进行利弊权衡,才能够更好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取得良好的社会综合效益.

其四,自然工程主要以自然科学、自然技术为基础,是自然技术的集成或者整合,自然工程方法一般以自然科学方法为主.而社会工程的理论基础往往比较复杂,既涉及基础社会科学,又涉及应用社会科学,更要紧紧依赖社会技术(当然还需要结合自然科学与自然技术),所以社会工程则以社会科学方法为主.

从理论体系的建构思考,工程是由多因素或多方面的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的整体.工程活动不但是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技术性行为",而且也是体现人与人的关系的"社会行为".前者需要工程哲学中自然工程哲学给予关注,那么后者则需要社会工程哲学给予关注.有的自然工程在实施中需要辅之以社会工程,有的社会工程在实施中需要辅之以自然工程.因此,在人们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在发展和繁荣自然工程哲学的同时,也要创立、发展和繁荣社会工程哲学.

(二)社会工程与社会技术的关系

本来应按照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逻辑来考察社会科学、社会技术与社会工程三者的关系,但篇幅有限,这里我们只研究社会工程与社会技术的关系.

1、社会工程与社会技术的统一与差异

有的学者认为工程与技术是难以区分的,也有的学者认为工程与技术是迥然不同的.事实上,工程与技术既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更有比较明显的差别.

首先是社会工程与社会技术的统一性.人类的认识过程有三个基本层次: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其中,工程技术这一层次最贴近实践,它实际上包括两个彼此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是工程技术理论,即工程的技术本身,二是工程的技术实践,即我们通常所谓的现实的工程①田鹏颖:《从社会技术到社会工程关于构建"社会工程哲学"的初步设想》,《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按照这个逻辑,社会工程与社会技术同属于改造社会世界的实践范畴,两者都属于操作层面的事情.社会工程与社会技术是不可分离的,任何一项社会工程都包含着若干社会技术活动,没有不运用社会技术的社会工程,也没有不依赖于社会工程的社会技术.社会技术是社会工程的支撑与基础,社会工程是社会技术的载体与应用.社会工程的发展拓展了社会技术的使用范围,推动了社会技术的创新和进步;而社会技术的创新,则又使社会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

其次是社会工程与社会技术的差异性.社会技术主要是解决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面前"怎样办"的问题,而社会工程则主要解决把社会技术这个"怎样办"的问题落到实处,即实施社会技术,并力争取得预期效果,解决"办成啥"的问题;换句话说,社会工程一般强调的是改造社会世界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特别是指有较大规模且有着复杂的组织系统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

2、社会技术向社会工程的转化

按照从社会科学到社会技术再到社会工程的思维进程,社会科学首先转化为社会技术,然后才是社会技术再转化为社会工程.在现实的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人们为了改造社会世界,控制社会运行,调整和协调社会关系,总是在不断地借鉴多方经验,并运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社会科学理论来创新社会技术.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社会技术一般并不直接应用于社会生活,而是必须经过一个"工程"化的过程,或者说,正是为了实施某项具体的"社会工程",人们才去创新社会技术.比如,人们为了实施教育改革工程,才研究和发明一系列具体的实施改革的方式和办法等社会技术,这些具体的方式和办法还必须在这一社会工程的实施中得以延伸和发展.

二、文化工程的基本要素

文化工程的实施建造过程就是文化建设实践过程.它在文化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文化工程的实施建造是由文化工程的主体、客体和手段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一)文化工程的主体

文化工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总是有一定的主体参与做出规划并通过主体的事实来发生作用的.从主体的认识论含义而言主体是指积极活动的、有意识的、能动的人,正如意大利哲学家安东尼.葛兰西(Gramsci,Autonio 1891~1937)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是自己的锻造者,我们的生活实践创造了自己的主体地位."②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133页.

文化工程的主体一般可以界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文化工程决策、规划、运行和评估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文化工程主体依据其职责、职能、地位、身份、参与方式、参与程度及层次等方面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划分.

本文根据主体在文化工程运作中的作用,可以将文化工程主体划分为文化工程的决策主体、文化工程的规划主体、文化工程的运行主体和文化工程的评估主体.

文化工程的决策主体是指开展、参与或影响文化工程制定的组织或个人,通常是政府或行政机构;例如:为了推进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必须建设一批研究型大学,并且要使其中一些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为此教育部经国务院同意于1995年提出了"211工程",在这里教育部就是决策主体.

文化工程的规划主体是指开展、参与或影响文化工程具体规划的组织或个人;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印发《"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和财政部都是211工程的规划主体.

