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死队:老男人“硬来”

2010-05-30 17:08王倩
新民周刊 2010年34期
关键词:敢死队史泰龙洛奇

王倩

就像《变形金刚》横扫全球,《敢死队》代表着另一个方向的怀旧情绪,早年那些在录像厅里没日没夜挥霍青春和时光的“婴儿潮一代”,如今或许成功着,或许潦倒着,但他们都愿意去电影院看这群老男人“硬来”。

再见硬汉

有了漫画英雄,我们就不需要硬汉了吗?美国的动作电影已经多年没有好的票房成绩,也没有涌现出新的硬汉动作明星,哪怕史泰龙重新出山,试图续写洛奇(《洛奇6》)和兰博(《第一滴血4》)的辉煌,除了看着偶像迟暮,并没有激起外界过多的反应。

老去的英雄符号们一再走麦城,一直坚持自编自导自演的史泰龙可能从《功夫之王》和《建国大业》等华语电影里受到了某些启发,组织了一群总年龄达到439岁的老男人——他们在动作电影里总共打了238年,搭建起了《敢死队》。一个人不行,那我们集体上,你们还会忽视我们这帮硬来的家伙吗?

这一回,外界的反应和之前对动作电影的态度截然相反,人们大多张开双臂,表达了对于硬汉电影的浓烈的情绪。2009年,史泰龙在威尼斯电影节上首次公开想法,“找某些在通常情况下永远不会携手合作的人物,然后把他们放在同一部电影里。这就像一支梦之队”,他首先给我们描绘了史泰龙、阿诺德•施瓦辛格和布鲁斯•威利斯站成了一排的场景,还有李连杰、杰森•斯坦森(《玩命快递》的主角)、米基•洛克(《摔跤王》)和蘭迪•库卓(美国终极格斗大赛明星),光听听名字就足够你兴奋得难以入睡。

一年后,《敢死队》如期而至,没人忽视他们。其实这部动作片里的动作明星,按80年代的眼光看,绝大部分都是打不了的人。阿诺德•施瓦辛格和布鲁斯•威利斯只是当了会“酱油帝”,一个想着当总统,一个打扮得像牧师,64岁的史泰龙和女演员的跑步速度差不多,47岁的李连杰多数时间是在说冷笑话,58岁的米基•洛克边文身边讲述自己荒唐的青春岁月,唯有38岁的杰森•斯坦森让你觉得够味,然后不停地惋惜,现在这个世道给不了他好机会,否则哪轮得到这么多的蜘蛛侠和绿巨人。

就像《变形金刚》横扫全球,《敢死队》代表着另一个方向的怀旧情绪,早年那些在录像厅里没日没夜挥霍青春和时光的中年人群(美国人叫他们“婴儿潮一代”),如今或许成功着,或许潦倒着,但他们都愿意去电影院看这群老男人“硬来”。他们在银幕上老去,而大家在现实中感受。

在中国,《敢死队》的首周票房超过了7000万。在美国,这群老男人在首周轻松打败了朱莉亚•罗伯茨浪漫的《美食、祈祷和恋爱》和瞄准年轻群体的喜剧片《歪小子斯科特》,而第二周它依然霸占着票房榜首,很有可能成为继《洛奇4》(1.27亿美元)、《洛奇3》(1.25亿美元)和《洛奇1》(1.17亿美元)之后史泰龙影史第四好成绩,也是近十年来他的最好战绩。

没人再计较动作电影“力大无脑”,也不再说它只适合于吃爆米花时观看。我们都很清楚,他们在大银幕再当大英雄的可能性太小,年龄不允许,市场不纵容,运气好的话就演演文艺片,或者索性就像阿诺哥那样转行当州长。用一句网友的话说,如果他们真的来中国,最适合他们的电视宣传阵地是《艺术人生》。所以,我们始终表扬这群老男人最后的狂欢,然后向他们挥挥手,告别。

李连杰回归

8月4日《敢死队》在洛杉矶的中国戏院首映,李连杰没有出现,但美国人依然在各种场合把他排在了第二个重要的位置,仅次于导演史泰龙,史泰龙在写剧本时就想好了找他演“阴阳”——一个太极拳高手。

4月,他在青海玉树地震救援现场;6月,他在国内到处为讲述自闭症患者的电影《海洋天堂》撑场;8月,他组织了“壹基金”赛车慈善赛。最近一两年,每个见到他的场合,他永远在说慈善,生活里好像容不下其他的东西,但没人受得了长期只有付出的生活。“拍《敢死队》,就是给自己度假。这几年做公益,稍微有些累了,就接了这部戏,带上身边的10个人,去巴西拍戏,享受皇帝般的待遇,去了一个星期,其实只拍了三个小时的戏,纯粹就是度假。”

我们喜欢他演像黄飞鸿和方世玉这样的大英雄,接受不了他去好莱坞之后只能在电影里被人欺负。他接拍吕克•贝松的《狼犬丹尼》是因为电影的主题,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亲情和友情,其实就和一只狗差不多,但很多人看了剧照后就说这部电影“辱华”。多次陷入同一种舆论压力,李连杰也会受不了,所以他这次向史泰龙提了一个要求:“我的角色不能是中国人。这是宣扬美国价值观的电影,一个腐败的政府压迫人民,美国政府不方便出面,就派一个敢死队前去。中国的角色参与其中,我可以想象网上各种争论,太复杂了,不如干脆换掉。”当然,他可能没有预料到,现在很多人在抱怨,为啥李连杰的“阴阳”是越南裔?

