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普通高中写作教学的序列

2010-06-09 09:41沈国全
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

沈国全

【摘 要】文章首先梳理了古代、近代在写作教学序列方面的研究,然后依据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参考脑科学、思维科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螺旋线”式高中写作教学新序列。即“以写作主体身心发展规律为准绳,以‘表达能力培养为主轴,以写作过程、写作技能为经纬,以写作时间(年级)、空间(写作场所)的变化为进程,以写作主体的生命拓展为旨归”的训练体系。每一训练点的安排都有章可循,它们连接起来就是一条“螺旋线”。

【关键词】普通高中 写作序列 “螺旋线”式

一位基层学校的高级教师在给笔者的来信中写到:

能否考虑编写我区统一的写作教材,哪怕简单一些也可以。这样我们心中也有一个大方向,也便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操作。

那么,怎么统一?统一什么?如果要统一,就必须高度概括和抽象,否则,怎能符合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同时,又必须非常具体,否则又如何“便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操作”?“统一”很难,而“统一”中最难的是“什么时候该写什么,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即“序列”的安排。但是如果不能尽快给出一个可操作的序列的话,就意味着有许多教师与这位教师一样连“大方向”都没有。

写作教学,说到底是教学生写作。那么,从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角度来说,写作到底有没有可能存在一个科学的或者说接近科学的序列呢?

先不急着回答这个问题。先谈谈什么是“序列”,简单一点说,什么是“序”。序,形声字。从广,予(yǔ)声,指“堂屋的东西墙”,因“广”有“房屋”义,故序从广。由本义引申指“排列的先后”。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先后之序”的文化观念。如《礼记》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宋人唐庚(北宋元祐间人)说:凡所以正其位,进其治,作其事,制其食者,莫不有先后之序。这种文化观念认为,宇宙自然原本就有一定的秩序,因此人类文明也有一定的秩序。如宋人卫湜《礼义集说》卷54引方悫的话说:天地有上下之位,四时有先后之序,礼之道如斯而已。

“礼之道如斯而已”,作文教学应该也“如斯而已”。如果我们承认确实有那么一个“序列”存在,那么这个“序列”到底是什么?它究竟在哪里?

一、前人对写作序列的探索

首先,写作教学的序列指的是什么?从教师教的角度是指怎样安排三年的写作教学任务,通俗一点说,即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从学生角度来讲就是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1.我国古代关于写作序列的思考。

我国古代除《文心雕龙》等少数几部专著外,很少有系统的写作理论阐述,自然也缺乏对写作教学序列的系统阐述,但有一些关于写作发生、写作能力成长的零星表述出现。

《九章·惜诵》开篇的名句:“惜诵而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是我国古代写作理论中“发愤”与“抒情”说的源头。它对写作教学的启示就是,应该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广博情怀,引导学生介入生活,干预生活。这是随时都要做的,而且是首先要做的。笔者曾探讨过“写作——人生”互动训练法,即依据此理论。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一段记载:“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在这里排出了“文——言——志”的顺序,他是把语言的书面化训练放在第一位的。从现代思维学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来看,这个排列也很科学。孔子甚至对如何提高“言”的水平给出更具体、干脆的策略:“不学诗,无以言”。近来许多所谓的思维训练法,应该都是延续着孔子的思想。

《论语·宪问》中记载了孔子所称道的子产外交辞令的制作过程:“草创之”、“讨论之”、“修饰之”、“润色之”。这也是文章制作的一般程序。西方写作教学的“过程论”近年来随着对外汉语写作的开展而在国内渐有流行趋势,似乎是新的东西,实际上早在孔子那时就已经理清楚了,只是已无从知晓孔子是如何具体开展教学的罢了。墨子从实用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写作的三原则:“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墨子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这三原则已触及到写作的材料来源、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写作目的等问题。许多关于写作的“积累说”,应该可以在这里发现知音。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把文章风格归纳为八种。他说:“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又道:“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辏想成。故宜摩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各种各样的风格虽然表现形态不同,但彼此融会贯通就能体现出一定的写作原则,关键在于“摩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即从模仿各种风格中来确定适于自己学习的方向,顺着自己的性情和气质来锻炼才能。这应该是后世“模仿——创造”说的滥觞。在《文心雕龙·总术》中刘勰认为“文场笔苑,有术有门”,这是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上首次用最为明确的语言肯定写作规律、技巧的存在。他认为“才之能通,必资晓术”,而要掌握写作方法,就必须全面深入学习研究。

