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命运

2010-05-14 08:42王俊义
杂文选刊 2010年12期
关键词:悼词圣旨副县长

王俊义

中国人形容某某折腾来折腾去,却总是越折腾距离自己的目标越远,越折腾越是给命运带来不能承受之重时,就给这个人下了个定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仔细一品味,国人的命运往往的确就系在一张纸上,分开来计算,或许比一张纸还薄。

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圣旨也就是一张纸而已,却能决定臣子命运的起起落落、跌跌宕宕:说让你到海南流放,你就要义无反顾地奉旨去海南;说让你去死,你听了圣旨,不但不能愤怒,还要谢主隆恩。有时候皇帝的圣旨把大臣满门抄斩,一下子一个家族全部完蛋,几十人上百人的生命系在一张纸上,谁能说一个人的命运比一张纸厚?

1948年,我们这儿解放,县长是地下党,副县长是解放县城的部队里留下的。填表的时候,县长蒙了,他的表和副县长的表不一样:从部队下来的副县长是铅印的表格,来自地下党的正县长是油印的表格。一张纸不一样,他们的命运也就不一样。很快,县长被调到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个只有几万人口的小县县长,副县长自然就成为新县长。离开的老县长常对自己的朋友说:“别小看一张纸,它标志着身份的不同啊!”

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我们的偏远乡村,也流行通告之类的东西。一张白纸上写满了地富反坏右分子的名字,根据“罪行”的大小,分为一二三等。只要是上了这张白纸的,就是村子里的斗争对象,想什么时候斗争他们,就什么时候斗争他们。一张写满名字的白纸,在那个年代,就是命令,就是政策和法律,就是一部分人的命运。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农村孩子接到一纸大学的通知书,全家人都捧着这张纸高兴得难以形容:“你再也不用穿草鞋了,你再也不用吃红薯面馍了。”有了这张纸,多年后,他们就成为了国家干部。有的职务上升得很高,是他们自己想也没有想到的——有的当了省长,有的比省长职务还要高;当然,也有的后来成了大贪官,接到的是一纸判决书,比如最高法院的黄松有,写交响乐的王益。一张纸让一个人升到命运的巅峰,还是一张纸让一个人跌入人生的底谷。

现在政府部门的人对于象征权力的一张纸期待更大。有的时候,一个地方提拔四五百人,一张纸上密密麻麻都是人名。上了那张纸的,自然是兴高采烈;没有上去的,自然是情绪低落。有的人说:“咱知道自己上不去,咱没有花钱,咱没有送礼,上不去就算了”;也有的人骂:“咱钱也花了,礼也送了,为什么还没有咱的名字?”因此,他就开始用一张纸写告状信,不把收礼的人告下来,就决不罢休。成也一张纸,败也一张纸,让人感到命运的轻狂和无奈。

大学和科研部门的“专家”们,一生都在为一张教授的聘书而奋斗。评审教授和研究员,每一年都有该评上的没有评上,不该评上的评上了的情况。有些很有真才实学的人,到老了还是一个副教授,让他们失去面子和尊严;有的人快退休了,取得了教授职称,拿到了教授的聘书,已经两鬓斑白、发毛衰落,惨不忍睹。一张纸,害人不浅。

一生为一张纸而奋斗,最后又落实到一张纸上。到了一定的年龄,一张纸上写满了“免职”人员的名单。他们面对着一张最后的“红头文件”,感叹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无情,充满了庸常和疲倦。

生命的最后一站,依然是一张纸在为一个人的一生做出充满溢美之词的总结。单位的领导拿着一张悼词,没有表情地念着,似乎送走一个,就解脱一次。有的子女们为最后的一张纸上写些什么而紧张,其实那是一件很没有意思的事情,人已经离去了,管他那张纸上写的是什么呢?其实有的领导,仪式一俟结束,坐上汽车,打开车窗,就把悼词扔出车窗,让这最后一张纸,也像命运一样飘零。

