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桐橙斑白条天牛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2010-05-29 13:00魏高军杨旭辉
河南林业科技 2010年1期
关键词:油桐涂药交尾

魏高军,杨旭辉



油桐橙斑白条天牛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魏高军,杨旭辉

(汝阳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河南 471200)

橙斑白条天牛是油桐树上的1种重要害虫。该虫在河南汝阳3 a发生1代,以幼虫或成虫在树干内越冬。成虫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产卵盛期。一般1头雌虫1代产卵3~7次,每次产卵2~5粒。9月上旬停食死亡。其寿命为300 d左右。幼虫卵经5~8 d孵化为幼虫,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孵化盛期。该天牛成虫、幼虫同时危害油桐,以幼虫蛀干危害最严重。成虫啃食1~3 a生枝条的皮,甚至咬断枝条。用40 %氧化乐果乳油1︰1倍液涂干防治效果最为理想,对1~2龄幼虫和成虫杀伤力达100 %,对3龄以上幼虫杀伤力达96 %左右。

油桐;橙斑白条天牛;生物学特性;防治

油桐橙斑白条天牛(Batocera davidis Deyrolle)属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是油桐(Vernicia fordii Hemsl)主要害虫之一。2004~2008年在油桐林中采用定点调查的方法,对该虫的危害情况,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对其防治方法开展了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生物学特性观察

试验地设在河南省汝阳县靳村乡小白村北坡集中成片的180 h m2的油桐林中。在试验地中随机设置10 m×10 m标准地10个,每个标准地选受害油桐5株,作好标记编号,用尼龙纱套袋,做为室外固定观察点。同时采用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相结合的办法,逐日观察记载其形态变化、个体生长发育情况及各虫态生活史及生活习性,摸清其生物学特性。观察油桐的被害状,掌握油桐橙斑白条天牛在林间发生规律和危害特性。

1.2 化学防治试验

2007年8月15日在靳村乡小白村、付店镇拔菜村、十八盘乡十八盘村用40 %氧化乐果乳油涂干进行防治试验,把事先捕捉的成虫放进套尼龙纱袋的试验树上。用40 %氧化乐果乳油(山东大成农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原液、1﹕1、1﹕2,并设对照,在3个小区内对油桐被害株进行涂干防治重复试验,涂药后5~10 d调查防治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虫体长42~68 mm,棕褐色,头部长圆形黑褐色,有两条纵纹,触角1对,长40~60 mm,由10节组成,第1节光滑,第2、3节有锯齿状细刺,复眼1对,颈两侧各有粗状突刺1个,尖端略向后弯,背颈有黄红色斑点1对,相互对称,胸部有灰褐色绒毛,足3对光滑无刺,雌虫足比雄虫足细小,腹部有5节,每节都有灰褐色绒毛,雌虫腹部略长于鞘翅。翅短于生殖器管,腹大,生殖器无羽毛。体两侧从复眼后方到腹部末端各有1条白色粉末状宽带,形成白色带状。鞘翅上有10个近似椭圆形的橙红色和黄色斑点,呈两纵行排列,翅上部有刺状花点,翅肩两侧各有1个刺角,尖端前直[1]。

雄虫 灰褐色或棕褐色。触角从第1节起有锯齿状细刺,第8节间各有1个较发达的突刺,一般雄虫触角比躯体长1.5倍,腹部稍短于鞘翅。翅长于生殖器,腹小,生殖器有阴毛细绒密生,前足粗壮发达并有锯齿状小齿排列,均匀稀生,后足2对光滑无刺,足黑褐色。

卵 长椭圆形,长6~7 mm,宽2~2.5 mm,初为乳白色,孵化时呈淡黄色。

幼虫 体肥肉软,扁圆筒形,老熟幼虫黄白色,头部黑褐色,体长75~86 mm,分9节,每节两侧各有1棕色斑点。

蛹 长43~65 mm,宽15~20 mm,初羽时为黄白色,后为黑褐色。胸前背板两侧各有1个刺状突起,腹面可见8节,触角弯曲于胸部,腹面稍下方成“6”字形状。

2.2 生物学特性

2.2.1生活史 该虫在河南汝阳3a发生1代,以幼虫或成虫在树干内越冬。成虫5月中旬咬1个圆形羽化孔爬出,5月成虫大量出现[2],成虫出孔后至死亡前都能进行交尾。1周左右开始交尾,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产卵盛期。一般1头雌虫1代产卵3~7次,每次产卵2~5粒,9月上旬停食死亡。其寿命为300 d左右(包括越冬休眠期)。幼虫卵经5~8d孵化为幼虫,7月下旬到8月中旬为孵化盛期。8月中旬,老熟幼虫停食并作蛹室化蛹。蛹期60 d左右,10月中旬开始羽化,羽化成虫即在蛹室内越冬。