姜夔的《白石诗说》大都是讲作诗方法的,他在书中论述自己的作书宗旨时说:“《诗说》之作,非为能诗者作也,为不能诗者作,而使之能诗,能诗而后能尽吾之说,是亦为能诗者作也。虽然,以吾之说为尽,而不造乎自得,是足以为能诗哉!”姜夔这段话颇能代表重视法度、技巧研究者的苦心,也反映了掌握法度、技巧的三个层次,是清代“入格——合格——破格”说的先声,而近世汗牛充栋的所谓“写作教程”,采用列技法逐项训练的方式,应该就是秉承了这个路数。

关于文体的研究,中国古代论述虽多,但发展缓慢。最先“体”的内涵并不确定,或指风格,或指体裁。而对体裁的分类,标准也颇杂乱,或以功能,或以形式,种类繁多,莫衷一是。到了清代,开始有了对各类文体本质的辨析,已经有了诗词曲的比较,戏曲与诗文的比较,诗歌与散文的比较,史传文与小说的比较等。但直到在梁启超先生的《作文入门》一书中才见到关于“记述文”、“论辩之文”等按写作的表达方式划分的文体概念,也才有了我们今天惯常使用的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的训练方法、训练程序方面的阐述。

2.近代以来关于写作序列的陈述。

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面对分学段的集体教学,官方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常常会对作文教学序列给出建议或要求。我所见到的关于语文的最早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1902(光绪二十八年)颁布的《钦定中学堂章程》。在这部钦定的章程中,作文教学是有的明显序列的。

第一年 词章(作记事文)

第二年 词章(作说理文)

第三年 词章(学章奏传记诸体文)

第四年 词章(学词赋诗歌诸体文)

这个序列,今天看来仍是科学的。前两年为基本的文体写作,第三年为应用文,第四年为文学作品写作。基本的文体写作,先记事,后说理,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这在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中已得到证明。在基本文体写作掌握之后,一偏向实用,一偏向文学,实现写作的两大功能,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或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做好衔接,都是非常正确的选择。1963年5月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细化了高中各年级的训练目标:

(1)高中一年级写作教学要求。

掌握比较复杂的记叙方法,培养记叙、说明、议论综合运用的能力。注意记叙复杂事物时能够详略得当,条理清楚,用词造句正确;并能够适应文章内容的性质,配合运用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法。

第一册 在阅读和写作中,着重学习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选材和组织。

第二册 在阅读和写作中,着重学习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剪裁、布局和议论、抒情的配合运用。

(2)高中二年级教学要求。

培养比较复杂的议论能力,理解和掌握论证的方法和步骤,注意概念准确,判断严密,推理合乎逻辑,能够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

第三册 着重领会典范的议论文用词造句的准确、鲜明、生动。在阅读和写作中,学习各种论证方法。

第四册 在阅读和写作中,学习议论文的篇章结构和归纳、演绎的运用。

(3)高中三年级教学要求。

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各种表达能力,掌握比较复杂的议论方法,注意观点正确鲜明,材料充实可靠,论证严密,语言简练。

第五册 阅读和写作训练,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掌握论证的各种方式。

第六册 阅读和写作训练,进一步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掌握论证的各种方式。

1990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有各年级不同的写作要求。这些要求,较1963年版体现了人们对写作发生的顺序有了更复杂的认识:

(1)高中一年级。

写作能力:①继续培养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养成练笔的习惯,能较好地选择和组织材料。②写一般的记叙文,线索清楚,能根据内容的需要,运用说明、议论等方法表达中心思想。③写一般的说明文,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使用准确明白的语言和各种说明方法。④练习写一般通讯报道、调查报告等。

(2)高中二年级。

写作能力:①作文讲究构思,条理明晰,语言顺畅,有一定的写作速度。②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比较充分,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③继续培养写记叙文的能力,能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把对象记述得具体生动。④练习写一般书评、影视剧、剧评和计划、总结等。

(3)高中三年级。

写作能力:①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记叙、说明、议论各种表达方式,写一般的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②能写常用的应用文。

时间又过了20来年,人类的脑科学、思维科学、语言学研究都有了进展,那么在此基础上的中学乃至高中写作教学的序列应该怎样安排呢?许多人在探索,也在不同的场合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但大多是冲着高考而去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跳出高考,从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这个问题呢?

二、安排高中教学序列的依据

1.高中写作教学基本的训练任务。

我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逆推法,或者叫着“由远及近法”。首先,什么是“作文”,人一定需要作文吗?“作文”一词,或者是动宾结构,即写作文章;或者是名词,即书写出来的文章。所以,作文其实就是书面表达,是人类外部言语行为中的书面言语。人类外部言语包括两部分: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如果缺乏书面表达能力,生命就缺失了一半。所以说,写作从本质上来说,是生命的拓展。越熟练的写作能力越能带来越精彩的生命空间。所以,写作能力之必要毋庸讳言。

那么,对于一个成熟的生命来说,到底需要哪些写作能力呢?这又要从生命体的生存方式上加以区别。如果是专业写作工作者,如作家、报告撰写者等,其生存的支柱是写作,那么,他所需要的写作技能很明确,即其所从事的职业写作所需之能力,如虚构能力之于小说家,推演辨析能力之于理论家。对大多数人来说,写作是生存所需的诸多非职业能力中的一种,需要在不同的场合,为满足不同的功能而使用。而人类要想实现更有效地沟通、交流,就必须具备若干基本的写作能力。那么,这些能力有哪些?分别是什么?这又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从功能上来说,要掌握现实所需的实用文的写作,如书信(手机短信)、简介、发言稿、便条、合同、工作总结、计划等;同时,一些人还会有个人抒情言志的需求,所以,也要会写作一些诸如诗歌、散文类的抒情文字。从写作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上来说,又可包括议论、说明、记叙、抒情、描写。当我们需要通过文字表达情感的时候,我们写出来的东西是抒情文;当用文字讲述或转述一段经历时,我们写出的东西被称作记叙文;当我们在某些场合对人、对事评头论足,记录下来,就是议论文;此外,我们还会写些简单的说明性文字,以便介绍自己或某个物品、某个程序、某个道理等。这些写作,许多时候还会受到时间、空间限制,因此,在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写作规范之外,还要具备受限写作(限制时间、空间)的能力。这些知识都是现代社会对一个高中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无论你是升入高校,还是踏入社会,上述能力都是一个人日常生活的基本保证之一。

总结一下,我们可以从社会对高中毕业生写作能力的要求角度,梳理出一名高中在中学应完成的训练任务:

这几者的关系如上图所示成阶梯形。所以,从写作最基础的训练来说,应该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基本表达能力的训练。将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表达出来的语言手段,即为叙述;所谓描写,即描绘、摹写,是对表达对象的特征、状态作具体、形象、生动的描摹、刻画;抒情即抒发感情,是作者或文章中人物抒发主观情感的表达手段;议论,即说理、评断,是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及逻辑推理来明辨是非,阐发道理,表明见解、主张的一种文字表达手段;说明,就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事物的性质、形状、用途、成因、结构、功能、特征等加以解说和介绍。熟练地掌握这些基本能力,应该是大学前的中学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几种基本写作能力哪一个先练,哪一个后练,道理在哪里?