【选自《新浪·博客》】

题图 / 地位不同 / 托德·戴维森

王俊义

中国人形容某某折腾来折腾去,却总是越折腾距离自己的目标越远,越折腾越是给命运带来不能承受之重时,就给这个人下了个定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仔细一品味,国人的命运往往的确就系在一张纸上,分开来计算,或许比一张纸还薄。

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圣旨也就是一张纸而已,却能决定臣子命运的起起落落、跌跌宕宕:说让你到海南流放,你就要义无反顾地奉旨去海南;说让你去死,你听了圣旨,不但不能愤怒,还要谢主隆恩。有时候皇帝的圣旨把大臣满门抄斩,一下子一个家族全部完蛋,几十人上百人的生命系在一张纸上,谁能说一个人的命运比一张纸厚?

1948年,我们这儿解放,县长是地下党,副县长是解放县城的部队里留下的。填表的时候,县长蒙了,他的表和副县长的表不一样:从部队下来的副县长是铅印的表格,来自地下党的正县长是油印的表格。一张纸不一样,他们的命运也就不一样。很快,县长被调到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个只有几万人口的小县县长,副县长自然就成为新县长。离开的老县长常对自己的朋友说:“别小看一张纸,它标志着身份的不同啊!”

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我们的偏远乡村,也流行通告之类的东西。一张白纸上写满了地富反坏右分子的名字,根据“罪行”的大小,分为一二三等。只要是上了这张白纸的,就是村子里的斗争对象,想什么时候斗争他们,就什么时候斗争他们。一张写满名字的白纸,在那个年代,就是命令,就是政策和法律,就是一部分人的命运。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农村孩子接到一纸大学的通知书,全家人都捧着这张纸高兴得难以形容:“你再也不用穿草鞋了,你再也不用吃红薯面馍了。”有了这张纸,多年后,他们就成为了国家干部。有的职务上升得很高,是他们自己想也没有想到的——有的当了省长,有的比省长职务还要高;当然,也有的后来成了大贪官,接到的是一纸判决书,比如最高法院的黃松有,写交响乐的王益。一张纸让一个人升到命运的巅峰,还是一张纸让一个人跌入人生的底谷。

现在政府部门的人对于象征权力的一张纸期待更大。有的时候,一个地方提拔四五百人,一张纸上密密麻麻都是人名。上了那张纸的,自然是兴高采烈;没有上去的,自然是情绪低落。有的人说:“咱知道自己上不去,咱没有花钱,咱没有送礼,上不去就算了”;也有的人骂:“咱钱也花了,礼也送了,为什么还没有咱的名字?”因此,他就开始用一张纸写告状信,不把收礼的人告下来,就决不罢休。成也一张纸,败也一张纸,让人感到命运的轻狂和无奈。

大学和科研部门的“专家”们,一生都在为一张教授的聘书而奋斗。评审教授和研究员,每一年都有该评上的没有评上,不该评上的评上了的情况。有些很有真才实学的人,到老了还是一个副教授,让他们失去面子和尊严;有的人快退休了,取得了教授职称,拿到了教授的聘书,已经两鬓斑白、发毛衰落,惨不忍睹。一张纸,害人不浅。

一生为一张纸而奋斗,最后又落实到一张纸上。到了一定的年龄,一张纸上写满了“免职”人员的名单。他们面对着一张最后的“红头文件”,感叹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无情,充满了庸常和疲倦。

生命的最后一站,依然是一张纸在为一个人的一生做出充满溢美之词的总结。单位的领导拿着一张悼词,没有表情地念着,似乎送走一个,就解脱一次。有的子女们为最后的一张纸上写些什么而紧张,其实那是一件很没有意思的事情,人已经离去了,管他那张纸上写的是什么呢?其实有的领导,仪式一俟结束,坐上汽车,打开车窗,就把悼词扔出车窗,让这最后一张纸,也像命运一样飘零。

【选自《新浪·博客》】

题图 / 地位不同 / 托德·戴维森

猜你喜欢
悼词圣旨副县长
古代为什么不假造圣旨?
古人为什么不造假圣旨
古人为什么不造假圣旨
害人的玉虎
皇帝的圣旨
你想写一写自己的悼词
咋这样火爆
人生一辈子
儿子的悼词等2则
代写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