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骆驼:荒漠里的“苦行僧”

2010-05-24 05:48袁国映
新疆人文地理 2010年3期
关键词:苦行僧罗布泊骆驼

袁 磊 袁国映

一说到丝绸之路,就会令人联想到戈壁沙漠上连绵不断的骆驼队,还仿佛听到了尾驼脖颈下叮咚作响的驼铃声。

1927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新疆考察时,曾遇到过1200峰和800峰的两个庞大的骆驼商队,而他自己的科学考察队也有230峰骆驼。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家骆驼一直是主要的运输工具,直到今天,它仍在为人类提供毛、皮、肉、奶等。但是,它的祖先野骆驼如今的处境又如何呢?

新疆是野骆驼的家乡

在新疆,家骆驼还有数十万头。但是,它的祖先——同族兄弟野双峰驼,因自古以来被人们作为狩猎对象,数量一直在下降。两百年前,野双峰驼还广泛分布于中亚地区,西至里海,东至黄河大湾处,北到贝加尔湖,南到青藏高原,甚至连哈萨克斯坦也有广泛的分布,总量在一万头以上。

1980—1985年,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专家谷景和、高兴宜等考察后估算,野双峰驼还有2500—3000头。但时至今日,野双峰驼只残存800头左右,分布区缩小到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罗布泊北部、阿尔金山北麓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南部与中国新疆、甘肃、内蒙古交界的边境地区,这也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野生双峰驼的四个分布区。在塔里木盆地的野骆驼,东起玉门关,西至和田河,北起鄯善库木塔格,南至阿尔金山北麓,以罗布泊为中心,在广大的无人区且自然环境条件极为恶劣的戈壁、盐漠和沙漠地带生活。

荒漠里的“苦行僧”

野骆驼是中亚干旱地区体型最大的野生动物,成年野公驼肩高近两米,体长3~4米,重达1.5吨,雌驼稍小,也在1吨以上。

野骆驼是典型的适于沙漠生存的动物,放又有沙漠“苦行僧”之称。

野骆驼的蹄子很大,在沙地上行走不易下陷;它的腹部和腿上有7个胼胝体,适于在地上长期歇卧。它的血液有抗脱水的特殊功能,即使20多天不喝水也能照常活动。由于背上长有能储存脂肪的双峰,它只要吃点地上的盐土,一个多月不吃草也可照旧奔走。野骆驼嗅觉极灵敏,可嗅出1500米远的水源,能喝很浓的苦咸水,但更爱喝淡水。野骆驼爱吃的植物为胡杨、红柳、芦苇、白刺、泡泡刺、沙拐枣、骆驼刺等。

由于野骆驼老是抬着高贵的头,在受惊奔跑中若遇下坡,常常摔跟头。因此,它多在平坦的戈壁沙漠和山区宽阔的谷地生活,绝不爬陡峻的高山,也不常在高大的沙丘上活动。

在罗布泊北部的戛顺戈壁、东部的阿奇克谷地及南部阿尔金山北麓荒漠中,野骆驼群常有较固定的休息地、采食地和饮水源,并在其间来回奔走,便在盐碱地或沙地上形成宽30多厘米、深10多厘米的“驼道”。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的野骆驼,10月前后由南部迁徙至尉犁一带塔里木河南岸的古河道胡杨林带活动,第二年3月份返回克里亚河下游,每年有周期性迁徙的习性。

野骆驼在荒漠中活动,不同的季节活动群体大小差异很大。在非繁殖季节,成群活动的多为雌驼、仔驼和未成年幼驼,而单个活动的多为成年公驼。成年公驼的习性较为特殊,在非发情季节,它们多独来独往,拼命地吃喝,长得高大魁伟,驼峰高竖。一到发情期,公驼到处找寻雌驼,裹胁在自己身旁,有时一头强壮的发情雄驼能“抢”到30多个“妻妾”,弱者则一个配偶也可能找不到。在这时期,雄驼变得特别凶狠,发现怀有其它雄驼后代的雌驼,便将其逐出群,以保证这一群怀的都是它的后代。

在发情期,雄驼间争雌斗争十分激烈,有的雄驼为此被咬掉耳、鼻,甚至被打斗致死。为了防止自己的“妻妾”逃跑,有的雄驼把雌驼赶到一个山谷中,自己守在谷口,可怜的雌驼们只能依靠沟谷中仅存的干草充饥。而雄驼则可在长达两个月的交配期内不吃不喝,好像其天赋的任务就是保护“妻子”和传种接代,直到完成任务后,才丢掉“妻妾”扬长而去,生儿育女的事便留给了雌驼。

但是不同的分布区和不同的种群,野骆驼的发情交配期差异很大,1999年5月在阿尔金山北麓考察中,我们在大青沟观察到一群野骆驼由1头雄驼、19头母驼和17头小驼及幼驼组成。1995年5月初,在阿尔金山拉配泉北部,我们观察到一个9头的驼群,为1雄4雌和4头小驼。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曾记载到48头的大驼群。大多数野骆驼群体均较小,平均为6头。雌驼怀孕期为12个月又13天左右,多为一仔,寿命为20~25年。一头雌驼一生只能生育7~8头仔驼。