2.2.2生活习性 成虫5月下旬咬洞钻出树干,爬上树枝啃食先年生枝皮,作补充营养。10~15 d左右开始交尾,交尾时间多在下午2:00~4:00时,上午或夜晚也有交尾现象,每次交尾5~10 min。并在树干基部约60 cm处咬1个“舟”字形小槽,再将生殖器对准槽中央进行排卵,通常每刻槽内产卵1粒,每次4~5 min,零星分布。排好后再用生殖器尾部将咬过的树皮渣末堵塞排卵小孔,直到与树皮平为止。9月上旬停食死亡。初孵化幼虫主要蛀食韧皮部,使受害处变黑,树皮胀裂,流出树液,排出木屑、虫粪。2龄以后在韧皮部和边材部分环状串食,20~30 d后幼虫逐渐蛀入木质部,并不断向上食害。11月上旬进入孔道越冬。翌年5月上旬钻出虫孔继续为害。

根据野外的观察结果,该天牛的成虫、幼虫同时危害油桐,以幼虫蛀干危害最严重。其中,成虫啃食1~3 a生枝条的皮,甚至咬断枝条,严重时可将皮啃光。造成枝梢枯死,球果干缩。幼虫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上下渐次蛀食,最后仅剩表皮,树干基部常堆满大量碎屑,树势因而衰弱,叶小而黄,枝条纤细,严重时整树死亡。

3 防治方法

3.1 人工防治

在成虫出洞期,发动群众进行人工捕捉;在产卵盛期,用锤击打刻槽产卵处,以杀死虫卵或初孵幼虫;对进入虫孔的幼虫可用铁丝钩击,加以捕杀。

3.2 40%氧化乐果乳油涂干防治

3.2.1防治时间 搞好预测预报,掌握发生规律。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成虫出洞盛期进行涂药。防治幼虫危害宜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幼虫孵化盛期涂药防治效果最佳。

3.2.2施药方法涂药前先在树干基部以上60 cm左右处环刮老皮1圈,深度以微见青黄色韧皮部为宜,宽度为18~25 cm,然后用毛笔或毛刷沾药涂于环处。涂药要均匀适度,每株涂药量10~15 ml左右。

3.2.3涂药浓度 在3个小区内进行重复试验,施药浓度分别为原液、1﹕1和1﹕2,并设对照株。

3.2.4效果调查 成虫防治试验为事先捕捉放进套尼龙纱袋的试验树上,涂药后5~10 d进行调查,其防治效果见表1。

表1 40%氧化乐果乳油涂干防治油桐橙斑白条天牛调查

4 讨论

经重复试验表明,以用40 %氧化乐果乳油1︰1倍液涂干效果最为理想,对1~2龄幼虫和成虫杀伤力达100 %,对3龄以上幼虫杀伤力达96 %左右。涂药时间以6月中旬防治成虫,8月中旬防治幼虫最为适宜。试验证明:利用40 %氧化乐果乳油涂干防治油桐橙斑白条天牛具有防治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省工省药,成本低廉,效果显著,便于推广等优点。

[1]《油桐栽培》编写组. 油桐栽培[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2]黄大庄,李会平. 林木病虫害防治百问百答[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S763.38

B

1003-2630(2010)01-0027-02

2010-02-21

魏高军(1956-),男,河南汝阳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病虫害防治研究。

(责任编辑:王团荣)

猜你喜欢
油桐涂药交尾
又见油桐林
谈交尾群的组织和管理
樱花谷
笼养黑鹳繁殖期的交尾行为
扶他林软膏并非想用就用
浅谈藏医《四部医典》外涂药的开发价值
斑蝥酊治疗神经性皮炎
交尾团观察
湘西州森林生态研究实验站国家油桐种质收集保存库
提高中蜂处女王交尾成功率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