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研需要什么样的制度

2010-06-02 01:33梁碧湘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网络教研教学研究

梁碧湘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下网络教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构建网络教研制度的必要性。笔者基于对网络教研活动特点的认识,对制度的概念、构成要素的理解,从网络教研制度需要什么理念、网络教研制度需要什么规则、网络教研制度的对象和网络教研制度的载体四个方面探讨我国现阶段所需要的网络教研制度。

关键词:网络教研;教研制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0-0035-04

一、网络教研活动对制度的诉求

网络教研的蓬勃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喜悦,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网络教研的有效性问题

网络教研目前缺乏协调的组织和策划,许多教研活动的开展深度不够,甚至有些活动不能按时有序地开展。

2.资源共享的问题

大家都希望网络能带来更多资源,但实际情况是付出的人太少,而要东西的人太多。因此,常常出现“拿来主义”者多于“奉献”者的现象。

3.网络教研缺乏整合

目前,大多数地区的网络教研尚未纳入区、县、市或省的教学日程,没有与常规教研进行合理整合。网络教研活动缺乏规划,没有长远的目标。许多研究内容重复或类似,研究平台(如论坛、网站)缺乏特色,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4.网络教研精英教师流失

由于没有得到官方应有的支持和鼓励,早期发起、倡导网络教研的精英教师大量流失。当然,也有些教师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5.缺乏道德上的约束[1]

一是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如博文被盗、观点被占的现象如何遏止。二是个人品德的问题。网络是个虚拟社会,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像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这么紧密,人们彼此之间的行为几乎无法监督,遇到不同的主张、观点,不能相互尊重,甚至对骂或进行人身攻击,导致有些教师不敢说真话,有些发言甚至是阿谀奉承。

6.缺少专家引领

研讨中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是来自基层的一线教师,他们理论水平相对较低,视域比较狭窄,研讨很难向纵深发展。许多教师希望能参与专家主持的高质量主题研讨或有专家参与的在线指导,促进专业发展。

7.部分参与者动机不纯

一些教师遇到问题自己不做分析和思考,轻易地抛出问题让别人思考,自己坐享其成。有的教师不写教案,不做课件,参与网络教研的目的是直接共享使用别人的研究成果。

8.观点随意

许多教研论坛、QQ群的主题讨论、UC房间课例研讨等活动的选题比较随意,参与者表达的观点也比较随意。许多网友的观点是即兴而发,思考不够成熟,不够深入。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参与者往往对自己的观点抱不负责任的态度,这也是导致网络教研无效性的一个原因。

上述问题无不反映出:网络教研活动需要加强组织管理、规划和引领,也需要约束和激励。有观点认为:“网络教研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制度对自发参与网络教研的人来说是没必要的,没有制度他也会来参与,对那些不想参与的教师来说可能也不会有作用。”[2] 笔者认为,无规矩不成方圆。且有调查表明,教研活动做得好的范例几乎都在借助于教育行政部门的幕后干预。[3] 网络教研活动的范围广,且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教师参与的匿名性,更需要管理。也基于网络活动的这些独特性,注定网络教研制度和一般的教研制度不同,需要我们去思考和建构。

二、制度的内涵与构成

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定,反映的是在社会生活中,社会成员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非标准与伦理道德。完整意义上的制度是一个包含理念、规则、对象、载体四大要素的系统。理念是制度规则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与目标定位。规则是制度的内容,规则是一些基本的准则、标准、规定等,它通过规定权利、义务、责任,或是赋予某种事实状态以意义而具有约束力。对象是制度的指向与范围,即制度所涉及的范围与领域。载体是制度的实现形式,它的最普通形式便是条文,但条文并不是制度载体的惟一形式,口传身授、风俗习惯等也是载体。任何一个制度都必须具备这四个要素,缺少任何一个要素,该制度都是不完整的,甚至无法实施。[4]

三、网络教研制度的追寻

有人认为网络教研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走进网络教研;第二阶段参与有组织的网络教研活动,积极做些探索;第三阶段规划自我网络研修,由他管到自主管理、自主研修。[5]从目前的绝大多数教师的参与情况来看,我国网络教研正处于第一阶段。基于对这种背景的认识和前面我们对制度的概念和构成要素的理解,并且考虑到网络教研活动的特点,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网络教研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形态,应由以下几个子系统构成:

1.网络教研制度需要什么理念

(1)注重教师对制度的认同和需要

没有行政上的命令,在民主、平等的宽松气氛下进行研讨是网络教研的独特魅力。因此,组织管理机构应引导广大参与者共同制定网络教研制度。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应当最广泛地获得教师的认同,教师最乐意遵守并去力行。我们希望制度能成为教师发展的共同愿景,成为研究团队的工作目标,充分体现管理上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2)激励和约束同等重要

现实生活中的制度对教师的管制太多,强迫性太多,使得许多教师提起制度很反感。事实上,参与网络教研多半是教师自发的行为,大家更渴望得到支持与鼓励,希望更多的人走进网络教研。[3] 对于教师来说,激励比约束更重要。我们的目的应当是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鼓励先进,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使他们成为网络教研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的支持者,最终带动全体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提高。因此,制度应从鼓励、表彰教师这个角度来制定,真正为教师服务。

(3)分享与协作

共享是互联网的精神和优势。现行的网络教研中“拿来主义”比较严重,观聊、观研成风,这种行为应当受到制度的约束。应当倡导: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提高自己。只有人人参与体验,共建共享,教师才能成为主体,网络教研才有源头活水,才能长盛不衰。

2.网络教研制度需要什么规则

(1)操作规程

网络教研活动的操作规程规定制订计划的人员、计划的内容,每次活动的内容、时间、网络地点(如网址、UC房间)、要求、相关人员的职责、宗旨和目的等,是制度的核心部分。例如,教育部新思考网站中的一则网络教研活动的操作规程制定如下:[6] 活动主持人或发起方提前5~7天在论坛上发布活动主题帖,如活动有变动也要及时在主题帖下发布公告,所有活动参与者应经常打开论坛了解信息,及时参与活动;主体备课学校必须提前3天把各种材料上传至相关主题帖下,如果文件只有少量文字,把文字粘贴到主题帖下即可,不必使用上传文件的方式;上传的资料要具备一定的创生性并有所侧重,除了正面设计外,更要归纳出本章的主要问题与困惑,并给出自己的思考;主体备课学校必须准时参加活动,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至少提前1天告知活动主持人;主体备课学校活动前尽量提前1小时尝试进入聊天室,与管理员测试设备,排除网络或技术故障,如遇停电或网络不通等不可抗拒因素,应提前半小时告知活动主持人;如遇第四、五两种情况,会酌情扣除主体备课学校的奖励分,但不论何种情况,主体备课学校必须提前上传文本材料,这是义不容辞的职责;第一主体备课学校发言的准备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之内,第二、三主体备课学校各控制在5分钟之内,并保证发言围绕中心,不跑题;其他参与者尽量提前到论坛主题帖下研习相关材料,提倡留下自己的看法,丰富主题帖内容,活动正式开始时,到主题帖下签到并同时留下你对某一问题的见解,留帖数量将作为评优的依据之一;提倡参与者在活动中多提问题,帮助主体备课学校全面挖掘教材,提倡参与者利用聊天室文字发布功能发表见解或短小精悍的点评;提倡参与者使用聊天室“文本录制”功能和“录音”功能记录活动实况,更加提倡活动后进行录音整理和文本精华整理,整理上传后也作为评优的依据之一;建议活动参与者使用“学校简称+个人姓名”或“学校简称+化名”的网名形式,如“宜昌九中# # #”、“宣城十二中# # #”等等,便于活动参与情况的记录与评优;主题发言和即兴发言的教师发言前先报出学校名和个人姓名,便于活动参与情况的记录与评优。

(2)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协调各组成部分的活动,建立指导机构或管理机构及相应的人事制度,为教研活动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从教研活动效果来分析,较成功的范例几乎都在借助于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预,说明成立正式的管理机构是很重要的环节。如果各级教育部门都来成立领导小组,则会出现:一是研究水平不高,二是深度不够。既增加了各级教育机构的负担,浪费财力物力,又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以学科为分支建立教育部——省——学校(或民间教研团体)的三级网研机构是最佳的选择。在三层网研机构中,每层机构负责组织与指导下层网研机构工作的开展,培训网研骨干教师,并制定各个阶段的任务和具体目标。当然,每层机构应有自己独立的活动,活动要求应有不同的定位。

