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业务接入光缆建设思路

2010-06-09 07:23李昶周洁娟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0年9期
关键词:城域网有线光缆

李昶 周洁娟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0)

目前,中国移动正在大规模开展全业务网络的建设,在城域范围内除了要满足基站接入以外,还要兼顾全业务接入需求,而这两种接入需求从采用的技术体制、网络结构等众多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这直接影响着光缆网络的建设思路,在实际网络建设中应分析业务需求及网络现状、结合具体的市场定位选择合理的建设思路,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光缆网络的作用,为今后全业务运营的长久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近期中国移动城域光缆网络的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定的问题,究其根本,主要是如何在现有基站接入的光缆网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满足有线客户的接入,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建设思路,而不同的建设思路直接影响了目前网络的部署方案,乃至今后网络的发展。认真分析光缆网络的建设思路,有助于我们今后的网络规划、部署,为今后的业务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对光缆网络的需求变化

在全业务开展之前,中国移动城域传送网络主要是以基站为基础节点进行组网,而在全业务开展之后,对光缆网络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主要有如下几点。

1.1 接入节点数量的变化

根据统计,现阶段中国移动的基站数约50万,基本上一个基站一个接入节点。而全业务开展后,目标客户的接入点数量将远远超过基站数量。

* A/B类集团客户数量数十万,一般情况下,一个A/B类集团客户往往设立了数个分支机构,象银行、城市监控等客户,一个客户在一个省内的分支机构近千个,这也就要求在对这些客户接入时不仅仅是对客户本部的接入,还需要对分支机构进行接入,这使得数十万个集团客户对应着数百万个接入节点;

* C类集团客户数百万,这类客户只有部分有分支机构,而且分支结构数量较少,但基数较大,整个目标客户的接入节点也有数百个;

* 家庭客户不计其数。

各类有线客户的接入,其目标接入节点数量将远大于基站数量。

1.2 接入节点分布的变化

全业务有线接入的客户分布在城区的各个社区、大楼,甚至是楼内的各个房间,而基站接入仅仅是部分楼宇的个别房间,目前已接入的楼宇、房间仅仅是目标接入节点中很少的一部分。

1.3 光缆网络结构的变化

基站接入采用的传输技术主要是MSTP,以组建环网为主,对传输距离(功率)不敏感,因此光缆网络的建设往往是环形结构,许多区域由于实际工程中各类受限因素,往往存在着迂回、跳接等情况,增加了传输距离及链路衰耗。而有线接入采用的技术主要是PON,以树形结构组建网络,对传输距离(功率)较为敏感,当局部出现迂回、跳接等情况时,就只能以牺牲系统容量来换取较长的传输距离。

2 全业务开展后光缆网络存在的问题

2.1 管线资源覆盖深度不足

原有的光缆网络仅延伸到部分楼宇节点,城区内和有线接入的目标客户仍有0.5~1km的距离,若想较好的开展全业务接入,就需要将光缆进一步向用户延伸,以满足业务的发展。

2.2 管线资源容量不足,现有资源余量较少

中国移动为基站回传建设的光缆系统的纤芯数普遍较低,一般为6~12芯,经过多年的使用,已占用了相当比例的纤芯资源,余量较小。而全业务开展之后,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全业务接入面对的客户接入点数量、带宽远大于现有基站数,所需的管道、光缆、带宽资源将远远大于目前的网络规模。

2.3 管线资源的其他问题

全业务接入需要使用大量的管线资源,但中国移动原有的管线资源存在着连通性差、缺乏管道出口、路由匮乏、配纤调度能力不足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对客户接入和PON网络的部署是致命的。

2.4 业务的相互影响

现阶段,中国移动基站的业务主要是语音,有线接入的业务主要是Internet业务,这两种业务对网络的QoS、安全性要求均有所差异,在实际的网络运营中,固定客户的变动较为频繁,而基站则较为稳定;固定业务需要大量的光交接箱进行分纤操作,基站业务则需要机房到机房稳定的光缆网络,如果两种业务在同一光缆网络上承载,维护力量又不足的话,有线接入将会对基站接入造成安全隐患。

3 光缆网规划思路

基于上述的需求变化及原有光缆网络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实际工程建设时提出了分网建设和统一承载两种思路。

3.1 分网建设

独立规划基站回传和有线接入的接入层光缆网,各自独立建设,如图1所示。

图1 分网建设光缆网络结构示意图

其中基站回传光缆网络按原有系统及光缆资源,根据基站需求扩容、调整光缆网络,以环形为主构建系统。

而有线接入光缆网络则根据客户分布,结合城市自然区划和路网结构,划分综合业务接入区,以综合业务接入区为单位进行各类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每个综合业务接入区设置1~2个综合业务汇聚点,以此为中心开展各类基础设施资源的建设,建设方案需注意以下几点:

应根据各城域网内客户分布及需求、机房管线等基础网络资源、选择的技术体制等因素,整体规划综合业务接入区、综合业务汇聚点及光缆网络。

机房、管道资源的建设、使用应兼顾基站回传和有线接入,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如综合业务汇聚点可与汇聚节点合设,也可根据需要独立建设。