动作电影看起来是逃避现实的天马行空,人类需要英雄,但李连杰在角色身份上遭遇的争论符合了史泰龙对于动作电影的定义——大众会把电影里的一切当真。难怪遇到有人提问,如何看待这回大众对于动作电影强烈的情绪时,史泰龙会说精英们一直以来都轻视了动作电影,“总有人说动作电影低俗,其实好的动作电影具有真正的道德和寓意,它反映的是现代人们心中的一切想法,但我们的电影工业总是忽视这些讨论,这是一个大缺陷。动作电影是好莱坞的重要基石,没有我们,好莱坞做不出现在所谓那些重要的大场面。”

英雄迟暮

史泰龙之所以具有现在的地位,不仅因为他演出过洛奇和兰博,也因为他始终坚持在电影里同时讲述“美国梦”的光明和黑暗。他出身于纽约曼哈顿的演艺家庭,入行初期一直无法获得演出机会,只能靠写剧本和打零工为生。1976年,30岁的史泰龙花了86个小时写出了《洛奇》剧本,尽管当时银行账户里只剩下了106美元,但他拒绝把剧本卖出去,他坚持要当男主角。拳手洛奇随即成为美国精神的象征——从不向命运屈服,它获得了10个奥斯卡提名,击败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获得了最佳影片。

他一生中另一个伟大的作品《第一滴血》成为经典的理由是他对于越战的反思。兰博肯定不能说是个有推广意义的人物,他杀人如麻,哪怕他杀的都是敌人,但他在警察局里对抗警察,他在山区里打下苏俄飞机,史泰龙要说的是战争对于一个人的创伤,而兰博的影响力没有任何人种和年龄的隔阂。

“成功来得这么多,这么快,然后一切扭曲。”此后,每当他陷入低潮,只要响应投资人的号召,拍一部兰博或者洛奇的续集,就能迅速聚集眼球,重新振作。“成为一个品牌,是好事,但我已经不可能成为性格演员。”观众不爱他除了洛奇和兰博之外的任何角色,他其他大部分的电影和角色要么被嘲笑,要么被忽视。在他1976年到2002年间的其他22部电影里,只有一部《绝岭雄风》(Cliffhanger,1993)的票房超过了6500万美元。多年来,史泰龙不断在各种场合说,他本人比兰博和洛奇要强得多,但后来他承认,他完全没有超越他们。

90年代后期以来,他几乎消失在好莱坞的每个榜单中。2007年,不甘心的他在距《洛奇5》问世16年后提出续拍《洛奇6》,“很多人和我说,坐下吧,别让自己难堪”,连史泰龙的妻子也觉得这会让孩子们觉得丢脸,其实人们是好心,不希望亲眼目睹英雄的惨败。

《洛奇6》里,史泰龙尖锐直面了英雄人物老去时的心境,他试图为美国从婴儿潮时期走向盛年或者说中年的人们提供新的象征符号,“每个人都会犯错。有时我也耿耿于怀,很多次我采取了过于简单的方法。到了我这个年龄,我看到很多同龄的男人眼中都有那么一种东西,我过的生活并不是我想要的”。史泰龙觉得自己想说的很在理,但没人想听他说这些。第二年,史泰龙又拍了《第一滴血4》,这次票房更差,现实是兰博和洛奇过时了,现在是蝙蝠侠和史瑞克的时代。

坚持还是放弃?史泰龙以《敢死队》作出了回应。别以为只有他在搏命,别人都来玩玩的。他们都希望唤醒大家的回忆和感情,哪怕自己要告别了,也希望我们能继续拥戴新的李连杰和史泰龙。如果说《叶问》唤醒了华语市场的动作明星们,那《敢死队》也有望用票房数字打动好莱坞的投资人。

猜你喜欢
敢死队史泰龙洛奇
《敢死队4》进入筹备阶段
小狗洛奇的秘密
史泰龙要拍“第五滴血”
作业“敢死队”
给我一次机会
抗击埃博拉“敢死队”
戴维·洛奇《天堂消息》中的忏悔意识
永不言败
史泰龙那些鲜为人知的事儿
大侦探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