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2010-04-13 04:02陈文治冯文轩审校王慧敏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骨科广州510000
陕西中医 2010年8期
关键词:腹针骨质疏松症骨密度

陈文治 冯文轩 审校 王慧敏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骨科(广州 510000)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P)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腰背疼痛,易发生骨折,身材变矮或驼背,女性绝经后发病等。骨质疏松是老年人不可避免的骨质变化,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 (男性为 24.30% ,女性为63.2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社会,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渐升高,由骨质疏松所引起的骨折更成为当今医院骨科中最常见的疾病,因此骨质疏松症亦逐渐得到世界各国老年病研究者的关注。西方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发病机理研究已有一定程度,在我国,运用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也广泛开展,但针灸疗法作为中国传统疗法之一,开始涉及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的研究还只是近 10余年的事,现将有关文献概述如下。

1 诊断标准 在骨质疏松症的国际研究领域中,自 1994年 W HO推荐以减低 2.5标准差(SD)为诊断标准,陆续被发达国家所采纳[1-3]。日本厚生省长寿科学研究组提出其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第四届骨质疏松研讨会)。即根据是否有骨量减少、骨折、闭经、腰背痛及血中钙、磷、碱性磷酸酶的水平计分。在出现骨质疏松症的合并症或表现时加分,而其他疾病可能性大时则减分。合计分数在 5分以上时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目前在我国利用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一系列临床研究虽然不少,但各项研究中骨质疏松症的病例纳入标准尚不统一。吴明霞等[4]用双能 X线骨密度仪诊断骨质疏松症。陈丽仪等[5]根据刘忠厚编《骨质疏松症》一书制定的骨质疏松症综合分析诊断评分指数进行诊断。王东岩等[6]参照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于 1999年 1月制定的《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试行)》,以骨密度作为诊断和分级标准。但有一点是所有研究学者均具一致意见,即所有入选研究病例均应排除内分泌疾病及影响骨代谢的慢性病,肝肾功能正常,既往均未服用雄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降钙素及二膦酸盐类等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2 各领域研究 2.1 理论研究 内经有云“肾主骨、藏精”,骨的生长、发育、强弱与肾精关系最为密切。这是因为肾藏精,精化髓,髓居骨中,骨赖髓养,当肾气充盛之时,精髓饱满,骨得以精髓的充分滋养而坚固有力。中老年人由于肾气虚衰,冲任不足 ,精枯髓少,充养乏源,骨失所养,则骨体枯槁,无以作强,则发为腰膝酸软行走不便的骨痿或骨痛、骨痹。因此,现代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骨质疏松症属于“骨痿”、“骨痛”、“骨痹”范畴。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属“骨痿”范畴。此外,内经亦云“脾主肌肉、四肢”。欧阳钢等[7]从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体重较重患者与体重较轻患者相比,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降低,推断骨质疏松症不但责之于肾且与脾相关。因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依靠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濡养,脾虚则四肢与肌肉不养,当肾阳不足以温煦脾阳 ,而脾气虚弱致运化乏力,先天之精失其所养,精亏髓空则致躯骸痿废。因此 ,骨质疏松症病机主要与脾肾两虚相关。此外,杨爱武等[8]认为 ,骨质疏松症其病机除脾肾两虚以外,还与肝阴虚、外邪侵袭、瘀血痰浊等因素关系密切,内经有“骨痿者 ,补肾法治之“的明确论述,因此,在治疗骨质疏松症上 ,主要以补肾为主,并在补肾的同时,兼顾它脏。可以通过补先天以促后天,兼以养后天以滋先天,使脾肾两脏互相促进 ,则气血盛、阳气复、筋骨复壮。张敏等[9]认为在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方面应以健脾补肾活血为大法,能改善骨的微循环,提高营养物质的吸收 ,从而达到改善骨的显微结构,改善骨皮质厚度,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在针灸治疗方面,要遵循辨证和辨病相结台的原则。肾虚是骨质疏松症最根本的因素,脾虚亦是引起骨质疏松的原因之一,在治疗原则上应从补肾着眼,兼以补脾,同时针对其标实之证进行准确辨证施治,针对骨质疏松症常见的腰背痛、骨痛等症状选用适当的穴位,达到标本兼治之效果。