光缆网络应具备构建双路由保护系统的能力。

结合初期、中远期客户数、业务需求规划网络,逐步拓展接入网络,对机房、管线资源进行适量的储备。

这种建网思路,两张光缆网络可以按最佳结构、需求组网,最大限度的适应系统及业务需求,网络拓展性好,初期投资较高。

3.2 统一承载

根据现有的光缆网络情况,通过调整、改造、扩容来满足基站接入和有线接入,以基站为基础,向客户延伸光缆,进行有线接入。

图2 统一承载光缆网络结构示意图

这种建网思路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光缆投资,在业务量较小时,可通过基站接入系统的带宽余量接入少量客户,当业务量增长后,仍面临光缆或系统扩容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如进行光缆扩容来适应业务量的增长,即今后仍将采用分网建设的思路,一方面管线资源的建设难度越来越大,如果前期没有做好分网建设的规划及资源储备,今后网络调整将会越来越难;另一方面需要对已接入的客户大规模进行割接,影响客户体验。

如进行系统扩容,即仍以基站为基础接入固定客户,建设大容量的设备满足不断增长的固定业务,在业务密集区可能需要在接入层部署10G PTN或WDM系统、核心汇聚随之规模建设OTN系统,此时整个网络投资将远大于管线投资。这种建网方式过于注重设备系统的建设,忽视管线资源的建设,传输网络的发展离不开管线和设备,只有两方面健康的发展才能保证整个网络良好的发展,厚此薄彼的网络是畸形的,在特定的阶段可以作为过渡的解决方案,但长期的发展必须同时重视两方面的建设,缺一不可。

4 市场定位决定光缆网络建设思路

现阶段,中国移动建设了300多个城域网,其中特大型城域网的比重较低,只占3%左右,大型城域网大约有20%,中小型城域网大约有77%。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全业务城域网络建设已初见成效,总体上具备了一定的客户接入、业务承载、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但从局部来看,各地区发展并不均衡,网络的业务接入、承载能力差异较大,可分为以下几类:

* 部分省移动公司的城域网全业务运营仍处于适应阶段,用户、网络定位仍不明确,市场开展、网络建设相对滞后;

* 部分省移动公司的城域网处于全业务开展的起步阶段,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全业务发展规划,网络建设暂时以业务密集区域为主,而其他区域的客户接入难度则较大;

* 还有少数省移动公司的城域网已全面进入全业务网络建设、市场开展的阶段,这些省份经过积极的努力,并构建起全业务网络架构,已具备长期稳定运营、竞争的能力,其建设的接入网络对城区的覆盖较为全面。

全业务城域网络建设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对市场定位的不同,许多省移动公司采取的是适量发展有线接入的市场定位,这使得这些省份的有线业务量不大,可采用统一承载的思路,在接入基站的同时,兼顾少量有线接入的业务。这类地区需要根据基础网络现状、预期固定客户情况改造光缆网络,以基站为固定客户接入点、利用基站接入的空余光缆或传输系统带宽接入客户。但在网络规划时应充分考虑中远期的基站接入、固定客户接入的业务量,适度超前,避免初期网络规模、容量过小,今后重新建设,造成投资的浪费。

另外,还有部分省移动公司采取的是较为积极的市场策略,将有线接入作为重点拓展的市场,这些地区往往采用分网建设的思路,根据基础网络现状、预期固定客户情况规划建设光缆网络,逐步完善光缆网络,根据基础网络资源情况,在实际建网过程中,可采取不同的建设策略:

* 对于基础网络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可根据固定客户的分布、业务量等因素分区域、分阶段部署光缆网络,初期以覆盖、构建网络架构为主,对业务密集区及重点客户进行优先接入;后期逐步优化网络,做到快速、可靠、全面的接入各类客户。

* 对于基础网络资源较为匮乏的区域,应做好近期、中远期的网络规划,由于基础网络建设周期长、难度大,短期内无法满足接入需求,近期可制定过渡方案,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接入客户,争取客户、占领部分市场,同时大力建设基础网络,逐步完善网络架构,为中远期的网络建设做好储备工作;中远期根据基础网络的建设情况,逐步延伸光缆网络,满足全面开展全业务接入的需求。

5 结束语

全业务接入的开展,打破了中国移动基站接入这种单一的接入方式及结构,面对有线接入的需求,光缆网络的建设也必须要“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变革。在全业务接入初期,必须要做好网络架构的搭建,保证网络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无线市场的领先、进一步开拓有线接入市场,保持中国移动的整体竞争力。

猜你喜欢
城域网有线光缆
IP城域网/智能城域网BGP收敛震荡的分析方法
铺条长长的海底光缆
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改进分析
面向FTTH业务的IP城域网优化改造设计
东方有线点播排行榜
IP城域网建设中技术及应用情况分析
无卤阻燃光缆及防蚁光缆
无卤阻燃光缆及防蚁光缆
水线光缆
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