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例接触性皮炎治疗疗效分析

2010-06-08 03:41唐秋月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11期
关键词:氯苯组胺性皮炎

唐秋月

四川省江油长钢总医院(621701)

接触性皮炎是指皮肤接触某种物质后,局部发生红斑、水肿、痒痛感,严重者可有水泡、脱皮等现象出现,主要表现为面颊发红、皮肤干燥、脱皮等症状,发作时总会伴随皮肤瘙痒症状的出现[1]。长钢总医院近年来门诊治接触性皮炎患者78例,采用口服氯苯吡胺联合999皮炎平外用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长钢总医院门诊收治接触性皮炎患者192例,对其中无皮肤破损的78例采用口服氯苯吡胺联合999皮炎平外用治疗,其中男47例,女31例;年龄最大的72岁,年龄最小的2岁,病程1~3d。患者中动物性接触性皮炎37例,植物性接触性皮炎26例,化学性接触性皮炎15例。

1.2 方法

氯苯吡胺口服:成人1次量4mg,3次/d。小儿0.35mg/(kg·d),分3~4次。999皮炎平皮肤外用:直接涂于患处,2~3次/d;病情较重或慢性炎症患者,5~8次/d。疗程1周。治疗第1、3、7天后随访并评价疗效,同时记录下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均按4级评分标准评估皮肤症状和体征。症状:瘙痒、烧灼感、刺痛感。体征: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鳞屑、结痂。评分标准按0~3分计。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指数≥90%;显效指数≥60%;进步指数≥20%;无效指数<20%。有效率以痊愈+显效计算。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疗效评价

治疗结果见表1和表2,患者治疗1周后,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

2.2 不良反应

表1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

表2 治疗7d后效果 例(%)

患者用药后自诉,轻微口干7例(8.97%),嗜睡3例(3.83%),恶心2例(2.56%)。余无不良反应,停药后不良症状自动消失,无特殊处理。

3 讨 论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黏膜由于接触外界物质而发生的炎性反应。其临床特点为在接触部位发生边缘鲜明的损害,轻者为水肿性红斑,较重者有丘疹、水痘甚至大疱,更严重者则可有表皮松解,甚至坏死[1]。如能及早去除病因和作适当处理,可以速愈,否则可能转化为湿疹样皮炎。

接触性皮炎一般起病较急,发病前数小时或数日内有接触致病物质的历史,如碘剂、眼药水、化妆品等,有的接触较长时间才发病。接触部位发生境界清楚的红斑、丘疹、丘疱疹,严重者红肿明显并出现水疱及大疱。甚至感染化脓、糜烂、坏死。病变面积的大小、形状和分布极不一致。

接触性皮炎的治疗首先应寻找病因,脱离接触,本病通常不需要用全身性治疗药物,内用抗组胺药或抗生素皆无效。重症者可适当应用抗组胺药或口服皮质类固醇,如伴有继发感染可加用相应抗生素,局部可用冷湿敷,泼尼的松类软膏或止痒药水。皮损急性时应用温和性药物,对易致敏药物应慎用。愈后应尽量避免再接触致病因素,以防复发。对可能致敏物质,如化纤类衣物,染发剂,化妆品等应慎用[2]。

氯苯吡胺,俗称扑尔敏,抗组胺药,镇静作用较异丙嗪弱,也有一定的抗胆碱作用。药物的可逆性占领组胺受体,竞争性阻断组胺与受体结合,从而表现抗组胺作用。故主要用于缓解过敏反应的症状,也可缓解皮肤病所致瘙痒。本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表现为乏力、头昏、困倦,嗜睡等。本药还有锥体外系反应、胃肠道功能紊乱及光敏性皮炎、血相紊乱等反应[3]。

999皮炎平软膏,通用名为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组分为醋酸地塞米松、樟脑、薄荷脑,属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本品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能抑制结缔组织的增生,降低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量,抑制组胺及其他毒性物质的形成和释放。主要用于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但在皮炎、湿疹部位已发生溃烂、化脓、渗出、破溃等细菌感染时禁用[4]。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过敏反应与直接刺激引起。可引起接触性皮炎的物质很多。有些物质在低浓度时有致敏性,在高浓度时有刺激性和毒性。

接触性皮炎为典型的接触性迟发型超敏反应,通常是由于接触小分子半抗原物质引起,是一种抗原诱导的T细胞免疫应答。过敏性皮炎主要是由空气中的杂物引起的,因此日常预防有重大意义。本病发病急,在接触部位发生境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丘疹、大小不等的水疱;疱壁紧张、初起疱内液体澄清,感染后形成脓疱;水疱破裂形成糜烂面,甚至组织坏死。

本病主要临床表现:①发病前均有过敏物质或刺激物接触史,一般发病急,皮损发生在接触部位。②皮损的轻重与致敏物或刺激物质强弱、作用时间长短、接触面积大小以及机体敏感性有关。轻者局部仅有充血,界限清楚的淡红或鲜红色斑;重者可出现丘疹、水疱、大疱糜烂渗出等损害;刺激强烈者可致皮肤坏死或溃疡;机体高度敏感时,可泛发全身。除瘙痒疼痛外,少数患者可有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③本病有自限性,除祛病因后,可很快自愈。若未能及时除祛病因,致使病程迁延,可转变成慢性,类似湿疹样皮炎。④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接触物斑贴试验常呈阳性。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处理原则是停止接触致敏源,立即清水冲洗接触部位,应用安抚消炎止痒外用及内服抗过敏药物。必要时加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选用抗菌素及内服。

本研究表明,采用口服氯苯吡胺联合999皮炎平外用治疗,78例患者治疗1周后,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疗效显著,患者中不良反应低,无不良反应的风险,无使用时间的限制,值得临床应用。

[1]宗扬勇,朱爱娟,薛国胜,等. 256例接触性皮炎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9(3) :171-172.

[2]蔡海利.眼睑接触性皮炎31例治疗体会[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5) :480.

[3]张其鹏,黄庆忠.86例镍接触性皮炎临床观察[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9,14(4):256-258.

[4]邵金萍,汤洁,吴国华,等.146例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病人发病情况分析及护理[J]. 护理研究,2009,23(9):820.

猜你喜欢
氯苯组胺性皮炎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空气污染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慢性光化性皮炎发病机制及治疗
氧化钙抑制固体废物焚烧过程中氯苯生成
针刺结合神阙拔罐治疗面部接触性皮炎验案1则
儿童医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评价3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
2-(4-氯苯氨基)甲基苯酚降解的动力学研究
混二氯硝基苯氯化制备1,2,4-/1,2,3-三氯苯
1,2,3-三氯苯氨解制备2,3-/2,6-二氯苯胺的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