2.找寻较为科学的写作教学序列。

如果我们认可写作的本质是生命的一种拓展的话,那么,我们就还要从生命体本身的发展(即身心的发育、成长)来找寻较为科学的序列。

(1)从脑科学角度。

在《脑的功能——将研究结果应用于课堂实践》一书中,美国科学家Patricia Wolfe认为学习就是建立神经网络的过程。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在脑的皮层上建立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大量神经网络来储存信息。这些网络是如何形成的呢?Patricia Wolfe认为,总的来说,脑是通过如下三种方式形成了这一网络的:通过具体的经验、表征或者符号学习以及抽象学习。而这三者构成与年龄对应的三个层次,即由小到大,我们逐渐掌握了“通过具体的经验、表征或者符号学习以及抽象学习”的方式。如果将其与我们刚才讨论的写作基本能力对应起来,应该是这样的:

通过具体的经验←→简单的、零星的叙述、描写、抒情、介绍性说明

表征或符号学习←→有条理的、完整的叙述、描写、抒情、说明

抽象学习←→议论、事理说明、议论性抒情、高度概括的叙述、复杂的描写

关于年龄的对应,Patricia Wolfe只用了模糊、感性的语言来表述,如在谈论“通过具体的经验”来学习时,使用的语言是“你还是一个小孩子”,这应该是指学龄前;“表征或符号学习”时期,一定是在掌握了一定的表征或符号后才可以进行的,所以,应该是具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的,相当于小学高年级以下。“抽象学习”时期,作者所用的语句是“你已经长大了,父母不再带你到动物园了,也不再买动物图画书给你看了”,所以,应该开始于六年级以后。作者没有给出更具体的年龄界定,可见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不过已经可以让我们对学生学习能力(包括写作能力)的发展层次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也就便于我们给学生安排合适的学习任务(包括写作任务)。

(2)从思维科学角度。

思维科学的发展同样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朱智贤、林崇德先生的《思惟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中小学生掌握逻辑,从小四到高二,其能力是逐级提高的,概念也好,判断推理也好,其发展的阶梯都是十分显著的。林崇德先生在《发展心理学》一书中进一步指出: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这些结论都可以为我们安排议论文的写作教学提供依据。这本书里还对学生作文的对象、内容做了研究,实验所采用的题目是“记一个熟悉的人”。结果发现,中小学生作文的对象是以同学为主;但随着年级的增长,亲人和老师的比重逐渐下降,而同学和亲友的比重逐渐升高;从初三开始,那些为小学生所注目不到的,如邻居老太太、学校工友之类非亲非故,亦进入心坎,成了非说不可的“熟悉的人”了。

另一方面,从个案分析来看,“老师”和“同学”二项,小学生写的是现任老师和当前同学;而中学生笔下却是过去的老师和以前的同学居多,高二只有一人写现任老师,二人写当前同学。从写作内容看,也很清楚,中小学生关心的学习,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内容的重心也是随之而发生转移。小学三年级以生活为主,写到亲人、老师,是把镜头对准关心其生活的;小学五年级的镜头是转向学习,谈对自己学习的帮助;初二考试起了质的变化,镜头所指的是品德;高二也是以品德为中心,但已多半偏重于性格,把品德又作了升华。这项研究为我们命制作文题目、安排简单或复杂的记叙、议论序列提供了依据。

林崇德先生的《发展心理学》一书中还对高中生个性的发展做了研究。他认为,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必须明确自己个性的主要特征,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时候,所以,一切问题既是以“自我”为核心而展开的,又是以解决好“自我”这个问题为目的的。这种主客观上的需求使得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获得了高度发展。而高中生自我意识地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个结论有助于我们关于学生思想深度教学的序列安排。

三、“螺旋线”式的高中写作教学序列

学生的作文无外乎内容与表达两方面,上文我们依据脑科学、思维科学、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最新研究成果基本摸清了学生高中阶段写作素材、思想认识、情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发育、发展的顺序,在此基础上确立的写作教学序列就应该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因而也就可以期待收到更大的教学效益。

