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膏工艺制作与研究

2010-04-25 09:32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膏药药膏色泽

(泉州市正骨医院 药剂科,福建 泉州 362000)

吊膏系铅硬膏(即黑膏药)(是泉州市正骨医院传统中药制剂,批准文号为闽药制字Z04506015,药方由72味中药组成),功效活血通络,温经止痛,用于跌打损伤,关节疼痛之寒瘀证。是早期名、老骨伤医生的家传与长期实践相结合之精华,有很高的临床疗伤价值,在闽南金三角以及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但长期以来吊膏工艺制作都是由一些老药工凭多年的制作经验完成的,不能提供制作工艺的科学数据(如制作的时间、温度、丹量等)。为了发扬中医传统剂型,笔者对吊膏制备工艺进行了探索研究。

1 吊膏制备

1.1 处方 当归、淫羊藿、威灵仙、杜仲、牡丹皮、穿山甲等72味中药材及麻油和红丹。

1.2 制法 把含挥发油的药物粉碎成细粉(过120目筛),备用,其余药物碎断后放入麻油中炸至药物外面深褐色、内部焦黄色为度,此时油温达200~220℃,滤过、去渣,药液中火加热至310℃时,离火,筛入红丹细粉(将丹炒干除去水分,过100目筛)。边加边沿同一方向搅拌,以防止丹沉聚锅底,待温度降至60℃以下,再筛入含挥发油的药物细粉,搅拌均匀,缓缓倒入清水中去“火毒”,待膏药冷凝取出反复捏压,除净内部水分,制成团块,以供摊涂。每日换水1次,1周后取膏用文火(70℃以下)溶化,分摊即得。

2 质量控制

2.1 性状 为黑色硬膏,在膏药布中间呈圆形涂布。老嫩适宜,贴于皮肤上要有适宜的粘性及不移动位置,表面有光泽。

2.2 检查 重量差异限度应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IP项下有关规定[1]。

3 工艺研究

3.1 药材的提取 取麻油置锅中,将药材与油用高温加热,目的是使药材有效成分完全提取出来。但部分药材在高温下亦多半被破坏,如树脂、香膏及挥发性成分遇高温容易分解和挥发,因此将这些成分的药材粉碎成细粉,直接筛入逐渐增稠的凝胶膏药中,搅拌均匀[2-3]。

3.2 炼油 炼油是熬炼膏药的关键,提取的药油,继续熬炼,油温可加热至310℃,肉眼观察油烟由青色,逐渐转为黑浓,进而变为白色浓烟。在实践中观察炼油温度过高时下丹会造成死丹,膏药变脆没有粘性,不易粘贴。炼油温度过低时下丹红丹不能完全反应,药膏过软且色泽不够黑亮。

3.3 油与丹的化合 化合后红丹的颜色即消失,生成黑褐色的膏药,检查膏药的老、嫩粘度,可取少量样品滴于水中,数秒钟后取出,如粘手,撕之带丝不易断时表示过嫩,如撕之发脆表示过老。膏不粘手,又稠度适当,即表示油丹结合良好。

4 结果

4.1 实验观察 (1) 当药油加热为280℃时,下丹后油与丹的反应不激烈,烟较少,药膏的色泽成黑褐色,不光亮,随着丹量的增加,药膏由较粘变易脆;(2)当药油加热为290℃时,下丹后油与丹的反应较激烈,烟较大,药膏的色泽成黑色,但光泽度较差,随着丹量的增加,药膏由较粘变较硬;(3)当药油加热为310℃时,下丹后油与丹的反应非常激烈,可见大量刺激性浓烟,药膏的色泽成黑亮,光泽度好,随着丹量的增加,药膏由较粘—适中—较硬。

4.2 结果 见表1。

表1 不同药油加热度对药量质量的影响

5 结论

通过对油量、温度、丹量的变量调节,我们选择在室温20℃,油量为2 500 mL,下丹温度为310℃, 丹量为1 100 g为最佳,制作出的吊膏稠度适当,油丹结合良好,有粘性,且色泽黑亮,光泽度好。但受季节因素的影响,应对温度、丹量的变量进行适当调节[4-6]。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12.

[2]刘明乐,李克荣,陈爱军.黑膏药熬“老”的处理方法[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5,19(4):43.

[3]费炳红.黑药膏熬炼工艺改进[J].中国药业,2006,15(15):61.

[4]刘明乐,李玲,李克荣.黑药膏的传统制备工艺研究[J].药学实践杂志,2004,22(6):335-337.

[5]刘明乐,李克荣,贵襄平.黑膏药中的药料提取与去“火毒”合理工艺浅探[J].中国药业,2004,13(6):50-51.

[6]何海珍.浅谈黑膏药工艺控制及质量标准研究[J].中成药,2005,27(11):6-7.

猜你喜欢
膏药药膏色泽
人生的色泽
西装新色
小膏药,大学问
注意细节用膏药
T-501色泽分析方法的建立
不要动不动往宝宝脸上涂药膏
药膏要按不要涂
药膏要按不要涂
不要动不动往宝宝脸上涂药膏
祖传膏药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