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国民心态

2010-05-30 17:08郑若麟
新民周刊 2010年34期
关键词:自卑国民心态

郑若麟

认清西方同时也认清自我,树立自信同时也树立自尊,这并不是要与西方为敌。

朋友从国内发来发表在《国际先驱导报》的数篇文章,总标题是“专家解读国民心态:自信正演变成自我迷恋”。一读之下,倍感惊讶;再读之后,感到悲哀;三读之余,有话如骨鲠在喉……

平心而论,上述“解读”系列文章,明显属于“抓眼球因素大于理性分析”的范畴。当然任何文章都会有些闪光的思想,“解读系列”也不例外。但以一种情绪化的语言、“漫画式”笔调特别是以极为偏激的立场,来描述对世界与中国的现状的认识特别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却明显与事实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其对西方的理解,特别是对西方对东西方关系的观念,几乎可以说存在着太大的误区,其结果就导致了结论距真理差了那么关键的一步。

当前中国国民心态到底是由自信乃至自大、自傲,还是由自卑、自辱、自虐乃至自残?两者恰恰相依相存。国民心态有一点自大,更有一点自卑;有一点自傲,但更热衷于自辱、自虐,其中一部分甚至已经走到自残的边缘而不自知。自大与自卑往往是一个钱币的两面。而最根本的是,我们严重缺乏自信,尤缺自尊!

仅以系列文章的首篇“全世界都在‘误读我们?”为例。文中主要观点是,国人因30年经济发展的成功而产生自信,进而演变成自大、自我迷恋,其原因是我们误读了自己。其实我们并不独特,我们的发展是有条件的,因此我们需要世界。由此而得出结论:近年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摩擦并非世界误读我们,实在是我们自己身上的“毒”使我们误读自己、误读世界。这个“毒”,就是作者认为正在演变成“自大”甚至“自我迷恋”的“自信”。

且不论这种分析的“自咬尾巴的蛇”式的逻辑因素,至少其与近两年来发生的事实相悖。那一部分掌控着世界舆论源头的势力,确实是在蓄意地“误读”我们,并影响着整个西方乃至西方舆论占主导的世界。拉萨事件过去两年了,新疆事件也已一年了。做一次全球调查吧,世界上有多少人知道那5位花季少女被活活烧死?又有多少人知道那么多烏鲁木齐市无辜市民被锋利的尖刀割断了喉咙?这难道不是对事实的“误读”?为什么我们不去研究西方主流媒体“忽略”这一历史事实的原因?为什么他们要隐瞒?如何隐瞒?为什么我们明明受了冤屈,我们居然不去追究说谎者的责任、动机和方式方法,却仍然是自责,认为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是我们过于自信乃至于自大、自傲?当涉及国与国之间的批评时,“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必须缓行。因为在今天的世界,国家利益与安全并不仅仅靠核子武器和巡航导弹来捍卫,同样也涉及舆论领域的激烈交锋。所谓“软实力”的较量在和平时期甚至比热战时期更为激烈、重要。

因为一个国家的形象,仅靠其行为的端正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国家的正面形象,必须同样依赖于对全球舆论的影响来树立。因此,对来自他国的批评,我们当然要分析,认清其性质是善意的,还是别有用心的。真心实意为我们好而指出我们不足的,我们应该欢迎并切实地改正;但如果刻意利用我们的某些弱点,在世界舆论面前蓄意诋毁我们、贬低我们,在道德上将我们置于被告席,以谋求他们的利益,那么我们就坚决不能接受。

我们实在不应将国内的问题,与国家捍卫本国利益相对立起来。这方面的例子实在太多。仅以“别人说我们应该更加注意环境问题,我们说别人刚污染完了地球就来对我们正当的发展权利指手画脚实在虚伪”为例。这样的说法,实在是对我们在哥本哈根针锋相对地捍卫国家利益的外交官的一种羞辱。中国应该治理环境,应该在发展中关注气候变化问题。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国家利益。难道我们不理解国际上某些势力将中国说成是“世界最大碳排放国”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吗?因为碳排放量不应以国家为计算单位,而应以人均为核算标准。否则这对人口最多的国家显然极不公平。

认清西方同时也认清自我,树立自信同时也树立自尊,这并不是要与西方为敌。相反,只有知己知彼,中国与世界方能和平共处、共荣共赢。

猜你喜欢
自卑国民心态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一直难忘
高地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还是“看掐架”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