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心理分析和护理对策

2010-04-13 05:52樊继凤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年4期
关键词:抽动症患儿儿童

樊继凤

(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门诊,江苏连云港,222002)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简称抽动症,是以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常发音或猥秽语言为特征的综合征候群。抽动症作为一种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性疾病在国外研究已有100年的历史,而我国起步较晚[1]。随着报道的不断增多,逐渐引起了家长们的重视,就诊的患儿也逐渐增多。本院儿科门诊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共接诊患儿42例,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男36例,女 6例,男女之比为6:1;年龄4~14岁,平均7.8岁,其中学龄前儿童4例,学龄儿童38例,以 8~9岁为最多,共19例,占学龄儿童的50%;病程短于半年20例,半年~1年12例,1年以上10例,最长3年。临床表现:头颈部肌肉抽动34例(表现为挤眼、皱眉、吸鼻、扭颈、点头);四肢、躯干部肌肉抽动8例(表现为耸肩、挺胸、扭腰、踢腿);伴有喉部异常发音7例(表现为咳嗽声、打嗝声、犬吠声);秽语2例;儿童多动症8例。影响抽动症的生活环境因素有:亲人去世 1例,父母离异 2例,老师、家长训斥打骂4例,发热感冒后7例,不良饮食习惯如喜吃加工食品、爱喝饮料28例。

1.2 心理问题分类

紧张、害怕心理24例,孤独、自卑心理12例,急躁、易怒心理10例,焦虑、抑郁心理6例,逆反、仇恨心理2例。

1.3 结果

对病程较短、症状较轻的抽动症患儿一般暂不用药物治疗,通过下述护理对策观察半年后,有7例患儿痊愈,服用药物治疗的患儿现痊愈13例,好转16例,反复6例。

2 心理问题分析

2.1 紧张、害怕心理

由于患儿交替出现挤眼、抽鼻、吸气、扭颈、耸肩等难以自制的肌肉收缩,有的还伴有咳嗽声、打嗝声、犬吠声,甚至出现刻板式骂人话,加之部分老师、家长对本病认识不够,常认为是品德问题、坏毛病,或常被误当作结膜炎、鼻炎、咽炎而反复就诊,以致延误诊断,长期容易造成患儿精神紧张、心烦意乱,一方面害怕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责骂,另一方面较大患儿又担心害怕自己是否患了难以医治的疾病。

2.2 孤独、自卑心理

由于儿童抽动症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加之伴有多动症的患儿因自控能力差,课堂上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困难,容易让人们误解为“愚笨”或“低能”,又常常受到同学的讥讽、嘲笑和疏远,久而久之,使患儿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不愿与人交流,逐渐变得孤独、怪僻。

2.3 急躁、易怒心理

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病程长,病情反复,当受到意外刺激时患儿常常情绪不稳定,易激动、冲动,性格多任性、倔犟、固执,常为一点小事引起强烈反应,大吵大闹,甚至破坏东西,打架伤人。

2.4 焦虑、抑郁心理

多见于病程长的、性格内向、胆小、年龄较大的慢性抽动症患儿,尤其是需要长期服药且症状无明显好转者。

2.5 逆反、仇恨心理

少数家长文化水平低,教育方法粗暴,认为孩子给自己丢脸,轻则骂,重则打;个别老师因孩子学习成绩差影响班级平均分常常训斥孩子,使患儿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

3 护理对策

3.1 心理护理

应主动热情地与患儿接触、交谈,态度和蔼,耐心了解每个患儿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及心理活动。对患儿多采用表扬和鼓励、具有启发性的语言。每次复诊都让患儿汇报自己近期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对患儿的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当进步不大时,要帮助其分析原因,克服急躁情绪。医务人员与患儿之间只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使患儿相信和配合治疗[2]。①根据患儿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恰当地告之病情,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儿认识到,只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的治疗,相信自己的病是可以治好的;②让患儿了解自己的不可控制症状是疾病所致,并非品德问题,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主动和老师、同学们进行沟通、交往,多与同伴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从中学会合作、谦让、讲礼貌,逐渐获得同伴的接纳,在集体活动中勇于尝试新事物,失败了不要气馁,成功了更增添信心;③告知患儿疾病影响学习成绩下降,只是暂时的,通过治疗、加倍努力后会追上或超过别人的,能够和其他同学一起学习;④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友好相处,认识玩游戏机的危害,平时少看电视,不看恐怖影视剧。