2.2 临床研究大量临床研究证实,针灸可提高男性血中睾酮含量,降低血中雌二醇含量,提高女性血中雌二醇含量,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防止骨丢失,增加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同时针灸可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功能,促使机体内环境趋于保健状态的平衡稳定。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以脾肾两虚为基本证侯,医家采用传统疗法如针灸等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时方法较多,临床上各有心得。

2.2.1 针刺疗法:2.2.1.1 体针:欧阳钢[7]主张采用健脾补肾腧穴(足三里、三阴交、关元、肾俞、太溪 )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部分实验结果显示能显著提高患者血钙水平及腰椎骨密度。刘广霞[10]等以督脉为主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主穴为百会、大椎、至阳、睡阳关、命门,配以关元、气海、肾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经治疗 3个月后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骨密度亦较治疗前增加。刘献祥[11]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穴取大杼、大椎、命门、悬钟、膈俞、足三里亦取得一定疗效。吴明霞等[12]针刺治疗 l8例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主穴取大杼、大椎、命门,配穴取悬钟、膈俞、足三里,施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治疗后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均有提高。王东岩等[6]治疗 3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取背俞穴脾俞、胃俞、肾俞、气海俞补肾壮骨、健脾和胃,使用呼吸开阎补法,经足疗程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明显。庞勇等[13]治疗 6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取肾俞、足三里、悬钟、大杼、关元、肝俞、三阴交、阳陵泉穴,前四穴用温针灸,后三穴单用针法,关元只灸不针,用温和灸,经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且研究证明针灸可改善下丘脑,垂体一性激素轴的功能,可以提高老年人睾酮含量。吴洲红[14]治疗 6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取命门、脾俞、胃俞、肾俞、悬钟、华佗夹脊、阿是穴等穴位,配合干涉治疗仪,足疗程使用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2.2.1.2 腹针:腹针理论以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通过调节内脏的平衡,来使机体逐渐地趋于稳态。它的治疗正是从调理脏腑的主层次到疏通经脉的辅层次,再到治疗局部的层次,从而使疾病得到整体的调整。其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调理脾胃、培肾固本;滑肉门、外陵中刺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气穴位于足少阴肾经上,中刺也能增强补益脾肾之经气。莫晓枫等[15]使用腹针治疗 42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薄氏腹针:主穴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配穴取滑肉门、外陵、气穴 (双)。留针 30min,其间行针导气 1次。隔日 1次,治疗后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

2.2.1.3 耳针:熊芳丽等[16]取耳穴子宫、肾、内分泌、卵巢、脾。采用埋针法,留针 2d,两耳交替治疗,实埋 30天为 1个疗程。3个疗程后 60例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症合并骨折患者症状、体征、x线片、骨密度、尿钙改善总有效率达 95%。

2.2.1.4 灸法:张丽等[17]用当归、熟地黄、蛇床子等中药制成药饼置穴位上。隔药饼灸,治疗后令骨质疏松患者临床上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并用 GM Y一 1型单光予骨密度仪检测右尺骨茎突上 3cm~8cm间桡、尺骨段的骨密度,治疗后有显著提高。吴明霞[1]等取骨会大杼,督脉命门、大椎穴,配以髓会悬钟。血会膈俞,胃经之台穴足三里,用补肾药条灸疗 22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治疗后研究表明患者骨密度较前有所提高,症状体征平均积分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2.2.3 其它疗法:林志苇等[18]采用肾俞穴位埋线方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经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且在提高髋关节骨密度方面有显著疗效。王东岩等[6]用红外灸疗仪代替艾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选神阙、足三里,每次 20min,隔日 1次,3个月为 1个疗程,连续 2个疗程。6个月后治疗组 40例患者腰椎骨密度有明显改善。