文化工程的运行主体是指开展、参与文化工程运行的组织和个人,一般是指政府的文化教育行政部门,他们是文化工程运行的核心力量;如:文化共享工程建设.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推进文化共享工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2008年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经费投入不断加大,截至目前,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已达15.6亿元,地方累计投入超过15.3亿元.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截至目前,已建成文化共享工程各级中心和基层服务点67.3万个,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数字资源建设取得较大进展.资源总量已达73.9TB,比2007年增加8.91TB.传输模式实现新的创新突破.国家中心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向各省传递资源,目前已开通29个省份,2008年累计传输资源9TB.①和讯网http://news.hexun.com/2009-01-11/113286123.html.

文化工程的评估主体是指参与文化工程评估的组织和人员,他们可以是最高决策机构、文化工程的主管部门、项目执行机构,也可以是网络媒体和公众舆论.如:211工程评估的主体有国家验收组专家组,也有211学校的在校老师和学生以及公众的评论.

(二)文化工程的客体

主客体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观的"事物"的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的关系,两者不可分割.在哲学上,主体是认识者、改造者;客体则是指主体的认识对象和改造对象,即客观世界(自然和社会).所谓文化客体,是指主体从事文化建设的对象,或者说,是指进入主体的文化实践活动范围并且同主体发生联系的一切客观事物.文化工程客体指的是文化工程所发生作用的对象,主要指文化工程所要处理的社会事物、社会问题,是文化工程的承担者.如,"211工程"的承担者---相关的各个大学,具体落实文化工程的实施工作,当然,文化工程的主体和客体是相对而言的,作为"211工程"的承担者的各个大学本身也有发挥积极性、主动性,进行主体性运作的问题.

(三)文化工程的手段

文化工程是主体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来改造客体,发展和创造文化的生产过程.文化手段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中介,也是文化工程的一个基本要素.所谓文化工程的手段是指主体在改造客体,创造文化过程中使用的一切方法性、手段性的东西.

文化工程主体通过工程手段的操作发挥自己的力量,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借助于自己的手段,传导到工程客体上,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工程客体,改变工程客体的形式,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工程手段是工程主体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艺术能力的实现、发展的标志.

工程手段主要表现为社会技术,包括组织手段、制度手段、物质手段、精神手段和信息手段.工程目的的实现是几种手段综合运用的结果.工程手段的使用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不能只图眼前的利益,要从长远出发,使各种手段综合应用发挥出理想的效果.

三、文化工程的根本目标

文化工程的根本目标是文化工程的总的价值取向,它体现了文化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趋势.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化工程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包括三层次含义:一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人的全面发展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就个体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包括德、智、体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就个体之间关系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人都能平等地得到发展.二是人的自由发展.这是针对人的制约性发展而言的.人的自由发展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就个体而言,人的自由发展是指每个人的个性得到了自由发展,每个人的特长和才智得到了自由发挥;另一方面,就人类而言,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类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利用客观必然性的要求来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从而达到人类的自由发展.三是人的充分的发展.这是针对部分发展而言的.人的充分发展是每个人在全面、自由发展基础上,自身聪明才智和创造性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发展成为其他人发展的条件,人的发展状态达到了理想境界.总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目标是人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二)文化工程的根本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文化的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基础的,文化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发展制约着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体现着人的发展.所谓"人的发展"意味着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得到提升,人的价值不断得到实现,人的主体性程度不断得到提高.人作为文化工程的主体,人的发展意味着主体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意味着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人类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化工程,其直接目标是各不相同的,但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首先,自由是文化工程的根本价值取向.正如恩格斯所说:"文化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4页.经济上的解放,就是物质文化方面的自由;政治上的解放,就是政治文化方面的自由;思想上的解放,就是精神文化方面的自由;生活幸福就是日常生活文化方面的自由.自由不是天然形成的,也不是神或他物赐予的,而是依靠人类自身的努力而实现的.黑格尔:"自由正是在他物中即使在自己本身中,自己依赖自己,自己是自己的决定者."③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3页.这就说,人的自由是依靠自己争取的,而不是上帝或他物赐予的.只有通过人的自觉、自主、自立、自为、自强的五自原则,才能实现其根本价值目标即自由.作为文化工程的根本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各种社会文明建设的价值诉求.人们从事物质文明建设,创造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为争取人的自由创造物质条件;人们从事政治文明建设,创造公正、合理即"正义"的政治制度,为争取人的自由创造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人们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创造高尚的精神文化,为争取人的自由创造思想条件.人们从事社会文明建设,创造幸福的社会日常生活的文化,为争取人的生活自由创造和谐环境.丰富、正义、高尚、幸福都是自由的具体体现,同时又是自由的前提条件.

