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与读

2010-05-30 10:48
新民周刊 2010年20期
关键词:西化中国馆场馆

回忆裘沛然

裘沛然先生一生心系中医的现代化问题,随着他这一代著名中医师逐渐凋零,这个问题会不会越来越无解呢?

我一向认为,近现代中医行业的被迫转型是和中国整个社会被迫转型是一致的。只要打开国门,人的头脑西化,新生代自从出生起,就有“西方月亮比中国圆”的潜意识,“科学”(西方的分解还原论)惯了,对于中国固有的东西也就当作垃圾去丢了,中医也就遇到这种境地。民国也好,新中国也好,中医行业一直在遭受痛苦。

在西方医学(西医,现在中国叫它“现代医学”,也就是说言下之意,中国固有医学是“古代医学”)进入中国之前,并没有中医一词;中国的近代历史就是一本内力、外力作用下向西方社会形态转型的历史,这个转型是充满屈辱、充满痛苦、不得不进行的一个过程。

中医历来有两大学派,也就是原来处于主导地位的辨证论治派和处于劣势的辨病论治派(与现在西医比较一致)。中医历来有辨证结合辨病的传统。现在辨病俨然成了主导,并且不用原来的中药,用到西药去了,这就丢掉了中医的辨病学派,而且就成了西医;再加上现在的辨证论治学派在“市场经济”(实际上是西药的回扣)和学生脑子西化、政策西化的多重打击下,实在是岌岌可危。但是,有关部门的政策西化也是有原因的,现代民众和西医已经是应用西方的思維模式,中医应用中医药是应该同民众接轨,也就是我常说的中医必须用西医的语言去翻译中医,主动接触——民众、政府官员和西医,这条路也是必须走的。多数的中青年中医感到彷徨,要说他们都不会用中医看病,我想不是事实;但又有多少真正下功夫用中医看病的,要问一问中医们自己。现在似乎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现在现代化比较热闹的是中药专病化,因为药厂要有利益,利用中药发财,资本扩张,摧残了中医的辨证施治。中医行业看上去选择了“适应”社会,选择了所谓的中西医结合,但是正在逐步丧失自己的优势,不知道大多数中医师意识到没有。

美国华盛顿 樊蓥

编辑:

上海世博开幕三周,由于一直是晚上入园,没能领到预约票参观中国馆。5月17日,我第五次进入园区。为了拿到预约券,我早上6点多就起来,赶到了9点开门前第一批接受安检,幸运的在2号门入口处领到了晚上8点半到9点的预约券。由于浦西最佳案例区和几个企业馆区感到颇多意外惊喜,服务人员也很热情,于是一口气逛到晚上8点,兴冲冲地等待进入中国馆。

排队等到8点半,顺利搭乘扶梯进入中国馆内场一层后,我发现回形的等待区还有300名左右的游客在排队搭乘电梯。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是专程来看中国馆的。排队期间不断的有焦急的团队游客插队到我前面,身着绿色制服的工作人员无奈中却并未制止。我们等了一个多小时,没有任何工作人员通过广播或扩音器为我们介绍场馆,或者提醒我们应该等待的时间。

9点40分,我们终于通过电梯进入中国馆第12层。刚出电梯,工作人员拿着扩音器高声快速地说:“马上就要闭馆了,请大家快速参观《清明上河图》”。游客开始小跑。所有工作人员开始催促游客往前走,尽快离开12层。

我参观世博园5天,几乎所有场馆的工作人员都是等最后一批游客参观完,讲解完再等待游客离开的。恰好,我进入比利时馆时也是最后一批,工作人员依旧耐心讲解,热情招呼。我想,作为主办国的主馆,即便是在快到下班时间,也应该满足从世界各地赶来的游客们一饱中国风采的心愿。端庄的仪态,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讲解,应该是场馆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客人在进行了一天的等待后,观看《清明上河图》仅仅不到5分钟,即被急躁地劝离场馆,这实在是太遗憾了。

陈静茜

(对本刊刊登的任何文章有批评或建议,请致信xmletters@gmail.com)

猜你喜欢
西化中国馆场馆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现场
刍议中医何以西化
近现代中国法律变革中的中西之辩
场馆风采
伊朗关停800“西化”服装店
从谭恩美的《喜福会》中聆听当代批判的声音
2014柏林轨道展“中国馆”及“中国馆日”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