2.3 临床疗效评价目前大多数学者在临床研究中均引入药物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及统计学分析以判定针灸等中医传统疗法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的疗效。刘献祥等[11]选择有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 30例(以美国 HOLOGIC公司生产的双能 x线骨密度仪测定 L1~L4骨密度确诊骨质疏松症),采用针灸治疗,随机分针刺组和艾灸组各 l5例 ,治疗 3个月后以同样仪器复查腰椎骨密度,采用 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患者骨密度均较前上升,其中尤以针灸治疗组明显。莫晓枫等[15]在使用薄氏腹针治疗 42例骨质疏松患者的研究中,依照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疗效评价。具体为:腰脊疼痛症状完全消失,骨密度检查显示骨密度增加即为显效;腰脊疼痛症状明显缓解,骨密度检查骨密度无增加为有效;和治疗前相比较各方面均无改善为无效。并通过疼痛评分在治疗前后的对比,证实腹针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部分患者骨密度检查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上升。林志苇等[18]采用穴位埋线方法治疗骨质疏松病人,通过 V AS疼痛评分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组间的比较,证明穴位埋线方法对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疼痛症状有显著疗效,并采用法国 challenger双能 X线骨密度仪 ,检测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腰椎 2~4、左髋 Nect、ward、G.T的骨密度值,进行各组治疗前、后及组间的统计学比较。结果表明穴位埋线方法对提高患者骨密度方面,尤其是髋关节部位,有显著作用。张丽等[17]通过药饼灸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 ,治疗后用 GMY一 1型单光予骨密度仪检测右尺骨茎突上 3~8cm间桡、尺骨段的骨密度,结果示骨密度有显著提高,且患者临床疼痛症状明显缓解,说明药饼灸法对治疗骨质疏松症有确切疗效。

2.4 实验研究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涉及动物造模。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动物模型于 1969年由 Saville用大鼠首先建立,后经反复证实,现在去势雌鼠骨质疏松模型已成为标准化的公认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经典病理模型,造模的方法主要是选择合适月龄的雌性大鼠,无菌手术切除双侧卵巢,一定时间后处死,处死前后采取血液、尿液、骨或骨髓等标本,进行各项指标的检测。

赵英侠等[19]通过切除大鼠双侧卵巢造成实验性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以假手术组和西药(肌注雌激素)组作为对照,观察针刺和艾灸对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针刺和艾灸能提高雌激素水平,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从而改善骨代谢负平衡状态,对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吴明霞等[20]通过针灸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强度及超微结构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骨骼骨基质密度深浅不一,骨纤维排列稀疏,骨胶纤维排列紊乱,骨细胞核固缩,胞膜破坏,胞浆结构不清,骨陷窝明显扩大,絮状物增多,嗜锇板层增厚,衰变带较粗。而经治疗的模型鼠,多数区域骨基质密度均匀,少数区域骨胶纤维较稀疏,粗细不一。骨基质中较幼稚的骨细胞明显增多,其核较大,胞浆内见较多粗面内质网,成骨细胞可见稍增多,周围有类骨质生成,其中以针刺组为优,证明针灸具有延缓去卵巢大鼠骨丢失,改善骨强度和超微结构的作用。武密山等[21]选用太溪、大钟、肾俞、飞扬,大鼠背部、下肢脱毛、清洗穴位,于脱毛区贴上益髓壮骨中药制成的抗骨松穴位贴剂(由熟地黄、牡丹皮、淫羊藿等组成),每天 1次,左右交替进行,连续 12周,张露芬等[22]用天灸法,在模型鼠背部右侧相当于肾俞穴,剪净鼠毛,每次外敷 0.5g的天灸药膜(内含补肾壮骨及对穴区有刺灸均可使模型鼠的骨钙素(BGP)水平进一步升高,说明针灸能促进骨形成。研究同时表明,治疗去势大鼠骨磷、钙、锌、锰等元素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经治疗后,四元素含量明显升高,接近正常水平。李晶[23]等在去势大鼠模型用针灸及艾灸肾俞、三阴交穴位,每周 6次,连续进行 2个月,后监测其碱性磷酸酶指标,结果表明针灸可促进骨形成。因此,实验研究证实对穴位刺激能改善骨代谢、提高性激素水平、引起骨生物力学及组织形态学的改变。