此外,“专家引领”是网研组织的重要任务。网络时空的延展性使网络教研更容易得到专家的支持与参与,一个专家的到来,全国千万教师同时获益。网络教研组织机构定期邀请专家参与研讨,可提升网络教研活动质量。

(3)设备系统

设备系统是指网络教研制度运行的物质手段和物质基础。各层网研机构要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如吉林省教师博客、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教师博客等)或设立相关栏目为教师网上研究创造条件。分层次培养网络精英成员,进而辐射基层教师,以点带面整体提高。对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提供网络培训和长期的技术援助,帮助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或在相应的网络平台(如教育部的“新思考网”)注册一个账户,上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课件、教学论文等。

(4)质量监控

质量监控系统指对教师的网络教研活动进行检查、监督,确保按时、有序、有效地进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①激励机制

网络教研需要先行者的热情和无私的奉献。但是,完全依赖于参与者的热情和自发难以长久坚持,它需要激励机制的促进作用。激励既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精神奖励。可以考虑以下几种做法:一是根据参与者在不同层级网络教研活动中的贡献发放相应的证书。二是组织网络教学研究团队竞赛,先进者给予表彰。三是在职称晋级、评优、选骨干教师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四是组织一些经验交流、总结会,使网络教研得到认可,同时也有利于相互学习,促进广大教师的发展。五是组织管理机构资助教师汇编网络教研的资源包、发表论文、出版著作、光盘等增加教师的成就感。[3]当然,做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②考核与评价机制

由于网络是虚拟的和远程的,这就对考核和评价造成困难。因此,网络教研制度需要一种较独特的、灵活的机制。笔者认为以下几种做法是可行的:一是将参与网络教研的行为列入所在学校的教师评价内容标准。为了鼓励更多教师参与到网络教研中,可以考虑实行只奖不惩的“加分制”。二是将生成的网络教学成果纳入常规教研成果管理。如教学博客 ,可按博文数量、占有资源的丰富程度、质量的优劣、被访问的次数等对网络教研活动的参与状况进行考核。三是采取学习心得交流报告会的形式,根据汇报人参与活动的情况,对参与次数、收获等进行考核。四是把网络教研等同于校本教研看待,将参与网络教研活动纳入常规教研工作,使用同一考核标准。[7]

3.网络教研制度的对象

任何制度必定是某一范围、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制度,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反过来,不同团队、不同层次的教研机构组织的教研活动应有不同制度做保障。因每个团队的素质、研究水平、观点看法、思想认识、研究特色都不相同,对制度的认同有不同的看法。移植的制度,不一定能得到团队的认可,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抵制,甚至发生冲突,导致团队的解散。

4.网络教研制度的载体

最初的网络教研制度也是通过口传身授(通常是网络教研团队的创始人的口传身授)发展到以习惯为载体,当然其中也有心理认同为载体的成分,就是所谓的潜规则,如尊重其他发言人的观点,不传播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恐怖信息等。随着网络教研活动的深入,人们开始追求教研活动的实效性,需要更严明的制度跟进,此时,制度的载体也表现为更高的形式——规章。规章是目前的网络制度的主要载体,它使制度的表现更加具体和明确,较少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传播也更加方便。

参考文献:

[1]丁卫军.网络研讨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EB/OL]. http://news.cersp.com/DFJY/sSszj/200903/11910.html,

2009/12/29.

[2]UC“真心教育”聊天室“网络教研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大讨论的观点摘要[EB/OL]. http://news.cersp.com/DFJY

/ sSszj/200904/12217.html,2009/12/29.

[3]王亚坤.网络教研是否需要制度?[EB/OL].http://news.cersp.com/JYSP/sZmtl/200809/9959.html,2009/12/29.

[4]辛鸣.系统论视野中的制度要素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0).

[5]王亚坤.三个阶段的网络教研需要不同的制度[EB/OL]. http://news.cersp.com/DFJY/sSszj/200811/10579.html,2009/09/20.

[6]网络教研活动制度 [EB/OL].http://bbs.cersp.com/dispbbs.asp?boardid=203&ID=96837,2009/09/20.

[7]孙晓红.网络研修需要什么样的制度保障?[EB/OL]. http://edu.sy.jl.cn/blog/u/sxh0118/archives/2008/

26098.html, 2009/12/29.

(编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网络教研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性网络教研共同体的建构
录播教室应用与管理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基于网络教研平台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初探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