3.2 一般护理

患儿的居住环境除一般的注意开窗通风,温度、湿度以外,最要强调的是环境安静,减少噪音。养成早睡早起,睡前不吃、不喝容易使大脑兴奋的东西如巧克力、茶、咖啡等,用热水洗脚、不要蒙头睡、不要趴着睡的良好睡眠习惯。避免感冒和劳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适当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增强身体抵抗力。

3.3 饮食护理

临床观察许多家长总让孩子多吃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及一些补品、强化食品,用饮料代替白开水,而其中的防腐剂、添加剂、调味剂容易使孩子兴奋并导致孩子烦躁不安,因此,饮食护理十分重要。①适宜多吃的食物: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动物脑子及骨髓、鱼、牛奶、粗粮、核桃、莲子、百合、新鲜水果等;②不宜多吃的食物:煎炸、烧烤、油腻、加工类食品及滋补品、饮料等;③多饮白开水,一般饮水量为2 000~3 000 mL/d。

3.4 家长指导

近年来许多儿童心理学者提出要对患儿父母进行训练,让父母充当孩子的治疗者,使父母从治疗的角度对患儿施加影响,其治疗效果能更加巩固,患儿行为改变定能更加持久[3]。

①发现孩子发病后切莫责怪、打骂孩子,因为越责怪越强制他就越感到紧张,不自主动作也就越频繁,孩子会逐渐变得胆小、自卑。帮助孩子排除紧张感和恐惧感,无论他的动作如何使人生气,既不要注意他的样子,也不要模仿他、取笑他。让孩子生活在平静和自信的气氛中,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的治疗环境;②鼓励和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兴趣的游戏和活动,转移其注意力。对极少数顽固抽动症的患儿,家长要帮助他们用意念去克制自己的抽动行为,可以采用正强化法,只要孩子的抽动行为有一点减轻,就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以强化孩子逐渐消除抽动行为。对于发展同伴关系有困难的患儿,有必要进行社交技能训练[4];③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如果管教孩子的方式简单生硬,孩子就会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整天提心吊胆,不利于疾病的恢复;④严格按医嘱服药,决不能治治停停,病情反复拖延再治疗比初治疗要难得多。服药过程中随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本科一般采用氟哌叮醇和泰必利治疗。常见的副作用有胃肠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晕、倦怠、思睡,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等,有部分患儿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或帕金森氏样症状,如震颤、流涎、角弓反张、咀嚼困难等。本组有1例因家长文盲给患儿错服了治疗剂量的2倍氟哌叮醇而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经积极治疗反应消失。因此,对文化程度低的家长更要仔细交代清楚;⑤多和老师交流孩子在学校的各种情况,让老师提醒同学们不要因患儿的怪异动作而哄笑、讥讽、嘲弄,要主动与患儿接触,帮助其解决由于疾病带来的生活和学习上的不便,当患儿在学习上有所进步时,要及时鼓励;⑥避免退化性培养和过分保护,尤其是对单亲家庭的孩子。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62.

[2]郭惠敏,卓燕芳.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心理分析与心理护理[J].海南医学,2003,14(8):99.

[3]翁晖亮.1 052例儿童心理障碍临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8,13(4):208.

[4]白海兰,张 洁.药物与精神心理结合疗法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J].山西医药杂志,2008,37(8):700.

猜你喜欢
抽动症患儿儿童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马丙祥教授辨证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总结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从痰、风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平肝熄风止动汤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44例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