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墙不只是“墙”

2010-05-30 10:48黄祺
新民周刊 2010年27期
关键词:黄浦江外滩威尼斯

黄祺

防汛墙除了是一堵墙,还能是什么?约会的“老地方”?咖啡馆云集的小资场所?夏日音乐会舞台?

从滩到墙

这是一个盛行怀旧的年代,不论是影视剧还是图书里,老上海的身影总是不时出现,其中一个最为经典的镜头,是黑白色的外滩码头。60多年前的外滩,万国建筑群和马路上熙攘的人群,与今日的外滩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两者最大的不同是黄浦江边,彼时密密匝匝泊了形态各异的船只,人们穿梭在船和岸之间。而如今,沿江筑起了高高的平台,人与江的距离远了很多。

那时的外滩还没有筑墙的必要,解放以前,上海市区地面高程在4.0-4.5米左右,大多处于高潮位以上,遇到江水高潮,偶尔有潮水上岸,但威胁不大。上海是因江而生的城市,没有码头和往来商船,就没有上海的繁华与兴盛。所以,直到1950年代,外滩依旧是滩,与上下货方便的要求相比,偶尔来袭的潮水并不是最要紧的。

当时的上海几乎不设防,只有在黄浦江下游右岸的浦东东沟巷以下,修筑了土堤,用芦竹、草衣等等植物护坡,固土防冲。这些堤防,与下游长江江堤、海塘一起起到挡潮的作用。

上海市大规模修筑围墙,是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由于城市发展,市区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沉降,上海市区发生了几次潮水入侵和市区积水的事故,上海城区不得不开始设防,以应对每年汛期的高潮和台风的袭击。

1956年,上海市城建部门开始在苏州河沿岸的宜昌路、昌化路、莫干山路、浙江路、河南路一带的护岸上修筑砖石结构的直立式防汛墙。从此以后,市政每年对防汛墙进行修筑,1959年,外滩也筑起1500米的砖砌防汛墙。

上海告别不设防的时代,但却并非告别台风带来的内涝。1962年的灾害,被记录在了上海灾害史上。那个夏天的强台风,导致市区46处江河堤防被冲开,未建防汛墙的地段江水漫溢,大半市区被淹,南京路上积水最深的地方,有1米多。由于这一次水灾,第二年,上海市区第一次全面修建防汛墙,虽然当时防汛墙各段用材不同,有的地方甚至将就着房屋的砖墙加固而成,不过,到1974年,市区防汛墙全面封闭,上海第一次拥有了完整的防汛工程。

从此以后的20多年里,灰色斑驳的水泥防汛墙,成为上海人的集体记忆,特别是外滩防汛墙,一度被称作“情人墙”。在住房紧张、娱乐贫乏的时代,“情人墙”是上海的年轻人们最为浪漫的休闲场所,以防汛为目的冰冷的水泥墙,因此竟增加了脉脉的温情。

上海世博会开幕之前两天,最新一轮外滩改造正式结束,外滩以全新的景观呈现在黄浦江边。在这一次改造中,情人墙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通透的栏杆,江水与人的距离又稍稍近了一步。

防汛墙不再是墙,变成了四面透风的栏杆,它还能起到防汛的作用吗?

这样的担心有一点多余。事实上,防汛墙早已走过“墙”的时代,如今的防汛工程,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成为世界各地滨水城市最重要的景观。新外滩也是如此,游客拾级而上,登上高高的观光平台,脚下的平台其实就是防汛工程,只不过,绝大多数人只会把它当做供游人赏景的广场,忘记了它在防汛时扮演的重要角色。

香港著名的星光大道,其实也是防汛工程。游客到香港,总要到维多利亚湾的星光大道一睹海湾美景,同时也要去看看香港明星留在星光大道上的印记。在北欧国家,对阳光如饥似渴的欧洲人,最喜欢把防汛工程建造成公园,公园里是野味十足的丛林、草地,这样,到了夏季,他们就可以躺在海湾边尽情享受日光浴了。