然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能力训练、思维训练、阅历拓展、思想提升都只能是片段训练,最多只能以语文作业形式呈现,还不能成“文”,因此,还不能称作“作文”。这里的“文”指“文章”。学生的作文训练,更多的是时候是以“文章”形式表征的,即有头有尾,有中心有结构,篇幅长短不一的文字流。因此,还存在着写作过程问题,即怎么聚材,怎么构思,怎么行文,怎么修改等等。这些东西什么时候教呢?这是每一次写作都将遇到的问题,不可能分到三个年级依次去教。那么,怎么分解训练?怎么安排这个序列?“聚材、构思、行文、修改”之下又可分出若干项目。如“行文”又牵涉到表达技巧,语言组织等,都是必须要落实的教学任务,自然也需要一一理出,并分别落实。

藏传佛教的《时轮摄略经》可以给我们以启示。《时轮摄略经》分为外时轮、内时轮和别时轮。外时轮讲宇宙结构及历法知识,内时轮讲人体生理知识,别时轮则讲解怎样使内时轮与外时轮结合,做到天人合一,更有效地修炼密法。

我们可以把高中三年六个学期的时空看作是“外时轮”,把每一次写作过程看作“内时轮”,两者的结合是“别时轮”——当然只是借以更形象地表述,作文教学与修炼密法原本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任何相似之处。(虚构类文学作品的写作也是中学特别是高中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一般也必须在高二前完成基本训练,这里归入叙事、抒情类文字训练体系中去)。

需要单独拿出来说明的是,我们认为在高三之前伴随着学生身心的成熟,五项基本的表达能力训练可以完成了,到了高三,作为前社会(或前高校)人,应该引进新的坐标,主要应以实用写作为主。

所谓“实用写作”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应试作文”,一类是“复杂的常用应用文”,如评论、学术报告类,计划、总结等公文类,书信、演说辞类等。而“应试作文”较之先前的写作类型,有其非常特殊的个性,如时间受限,需要审题等。一般不允许修改,因此需要列提纲,先构思;同时,写作地点也受限,这就牵涉到素材的储备与积累;而读者固定,评分标准统一,对写作内容、言语表达等都会有深刻影响;应试作文对文体、字数等还有限制,实际上,对立意等也有隐形的限制,这些都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性训练。“复杂的常用应用文”写作也是这样,这些东西学生都是极其陌生的,平时接触的也不多,也需专门的训练。所谓“复杂”,是相对于小学、初中的“常用应用文”如便条、日记类等而言的,会有更多的格式限制,更严谨的语言表述,更复杂的信息处理。

概括起来,我们这里所探索的写作序列可以表述为:以写作主体身心发展规律为准绳,以“表达能力培养”为主轴,以写作过程、写作技能为经纬,以写作时间(年级)、空间(写作场所)的变化为进程,以写作主体的生命拓展为旨归。

如果我们把每一次的写作训练看作一个点,这些点将在理论上连成一条线,这条线的安排依据的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但是,这条线不是直线。它有怎样的特征呢?每一个点的表征都是以某一项写作能力为核心的某个文体(可以是训练文体,也可以是文学文体,也可以是实用文体),但每一次训练任务的完成都要把写作过程走一遍,因此可以看作是一个圈,这样整个高中乃至中小学的写作训练序列实际上许多圆圈连接而成的“螺旋线”。因此,我们可以把上述写作体系称之为“螺旋线”式写作教学序列。图示如下:

其中,垂直坐标为写作能力,圆圈为一次写作过程,横坐标为递增的年级,弯曲的螺旋线代表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智贤,林崇德.思惟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Patricia Wolfe脑的功能——将研究结果应用于课堂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李道荣.中国古代写作学概论[M].郑州:文心出版社,1994.

[4]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背景下的生涯教育校本实践探索
普通高中
召开全区特色普通高中创建研讨会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教育部要求各地防止建设大规模普通高中
自治区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县域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
河南2016年起公办普通高中全面停招择校生
财政部下拨46.3亿元普通高中助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