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北京艺术区

2010-05-14 17:16杨时旸
中国新闻周刊 2010年6期
关键词:助手当代艺术艺术家

杨时旸

按照中国现有的土地制度,朝阳区内除798、酒厂艺术区以及一号地艺术区属特批的创意产业用地之外,其他艺术区几乎全部属于“违建”范畴。

刘玮裹着一件鼓鼓囊囊的羽绒服,站在一片废墟中间。他身后是一座尚未拆除的房子,墙壁四周画满了各种抵制拆迁的标语。他抡起一把长柄斧头,忽的一下砍在一块原木劈柴的边缘。“业务不太熟练。”刘玮开玩笑地说道,“这木柴好几百块钱一吨呢。”他身后的房子已经被停水、停电、停暖。他和几个明友不得不在门外空地烧火取暖。

这里是位于北京朝阳区金盏乡的008艺术区,曾建有100多位艺术家的工作室。而现在,因为市政规划和土地储备的需要,位于朝阳区城乡结合部的十几个艺术区将被同时拆除,大批艺术家再一次被迫迁徙。

30年租约2年到期

自从停水停暖以来,刘玮就没再进入过自己的工作室,空闲的时候他就到另一位艺术家刘懿的工作室里坐一坐。“现在我们就轮流值守,如果有什么突发情况,再通知大家。”刘玮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008艺术区被一条小路分为两个区域,刘懿的工作室位于路的左侧。这里原本是一大片挑高超过六米的水泥房子,入口处装有铁栅栏门,房子周围搭建着葡萄架。现在,这一切全部成为废墟瓦砾,刘懿的工作室在废墟中朝不保夕。

下午两点,气温零下3摄氏度。刘懿工作室的桌子E结着冰。四周散乱地放着蜡烛。墙壁上张贴着巨幅海报,上书“解决”二字。这是几天以来艺术家们集体维权的道具。1月12日,由艺术家们集体发起的“暖冬计划”第二站在008艺术区开展。这个被具体命名为“解决”的行为艺术计划由刘玮策划,包括“当代艺术教父”栗宪庭在内的众多艺术家身裹棉被,站在废墟前方组成人墙。栗宪庭在现场说,“现在我们的家园被拆了,我想用这样的行为表达出我们保护家园、保护房屋的意愿。”

“要解决什么?就是解决我们的基本生存权和对我们的补偿。”展览的第二天,刘玮坐在记者面前这样说。

一切起始于两年前。2008年1月,由书法转向当代水墨的艺术家刘懿放弃了昌平的临时工作间,来到金盏乡,成为了008艺术区最早租下工作室的艺术家。“我当时签的是30年的租约,那合同上写的是这块地房东租了50年,已经用了10年。”刘懿说,“我觉得能签30年,感觉特稳定,就把城里的房子卖了。”刘懿将这个350平米的工作室隔为两层,装修一新,甚至还用钢木材料搭建了一座小桥,这里既是他的工作室也被当成了家。修葺费用一共13万元。而他并不知道,这份30年的租约本身无法律效力。008艺术区脚下的土地于1998年被当地村民刘金刚承包,用于发展养殖和农产品等,而私自搭建的工作室并未取得审批手续属违法建筑。

2008年初,正值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火爆的顶峰。在天价拍卖的刺激下,大批艺术相关人士纷纷一头扎进当代艺术圈。城乡结合部的村民瞄准了这个庞大的市场,动用关系租赁土地开建工作室。这些艺术聚集区以798为核心,沿机场辅路向城市外延扩散,黑桥、环铁、正阳、奶东……大批艺术家的进驻让这些不知名的地段声名远播。

就在刘懿入住三个月后,艺术家刘玮放弃了美术考前班教师的工作,落脚008艺术区,和刘懿一样,他以6角/平米/天的价格租下了一个100多平米的工作室。房租年付,租金每五年递增15%。这个“有30年保障”的艺术区在艺术家之间口口相传,最终150名艺术家入住于此。