其次,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基础.人类要获得自由,必须以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为基础①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3页..就个体而言,人只有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获得个体自由;就群体而言,社会只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获得群体自由.一个国家要想获得解放和自由,不仅要努力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发扬政治民主,创新制度,创造高度发展的政治文明;努力进行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创造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而且要为每个人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自由空间,创造高度发展的社会文明.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或国家,都必须全面发展,才能获得自由.

最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文化工程的最高目标.人们从事各类文化建设,其直接目标是追求幸福、正义和高尚,但最终目标则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三)人的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双向互动

人的发展与文化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是两个永无止境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历史过程.德国著名的哲学人类学家M.兰德曼(Michael Landmann 1913-)在《哲学人类学》(PhilosophicalAnthropology)指出:"文化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没有人的实践,文化便不能存在,但没有文化,人就一无所有.这两者之间都有互相不可分离的作用.任何从这个整体中分离出两个交织部分的企图,都必然是人为的."②参阅:兰德曼:《哲学人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人只有创造并运用文化这一工具和手段,才能达到完善自我、实现主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的.可见,人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文化的发展是人的发展基础.江泽民同志指出: "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要努力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③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43页.这一思想提出,正确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人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文化是人的创造物.没有人,没有文化.而文化又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人的发展.文化作为人类创造的成果,反过来又作用于人的生活环境,反过来塑造人.首先,文化能够全面提升人的素质.文化能够培养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整体价值.其次,文化是凝聚人心的巨大力量.文化可以整合社会各个方面,协调沟通社会关系,传递社会共识,汇聚民族信念,增强民族凝聚力.再次,文化能够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文化能充分激发人的创造积极性,并把人的积极性引导到一个共同目标上,发挥出理想和信念的巨大力量,人在传承前人创造的文化的基础上,利用文化不断地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和成果,推动着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从而也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第二,人的发展推动文化发展.人既是文化现代建设的主体,又是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社会的发展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尺度,文化的发展取决于人的发展,人是文化的主体,是文化工程建设的主体.没有人的发展,没有人的主体性程度的提高,就不可能有社会文化的发展.

四、文化工程中的调查研究方法

既然文化工程属于社会工程,因此文化工程和社会工程的调查研究方法就有相同之处.文化工程的研究方法广泛借鉴社会科学各学科中的方法,尤其是借鉴了社会工程的研究方法和政策科学研究方法.下面主要对文献法、访问法和问卷法作简要的阐释.当然,在进行这类调查研究时要结合文化工程的特点.

(一)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的问题.文献调查是文化工程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为了全面了解文化工程的现状,必须了解已有的与这一现象有关的各种资料,包括前人的研究进展.对各种文献资料的调查与分析,能够为我们目前的文化工程运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问卷法是现代文化工程研究中最常用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在调查研究中,它的使用更为普遍.用问卷来收集有关材料,简单易行;可以同时对许多对象进行调查,并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信息;不但可获得事实方面的信息,还可获得意向方面的信息;在时间和经费上都比较经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的目的是对研究问题得到综合性的、一般性的结论,它有助于验证假设、或者促进理论形成和修正已有理论.在文化工程研究中要运用问卷法来收集有关人们对文化工程的相关信息,从而提高文化工程运作效率.

(三)访问法(亦称访谈法)也是文化工程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访谈法,是指访问员通过与被访问者的口头交谈,以了解有关实际情况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访谈法是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讨论而收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进一步说,访谈是一种研究性谈话,指通过与被访者的口头交流来收集所需要资料的研究方法.它是管理者在通过收集、分析、综合各种资料制定管理方案和实施过程中,与被管理者进行沟涌、交流的有效手段.从信息沟通回路的角度来看,访谈法可以有效地实现链状、轮状、环状等沟通网络,减少在信息编码和解码过程中各类"噪音"的影响程度,从而保证管理者的意图能够迅速地被接受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沟通的过程就是将各类不良冲突转变为良性冲突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消除各种不满,提高文化工程的认知.

(责任编辑:艳红)

G120

A

1003-4145[2010]07-0063-04

2010-03-06

王振华(1967-),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生、山东省东营职业学院党委委员;朝 克(1953-),男,内蒙古赤峰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 娟(1978-),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5级哲学硕士.

本文系2008-2010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四位一体建设的实践途径研究"(08CKSJ03)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四位一体主体工程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子午工程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工程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工程
工程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