3 讨 论 从所收集的文献资料看,针灸在骨质疏松领域的研究还仅是个开头,尤其是临床观察,缺乏系统的骨代谢指标、高精度骨密度仪的检测手段作为诊断及疗效判定的客观依据。而且在临床疗效评价方面,虽然大多数临床研究结果均示针灸等传统治疗对骨质疏松症有确切疗效,仔细分析其研究过程及判定指标,亦存在有不完善之处。首先,在指导临床治疗的可行性方面,目前此类研究大部分停留在临床试验阶段,并未能成为临床上的一种诊疗常规,临床研究目的是为指导临床实践,在临床研究中若仅采取单一传统疗法治疗,或单一药物治疗作为对照,虽然实验结果存在其可信度,但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因病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系统治疗全身,不可避免需要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因此,此类研究也只能停留在临床试验阶段,运用于临床实践的可行性不强。其次,目前在运用中医传统疗法治疗骨质疏松症这一领域中多以针灸治疗为主,配合其它疗法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而在针灸治疗中又以体针疗法最为多数学者所研究,腹针治疗近年来虽有不少学者研究,但用于骨质疏松治疗上仅见于少数文献,且研究尚不深入。用腹部腧穴治疗腹部以外的疾病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其理论基础就是中医的经络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1972年薄智云教授[24,25]开始用此法进行各种疾病的治疗,屡屡见效,从而发现在腹部存在着一个新的、被人们所忽略的以神阙为核心的经络系统,提出神阙调控系统的理论,发明并创建了以神阙系统为核心的腹针疗法。腹针理论认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因此,神阙系统是形成于胚胎期的人体调控系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与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故此临床多治疗慢性病、久病、内伤性疾病。骨质疏松作为一种老年性疾病,其中医病机为脾肾两虚,腹针疗法其作用原理是对全身气血运行进行调控以达治疗目的。可见,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上,腹针疗法既可以调理脾肾以治其本,又可以调理经络以治其标。该疗法标本兼顾,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体现了中医学治病之精髓,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目前采用中医针灸治疗骨质疏松虽尚处起步阶段,但前景广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针灸治疗将作为安全、简便、疗效确定的方法,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Physician's guide to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1999:1.

[2]FDA Guidelines for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evaluation of agents used in the prevention or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Division of Metabolism and Endocrine Drug products,Food and DrugAdministration<FDA>(USA,1997).

[3]W HO Guidelines for preclinical evaluation and Clinical trials in Osteoporosis.Geneva.1998:3.

[4]吴明霞,吴炳煌,刘献祥,等.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J].中国针灸,2002,22(5):334-336.

[5]陈丽仪,郭元琦.温针为主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 [J].针灸临床杂志,2000,16(8):35-36.

[6]王东岩 ,蔡 红,卓铁军.针剌背俞穴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的影响 [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13(1):26-27.

[7]欧阳钢,谢碧红.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从脾胃论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5):269-270.

[8]杨爱武.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医病机及中药防治机理探讨 [J].陕西中医,2004,25(3):237-238.

[9]张 敏,何树海,章晓凤,等.健脾补肾活血法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的研究 [J].陕西中医,2009,30(2):244-246.

[10]刘广霞.针灸督脉为主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28例临床报道 [J].中国针灸 ,2000,20(9):529-530.

[11]刘献祥.针灸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J].中国骨伤,2000,13(9):519-521.

[12]吴明霞.针灸对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作用的临床研究 [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6,l0(4):33-34.

[13]庞 勇.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2):15-16.

[14]吴洲红.针灸配合干涉治疗仪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11):28-29.

[15]莫晓枫,梁若茄.腹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 [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7,14(9):315.

[16]熊芳丽,肖亚平.耳针治疗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症 60例临床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0,22(2):33-34.

[17]张 丽.隔药灸受调节老年骨密度的研究 [J].中医函授通讯,1997,16(1):35.

[18]林志苇,黎 健,高丽萍,等.肾俞穴位埋线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影响的研究 [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6,12(4):381-383.

[19]赵英侠.针灸对实验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J].中国针灸,1999,(5):301.

[20]吴明霞,周琳瑛,陈文列,等.针灸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强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8,(18):3546-3547.

[21]武密山,李 恩,赵素芝,等.抗骨松颗粒对去卵巢大鼠骨质含量和生物力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l28(23):2289-2292.

[22]张露芬,李学武.天灸对实验性骨质疏松的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1,7(4):297-399.

[23]李 晶,王 艳 ,李 平.针灸对去势大鼠骨代谢影响的生化研究 [J].天津中医药,2008,25(1):26-27.

[24]薄智云.腹针疗法 [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1-83,93-95,79-88.

[25]溥智云.谈谈腹针疗法 [J].中国针灸,2001,21(8):474.

猜你喜欢
腹针骨质疏松症骨密度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水针结合腹针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验案
腹针结合浮针治疗颈源性耳鸣病案1则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天天喝牛奶,为什么骨密度还偏低
腹针配合神阙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验案1则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不要轻易给儿童做骨密度检查
OSTEOSPACE型超声骨密度仪故障案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