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癌放疗疗效观察

2010-04-13 02:41孙小兵仇红艳柏会明季元红吴少兵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年24期
关键词:纵膈食管癌生存率

孙小兵,仇红艳,柏会明,季元红,吴少兵

(江苏省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放疗科,江苏盐城,224003)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20%左右,手术后的复发和转移是导致手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1。其中有40%以上的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给晚期肿瘤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因此,临床实践中探索有效的姑息疗法显得尤其重要,现对本院近几年收治的40例纵隔转移癌患者进行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5年6月~2007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0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癌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48~75岁,平均62.8岁;其中包括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23例,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17例。病理类型为腺癌10例,均来自于肺癌;鳞癌30例,其中17例来自于食管癌,12例来自于肺癌。经胸部增强CT或MRI扫描确定为纵隔淋巴结转移,以直径>15 mm者为诊断标准,且既往均无放疗史。

40例纵隔转移淋巴结转移患者均给予放射治疗,其中17例采用常规放疗(常规放疗组):即采用传统模拟机定位,6MV-X射线常规分割照射,T型野包括双侧锁骨上区、纵隔淋巴引流区,总剂量36 Gy/18次,后改为斜野照射避脊髓至总剂量 56~65 Gy/25~35次,5~8周,中位剂量60 Gy。23例采用三维适形放疗(三维适形放疗组):采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设计治疗计划,剂量计算为Convolution法,通过Varian加速器6MV X线实施放疗。患者平卧于真空垫上,固定体位后做体表定位标记。然后进行螺旋CT扫描,将CT图像输入并进行重建,由医生在CT影像上勾画靶区并计算肿瘤体积(PTV)。剂量60~70 Gy/30~35次,中位剂量63.95 Gy,6~7周完成。采用4~7个共面或非共面的照射野,照射野形状通过射野方向观视(BEV)设计,通过改变入射角度、权重点或加用楔形板等方式优化治疗计划。

所有患者放疗结束后,根据放疗前后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结合CT、x线片等影像学资料评价纵隔淋巴结放疗前后缩小的情况以评价近期疗效。按照WH0肿瘤评价标准分: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进展(NR)、进展(PD)。统计中位生存期和1、2、3年生存率并分析死亡原因。按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织(RTOG)和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标准评定放射性食管炎、气管炎、纵隔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2 结 果

2.1 近期疗效

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显示,咳嗽、气急、胸背疼痛等症状基本缓解。治疗后1个月复查胸部CT,常规放疗组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7例,无效(NR)4例,总有效率76.5%(12/17);三维适形放疗组CR 9例,PR 11例,NR 3例,总有效率87.0%(20/23)。虽然三维适形放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放疗组。但由于总体观察例数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生存率

生存率生存时间自转移灶开始治疗之日计算,常规放疗组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70.6%(12/17)、35.3%(6/17)、5.9%(1/17)。三维适形放疗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87.1%(20/23)、65.2%(15/23)、30.4%(7/23)。可见三维适形放疗组生存率高于常规放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为病例数较少的原因。

2.3 放射反应

常规放疗组发生急性放射性气管炎Ⅰ~Ⅱ级47.1%(8/17)、Ⅲ~ Ⅳ级58.8%(10/17);发生急性放射性食管炎Ⅰ~Ⅱ级53.0%(9/17)、Ⅲ~Ⅳ级17.6%(3/17)。三维适形放疗组发生急性放射性气管炎Ⅰ~Ⅱ级21.7%(5/23)、Ⅲ~Ⅳ级13.0%(3/23);发生急性放射性食管炎Ⅰ~Ⅱ级26.1%(6/23)、Ⅲ~ Ⅳ级8.7%(2/23),与常规放疗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精度的放射治疗新技术,它利用CT图像重建三维的肿瘤结构,通过在不同方向设置一系列不同的照射野,并采用与病灶形状一致的适形挡铅,使得高剂量区的分布形状在三维方向(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上与靶区形状一致,同时使得病灶周围正常组织的受量降低。作者可以在基于患者实体的虚拟图像上通过计算得出剂量分布的真实情况,对照射效果进行适时的评价并进行优化[2]。这样就改善了放疗计划个实施过程的精确性,最大程度的照射肿瘤,最好的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

纵膈淋巴结转移癌在临床上很常见,一般发生在胸部恶性肿瘤(食管癌、肺癌)。有研究报道,食管癌根治有40%的患者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纵膈淋巴结转移[3]。纵膈淋巴结转移是肺癌转移的主要途径[4]。而纵膈淋巴结转移正是肺癌或食管癌术后5年生存率较低的主要原因,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作者回顾性分析了40例肺癌,食管癌纵膈淋巴结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无论是常规放疗还是三维适形放疗,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以及1、2、3年后的生存率。作者的研究结果提示,使用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明显好于单纯放疗,但是由于观察例数较少,2组的治疗有效率及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三维适形放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放疗(P<0.05)。这与国内外许多相关研究的结果相一致[5]。但也有研究表明,在靶区靠近脊髓的情况下,常规放疗可以在兼顾靶区剂量和脊髓限量方面比三维适形放疗有更大的优势。

[1]张婉真,秦艳茹.食管癌化疗疗效与预后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0,37(8):3.

[2]苏丽,张纬建,洪金省,等.食管癌三种放疗技术的剂量学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9):37.

[3]邓研农.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7,13(4):328.

[4]姜怡,刘苓霜.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维持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3):324.

[5]Gao L,Zhu W,Hu Y.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 Combined with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for StageⅢ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Zhongguo Fei Ai Za Zhi,2009,12(9):1009.

猜你喜欢
纵膈食管癌生存率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你了解纵隔肿瘤吗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预测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纵隔型肺癌的X线及CT表现分析
子宫纵膈会影响怀孕吗
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转移规律与放疗临床靶区勾画设计的相关性
“五年生存率”≠只能活五年
miRNAs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MCM7和P5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