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作文教学中的两点困惑与对策

2010-06-09 09:41孙剑虹
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困惑作文教学对策

孙剑虹

【摘 要】新教材(人教版)的作文教学未能体现作文训练系列化,为此采取三个阶段分步实施,化解“阶段目标”。如何处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与“表达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之间关系?笔者认为,应采取张扬个性为主,合理疏导为辅的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困惑 对策

“写作”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共同组成了《语文课程标准》的主体内容。“写作”是《课标》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写作”在日常生活和学生考试中占有的重要作用,那么我们这些指导写作的人又该如何去落实“写作目标”呢?经过这几年对新教材(人教版)的使用,面对作文教学我产生了诸多困惑,深感落实“目标”的艰难,现举两例来作探讨。

例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此目标作为初中阶段写作十大目标之一,我们该如何落实这些写作技法和写作知识呢?教材是否有与之相配的训练呢?总观教材,教材已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融为一体了。这样交融无可厚非,且也确实让学生作文有话有说,有事可写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器官,培养了学生多项能力。但让我困惑的是每次活动后的写作该如何处理?三年下来如何很好落实“写作目标”?尤其是对写作知识与技法的落实。

鉴于此,我个人认为新教材在编排作文训练时,或者我们老师在抓作文教学时,还是应当注重作文训练的系列性,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力求每次作文训练落实一个目标,从而避免当前部分教师那种每次作文训练都“面面俱到”的指导和评价或随心所欲、漫无目的演说。

具体如何操作呢?我初步设计分三个大的阶段,历时三年开展这项工作。

一、第一阶段(七年级)

以写作记叙文为主,侧重培养学生观察与积累,理解与感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并形成初步的评价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立意、合理选材、恰当组材,做好详略安排。在这个阶段我们应当重视方法的传授,然后让学生去体验、感受,再让学生总结、升华,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了写作过程,也实现写作与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的交融。例如,我在七年级的一次作文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就让他们观察学校的小花园,然后以“美丽的花园”为题进行写作。写作之前要求学生观察仔细,观察要有主次之分,主要景点需通过细节刻划,展开联想和想象,突出其特征,显示其美。写作过后,我再让学生评改文章,推荐精美之文。这时再让作者交流创作过程,分享成功的经验,弥补个人的不足。

二、第二阶段(八年级)

巩固完善记叙文训练,作好说明书文的训练。八年级已开始接触正规的说明文单元,所以在继续做好记叙文训练的同时开展说明文训练。说明文的训练依据教材要求可进行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等方面的训练,最终能让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记叙文训练,除巩固前面训练过的,这个阶段还需注重培养学生审题、语言表达、修改加工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训练。这个阶段抽象的理论多了,就更需要我们作好作文前的理论指导,让理论讲解深入浅出。例如:语言表达的个性化。如果我们一味强调要求学生作文的语言应有个性,作文中人物的语言也有个性化,而不作具体指导或示例,学生就难以明白,我们应告诉学生作文语言的个性化首先应放飞真我,培养鲜明的个性品质;第二,在实践观察中形成独特的个性化体验;第三,倾吐真言,抒写真我,运用独到的个性化语言。当然,在这个环节的训练中还需得到老师的配合,家庭、社会的支持,如果我们评价过于强调统一,过于规矩,必定会让多样化的作文单一,失去个性。关于作文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主要指语言表达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特征、身份等,不要让一位农村老奶奶的语言也像一位大学教授的话。

此阶段的难点或许就是作文创新的训练了。创新是作文的生命。一篇成功的文章,不仅要在内容和立意上“求实”,还要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方面注意创新。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新颖的结构形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新人耳目,引人入胜。教学中,我从以下四点入手:一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新”。善于发现是实现“有创意的表达”的关键。二是鼓励学生敢为人先,打破思维定式。敢于怀疑是创新思维的第一要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敢于对已有定论的东西问个“为什么”和“对不对”,敢于否定现成的看法,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或与名家探讨。三是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灵活性,思维的灵活主要是通过想象、联想来实现的。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又可通过假设作文、幻想作文、延伸作文、扩写作文等形式来开展。四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创新作文形式。平时的作文,我要求和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下列作文样式:题记式、小标题式、寓言故事式、书信式、对话式、分镜头式、日记式、实验报告式……这些形式突破了传统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模式,给人新鲜感和清新感。当然,创新也离不开坚实的写作基础和深厚的语文素养。

三、第三阶段(九年级)

侧重培养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如论点的提出、论据的运用,论证方法的采用,正论文的一般结构等,最终让学生能写简单的议论文。这个阶段同时兼顾其它文体的巩固与完善,应用文的尝试写作,力求让学生能写出自己的风格。当然,这只是一个粗线条的划分。实际教学工作中还应当再细化,初步设想,结合单元课文甚至单篇文章安排写作知识点,开展写作教学,同时也让写作与阅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七年级学完寓言、神话、单元之后,可侧重训练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写相类似的文章,老师点评时也侧重这个方面,看谁的想象丰富而又合理,新颖而有意义等。我想,唯有如此让每次作文目标明确,训练形成系列化才可能让学生在注重了写作过程的同时,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的第二个困惑是:写作如何把握与处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与“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之间的关系?作文宜以我手写我心,让情感真实地流淌,让个性充分地张扬。初次接触这类思想时,认为很好。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初中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强,还未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如向往投机取巧获取钱财,谋取地位;希望过富人生活,厌恶劳动等。若一味尊重他们这种“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岂不是违背了《课标》基本理念之一:“语文课程还应当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总目标之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吗?

面对这种情况,我是这样考虑的:张扬个性为主,合理疏导为辅。只有创建灵活宽松的作文评价体系,尊重理解学生,才能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能够并且敢于从多角度去思维去创作,才会写出个性化的文章,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与众不同,在一般人眼中是“异常的”,所以要让学生作文有创意,有个性,必须给他们心理上的“自由”和“安全”。这种心理安全感来自老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老师要真诚的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尊重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作文中表现出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其中的优点要不吝赞扬,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要合理的疏导。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从而撤掉心理防线,写出个性化作文。

世界的丰富性、事物的复杂性和学生间存在的个别差异决定了学生作文的多样性,面对这多样性的作文的评价,我们既不可以有严格的一套规矩:作文要写有意义的人和事,思想要健康,主题要鲜明,语言要规范,开头要点题,结尾要升华……来作为学生写作的紧箍咒,使他们不敢自由的思考、自由的表达,也不可以没有规矩,不成规矩,无以方圆,作文评价需要一套完整而严密的评价标准。问题并不在于标准本身,而在于标准的制定和使用这套标准时过于强调统一性。要让学生作文有个性,能体现学生品德修养、审美情趣,教师必须改变过于强调统一的评价观。在平常作文教学和考试中,既要重视作文的规范化,又要鼓励对规范的超越,但不是思想上不辨是非。若我们的评价变得宽松、灵活,学生敢于多角度思维,敢于打破常规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时,我们应多鼓励,让“希望之火可以燎原”,适时引导思想的正确与合理性,不致发生“火灾”。

“写作”作为一个重要的板块,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何创造性地落实“写作目标”,“吾将上下而求索”!■

猜你喜欢
困惑作文教学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小学国学教育之我见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达赖的“困惑”与解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