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安汤治疗糖尿病减少胰岛素用量的临床研究

2010-04-25 09:32,,,*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脉弦瘀斑舌质

,,, *

(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目前糖尿病人群迅速增加,西医仍以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治疗为主,虽然其降糖效果明显,但血糖的降低并不能阻止并发症的发生。导师南征教授认为中药治疗糖尿病,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症状,降血糖,还可进一步减少胰岛素用量,为中医药干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体现中医特色,具有理论和实际价值。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及“治疗消渴病(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方案”[2],消渴病阴虚燥热兼气虚血瘀证的诊断标准即主证:(1)口渴多饮;(2)多食易饥;(3)溲赤便秘;(4)五心烦热;(5)舌红,苔黄或少苔,脉弦数或细数。次证:(1)倦怠乏力;(2)自汗;(3)面色晦暗;(4)胸中闷痛;(5)肢体麻木;(6)舌暗或有瘀斑。凡具备主证3项(1、2中1项;3、4、5中2项),次证2项(1、2中1项;3、4、5、6中1项)即可。西医糖尿病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FPG)≥7.0 mmol/L(126 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 h血糖(2HPG)≥11.1 mmol/L(200 mg/dL);或随机血糖≥11.1 mmol/L(200 mg/dL)。

1.2 纳入病例标准 凡符合西医糖尿病诊断标准和中医症候诊断标准中辨证为阴虚燥热兼气虚血瘀证者;已应用胰岛素,血糖控制尚可但自觉症状改善不理想者;或胰岛素增加剂量血糖控制仍不理想者;或胰岛素剂量在46 iu以上,希望减少胰岛素用量者;受试者年龄范围(18~65岁),签知情同意书,可选作试验病例。

1.3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的消渴病患者,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门诊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法,观察30例。

1.3.1 患者情况 男性17例,女性13例。病程为0.17~20年。均已应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应用时间为0.17~8年;胰岛素用量在46 iu以下者17例,在46 iu以上者13例。

1.3.2 应用胰岛素后血糖控制情况 根据2002年亚洲—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制定的控制目标,本课题初诊30例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为:空腹血糖:控制理想(即4.4~6.1 mmol/L间)共3例,控制尚可(即7.0 mmol/L以下,包括7.0 mmol/L)共4例,控制较差(即大于7.0 mmol/L)共23例;餐后2 h血糖:控制理想(即4.4~8.0 mmol/L间)共3例,控制尚可(即10.0 mmol/L以下,包括10.0 mmol/L)共5例,控制较差(即大于10.0 mmol/L)共22例。

2 治疗方法

2.1 试验设计 采用自身对照法,患者在基础治疗(控制饮食、适当有氧运动、心理调节)和胰岛素治疗(预混胰岛素注射液30 R,早、晚餐前30 min皮注)同时,给予中药消渴安汤治疗。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2.2 试验用药 消渴安汤(生地黄、知母、黄连、地骨皮、玉竹、人参、枸杞子、丹参)。

2.3 观察项目 中医证候:口渴多饮,多食易饥,溲赤便秘,五心烦热,倦怠乏力,舌质暗或瘀斑;相关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胰岛素用量。

2.4 统计方法 运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统计,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

3 治疗结果

3.1 糖代谢情况比较 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均有明显降低,空腹显效为8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76.7%;餐后2 h显效6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80%。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值变化情况,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变化比较 mmol/L

3.2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4 病案举例

刘某,女,56岁,于2009年7月24日初诊。该患3年前自觉口渴多饮,多食易饥,空腹血糖为16.9 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孚来迪等多种降糖药,血糖仍较高。1年前,上述症状加重,并伴乏力,尿糖+++,故改用胰岛素,血糖波动较大。现症:口渴多饮,多食易饥,便干,3日一行,小便短黄,乏力,心烦,眠差,怕热,乏力,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苔黄,脉弦细。尿常规正常。现胰岛素用量:诺和灵30 R,早24 u,晚14 u,餐前30 min皮注。今日空腹血糖24.1 mmol/L,餐后2 h血糖27.6 mmol/L。家族史:弟弟患糖尿病。中医诊断为:消渴(阴虚燥热兼气虚血瘀)。西医诊断为:2型糖尿病。处置:糖尿病饮食、运动疗法。胰岛素原量注射。方药组成:生地黄15 g,玉竹20 g,知母15 g,地骨皮20 g,黄连10 g,人参10 g,黄芪50 g,黄精50 g,枸杞子30 g,丹参10 g,金银花20 g,连翘10 g。7剂水煎服。六味地黄丸8粒,3次/d,口服。

2诊:上述症状明显好转,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缓。空腹血糖13.8 mmol/L,餐后2 h血糖17.0 mmol/L。上方加红花10 g,桃仁10 g,水煎服。减少胰岛素至早22 u,晚12 u。

3诊:无不适,舌质隐青苔薄白,脉弦。空腹血糖7.4 mmol/L,餐后2 h血糖9.9 mmol/L。上方加草果10 g,槟榔10 g,水煎服。减少胰岛素至早18 u,晚8 u。

4诊:状态较佳,但常心烦不解,舌质隐青苔薄白,脉弦细。空腹血糖5.8 mmol/L,餐后2 h血糖8.1 mmol/L。上方加阿胶10 g。减少胰岛素用量为早16 u,晚6 u。

5 小结

导师治疗消渴,首先强调审因论治,治人多于治病;反对滥用胰岛素,主张通过中医中药治疗,使“阴平阳秘”,完全可以减少甚至停用胰岛素。对于消渴病,导师认为[3]五脏虚损为始,在体质和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体内阴阳失衡,日久则阴虚、燥热、气虚、血瘀同时存在,故处方中灵活应用清热生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法,谨守病机,标本兼治。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8.

[2]南征.南征医学文集[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35.

[3]南征,高彦彬,钱海秋,等.糖尿病中西医综合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2.

猜你喜欢
脉弦瘀斑舌质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国医大师熊继柏治胃痛医案两则
清热利湿,凉血护阴法治疗银屑病四则
手脚冰凉,两张古方暖起来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优质护理干预采血者穿刺点按压情况对血肿、瘀斑的预防效果
喜疗妥联合红外线照射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皮下瘀斑的疗效观察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出现瘀斑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100例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舌象参数与中医症候相关性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