2009年6月,艺术家们发现当地村民开始加盖房子,同时有传言要拆迁了。直到11月10日,艺术家还在各自工作室门口收到现缴纳采暖费的通知。随之而来的却是停水停暖。一个月后,离008艺术区几百米远的创意正阳艺术区张贴出拆迁公告,艺术家们才发现,此次拆迁将是一次对艺术区的规模性清除。

“灭顶之灾”

艺术家们开始维权。

曾经互不相识的艺术家聚集起来,开会、选代表、定方案。他们在艺术区的墙壁上书写拒绝拆迁的标语、申明自己的权益,以行为艺术表达愤慨。但是面对推土机,行为艺术显得越发怪异和苍白无力。创造力无限的当代艺术家们在拆迁面前所能做的并不比普通钉子户多些什么。“我们现在的要求一个是赔偿我们的装修费用,另一个是给我们延长一些搬迁时间。”刘玮无奈地说。

刘玮和刘懿在工作室门口劈木柴取暖的时候,雕塑家陈文令正在奶东艺术区的工作室里制作泥稿。这个五年前从厦门移居北京的雕塑家在当代艺术圈已是相对成功的。他的工作室有十几名助手,虽然已经停水停电,但助手手中的打磨机仍嗡嗡作响。“我们停电当天就买了一台发电机。”陈文令搓着满手的泥对记者说,“每天电费320块。”

2009年12月7日,还在台北的陈文令接到助手的长途电话,“陈老师,咱们的工作室20天内要拆迁。”陈文令对着电话喊,“不可能,你们先不要慌。”

“我装得挺平静,但是也懵了。”陈文令对记者说。第二天他返回北京,确认20天的期限只是房东所定,第20天的当晚,工作室突然停水停电。“水管突然不出水,就像你血管凝固的感觉一样。”陈文令说。他派人买来发电机,第二天早晨继续开工。却有助手向他提出辞职。三年前他和团队因索家村艺术区拆迁而搬来此地,如今再次遭遇拆迁,助手不想再忍受这份工作的颠沛。

他随后调了一部车专门运送饮用水,又召集来工人,指着院子说,“给我挖一口井。”他想用这样的举动表达一种和现实抗争的态度。工人告诉他,挖井需要15万。陈文令说,“挖!15万我还是有的。”但事后得知,北京有地下水管制的法规,挖井一事只得放下。“你看,我们艺术家多遵守法律。”陈文令说。他在乎的并非是工作室的租金以及装修赔偿,这个2600平米的工作室每年租金20万,“倒是不贵”,他更在乎的是拆迁对新一年工作计划的影响。三年前搬迁时,他正在创作著名的“幸福生活”系列,而这一次搬迁又一次碰上陈文令正创作新作品。2010年上旬,将举行由批评家吕澎策划的大型展览《改造历史》已要求陈文令拿出新作,而2009年11月份,他将在今日美术馆举行个展,还有香港以及国外的一些群展都已谈妥。

“如果作品完不成我会失信太多人。”陈文令说。在他工作室的黑板上仍按部就班地写明一周的工作安排,他已另租下798的一间办公室,让助手可以打理日常行政和外联工作。而工作室仓库中近20年积累的雕塑小稿和模型尚无处安放。

因为陈文令的财力和影响力,房东没有给他太多压力。而对于其他年轻艺术家,一些房主并没有如此客气。陈文令工作室的隔壁,住着一对年轻夫妇,元月一日半夜12点,他们工作室的铁门被撞毁,水电全无。“这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就是灭顶之灾。全部积蓄都砸进工作室,现在全都没了。”陈文令说。警察判定此事属于经济纠纷,不

猜你喜欢
助手当代艺术艺术家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小助手
灵感助手表彰大会(二)
灵感助手表彰大会(一)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
神秘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