防汛进入“魔幻”时代

不过,与正在建设中的威尼斯防汛工程相比,这些已有的防汛设施都还是显得太老土了。威尼斯被叫做“水城”,但威尼斯同样怕水,防汛工程对于威尼斯不仅仅意味着抵挡偶尔来袭的海潮,而是主宰这这座城的生存还是毁灭。通过与18世纪的绘画比较,威尼斯城的水位在200多年的时间里上升了80厘米,100年以前,圣马可广场每年遭水浸大约9次,而最近几年每年要被浸上百次。随着世界海平面的逐渐升高,如果没有有效的防汛工程,水城威尼斯终有一天会葬身大海。

没有人愿意看到威尼斯的沉没,所以,在海湾修建水闸以阻挡海潮的计划,被提上日程。问题是,观光业是威尼斯最重要的产业,水闸的修建难免影响景观。现在,正在施工中的“摩西”工程,正在试图解决这样的两难。

根据工程师的设计,如果“摩西”工程完工,水闸平时是隐藏在海面之下的,一旦水位超过正常水位1米,闸门就会自动升起,把洪水阻挡在海湾之外。在动画模拟中,“摩西”水闸的运转显得十分“魔幻”,巨大的闸门从海中翻起竖立在海湾中,容易让人联想到“变形金刚”。这样的景象如果实现,恐怕要成为威尼斯新的景点。当然,如此庞大的工程耗资不菲,预计要耗费30亿欧元,在2011年左右完工。

不过,这种“变形金刚”式的水闸,其实早就在苏州河口得到实现。2005年,苏州河河口水闸投入运行,这座水闸平时隐藏在黄浦公园和俄罗斯领馆之间的苏州河水下,需要时,横躺在水中的液压卧倒式翻板闸门翻转起来,形成水闸。苏州河口水闸运行后,不但可以将苏州河的防洪标准抬高到新的千年一遇标准(可抗6.26米潮位,原吴淞路闸桥可抗5.86米),而且还兼具调水、调节水位等功能。

防汛工程未来还能出现怎样神奇的景观?一种地翻式的防汛设施,最近正在研讨中,这种新型的防汛墙,有一天可能会出现在上海黄浦江、苏州河畔。与威尼斯“摩西”水闸的设计思路类似,这种被叫做“地翻式景观防汛墙”的设施,平时隐藏在水岸的地板里,而到了汛期,它可以翻起组成防汛墙。更为有趣的是,翻起时这种防汛墙不仅能发挥挡水的作用,也是一道独特的景观,因为它的挡板材质是玻璃的,通透如鱼缸。

这种新型防汛墙的设计者、上海华滋奔腾防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介绍说,像上海这样的滨水都市,滨江景观是非常引人瞩目的城市景观,如果地翻式玻璃防汛墙可以成功研制和应用,将为上海增添新的风景。据介绍,玻璃的挡板在非汛期的时候,是嵌入岸边地面中的,根据需要,玻璃基坑中可以装入灯箱,到了夜间,水岸会出现一条五彩大道,游客走在大道上,一定难以想象脚下竟是躺着的防汛墙。不仅如此,卧倒的玻璃防汛墙还可以被开发出商业价值,如果可以当作广告灯箱,一定能够吸引路人的眼光。

当然,新型防汛墙还存在一些技术难题有待解决。为了实现从卧倒到翻起的变化,防汛墙必定要增添可以活动的构件,工程师必须解决的是,这些构件在台风、暴雨等恶劣的环境中,如何抵挡波压、震动以及水面漂浮物的破坏。(文中部分资料摘自《黄浦江防汛墙滨江地带在新的城市功能下的景观形态研究》)

猜你喜欢
黄浦江外滩威尼斯
黄浦江的昨日今生
寻常威尼斯(节选)
新荣记上海BFC外滩店
黄浦江边的“引力波”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威尼斯
黄浦江上游防汛墙改建结构型式探讨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上海外滩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