野骆驼是最怕人的动物,一旦见到人,在数公里之外就会飞奔而去。但是母骆驼护幼心则远远大于对人的恐惧,为保护幼仔它们甚至不怕死亡的威胁。

1995年5月12日,野骆驼国际考察队的人员乘吉普车离开拉配泉山前的营地,向北部的库木塔格沙漠开去,沿途在半荒漠草原见到两头野骆驼和几只鹅喉羚、藏野驴。他们越向北走,植被越加稀疏,行驶30多公里后,逐渐接近了沙漠边缘,这时已见不到任何大型动物。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官员、国际野骆驼保护基金会的简·海尔博士建议我们步行考察。我们在松软的沙地上走了约两公里,突然发现在远处干梭梭林后出现了一个黑点,越来越大,像站着一个人。大约又走了一公里,看清了那是头野骆驼!但这头野骆驼为什么只站在原地对着我们瞪眼,没有任何逃跑的姿势?通常,野骆驼只要看到人就会逃跑。我们又慢慢地向前靠近,野骆驼仍然一动不动盯着我们。400米、300米、200米……突然,在野骆驼的脚下一个黑点动了一下,那是一头刚生下不久的仔驼!原来这是一只刚生产不久的野母驼。我们继续靠近,母骆驼一直警惕地望着我们,不时低下头吻吻仔驼。虽然未能观察到前面的生产过程,但从仔驼体毛尚有些湿润来判断,为刚出生不久。此时仔驼完全侧卧,头也不抬,约5分钟后,仔驼抬起头,把身体调整成俯卧姿势,并试图站立起来,但没有成功,只好又完全侧卧下来。过后不久,仔驼又再次慢慢地后腿呈八字形站立起来,之后又卧下。再次站起来时,先是一晃一晃地无规则移动,尔后缓慢地跟随母骆驼移动,但时不时地需停下休息片刻。最后腿可以成直立状,步伐也越来越快,越来越稳,跟随母骆驼慢慢离去。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野骆驼为新物种

自古以来人类就把野骆驼作为狩猎对象,因此野骆驼的警惕性很高,看到人或是在下风处嗅到人的气味,远在一两公里外就会飞奔而去。因为它长得高,看得远,习惯注意远处的物体,但对数十米内潜伏的危险则不常注意,常常被偷猎者射杀。野骆驼受惊后可连续飞奔数小时不停,每小时可奔跑70公里左右,没有哪匹骏马可与之匹敌。在它经常活动的地方,当发现有人后,当年再不返回。

野骆驼并不是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发现的,但是博物馆里最早陈列的野骆驼标本却是他提供的。与捕获活的野马相比,在中国的荒原上活捉野骆驼几乎没有可能。于是他悬赏100卢布,征集到一公一母两只野骆驼皮。因母

骆驼当时怀着孕,如果不是被打死,将在几天后分娩,这样他得到了第三只野骆驼标本,那是1877年3月的事。获得标本后,1878年他把标本带回欧洲,经动物学家鉴定,才肯定了野骆驼的存在。而除了普尔热瓦尔斯基,其他的著名探险家如斯文·赫定、亨廷顿等,都认为野骆驼实际上就是逃到野外的家骆驼。

事实上,与家骆驼相比,野骆驼体型瘦而高,四肢较长;毛短,且为单一的淡棕色;驼峰圆锥形,小而尖,坚实硬挺,远没有家驼那样高大,特别是牙齿因粗食而长得粗壮不齐,形态上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2000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在中国罗布泊地区发现的野双峰驼为新物种,野骆驼从此成为中国的一级保护动物。

狼、豺、雪豹是野骆驼的主要天敌,在戛顺戈壁和阿奇克谷地基本没有狼活动,更无豺和雪豹分布。但在蒙古国和阿尔金山,这三种食肉类动物均有分布,在历次考察中,科考人员多次看到被狼群捕杀的野骆驼尸体,尤以阿尔金山东部最为严重。2005年,科考人员曾在红沟沟内,发现7头幼驼被狼杀死。

今天,盗猎捕杀活动依然存在。过去缺水无草的无人区因人难以到达,捕猎者仅为野骆驼分布区周边的一些居民。近几年还发现有不法偷猎者开着越野车,端着自动、半自动步枪明目张胆地偷猎,导致残存野骆驼数量减少。2007年4月,在阿尔金山东部邻近甘肃地区,有人为了取乐,竟然一次射杀3头野生幼驼。

为了调查和保护野骆驼,1995年,新疆有关部门和国际野骆驼保护基金会的简·海尔博士合作,组成野骆驼国际考察队,曾六次进入罗布泊等四个分布区进行考察,对野骆驼数量进行了估算,当时总数仅有730—880头,它们已成为比大熊猫还少的珍稀动物。

野骆驼已被定为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州兽。由于发现它为新物种,2000年联合国全球基金会资助了75万美元,在新疆建立了7.8万平方公里的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了底坎儿等六个检察站,每年至少进行两次保护区巡察。罗布泊保护区保护了世界上残存野骆驼总数的五分之三,约500头。目前,保护区内野骆驼的数量稳中有升。至2008年4月,保护区考察队在巡视考察中,在沿途线路上共看到了140头野骆驼,其中有一群多达30余头,更可喜的是在这个驼群中有10多头幼驼,说明这个种群“后继有驼”。

(袁磊、袁国映: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

猜你喜欢
苦行僧罗布泊骆驼
大骆驼
摄影师眼中的尼泊尔苦行僧
骆驼
罗布泊之咒
巴漠:官场上的“苦行僧”
为什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
彭加木 拓荒罗布泊
尼泊尔苦行僧挑战生理极限
骆驼
我们需要老战式的“苦行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