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种马铃薯不同栽培方式试验初报

2010-06-29 02:20谢立华林丽艳
长江蔬菜 2010年20期
关键词:霞浦县冬种稻草

谢立华,林丽艳

(1.福建省霞浦县沙江镇农技站,355108;2.福建省霞浦县农技站)

马铃薯是霞浦县沙江镇主要冬种作物,年栽培面积约550 hm2,总产量达16 500 t。为了提高马铃薯的栽培效益,我们进行了不同栽培方式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合当地推广应用、增产效果好的种植模式,以取代传统栽培方式,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参试品种

试验在霞浦县沙江镇小马村张加辉农户田块进行,海拔5 m,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9.3℃,日照时数1 929 h,降水量1 100~1 800 mm,无霜期345 d左右。地力均匀,土层深厚,肥力中等,土质为砂壤土,排灌方便,前作为晚稻。参试品种为福建省农科院作物所提供的脱毒新品种——中薯3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设计,设4个处理,3次重复,12个小区,每小区面积为20 m2(长4.76 m,宽4.2 m),种植120穴。

处理Ⅰ: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晚稻收割后,将田烤干进行开沟做畦,开沟时先将一半沟土整细盖于畦面做成中间略高、两边略低的龟背形畦,每小区3畦,连畦带沟1.4 m(畦宽1.1 m 、沟宽0.3 m),并将种薯按每畦4行,每行10穴直接摆放在畦面上,基肥施于种薯旁8 cm处,农家肥盖种,再盖上8~10 cm厚稻草(667 m2用稻草1 850 kg左右),最后将另一半沟土盖在稻草上。

处理Ⅱ:稻草包心栽培。晚稻收割后,将田烤干翻犁整细,开沟起垄做畦,每小区4畦,连畦带沟1.05 m(畦宽0.75 m 、沟宽0.3 m),基肥于畦中间开条沟施入,上铺适量稻草(667 m2用稻草200 kg左右)后,覆土至畦面平(约5 cm厚),然后按每畦 2行,每行15穴,开穴播种覆土。

表1 不同栽培方式物候期比较

表2 不同栽培方式产量构成要素比较

处理Ⅲ:地膜覆盖栽培。栽培方法与处理Ⅱ相同,但基肥上面不铺稻草,畦面覆盖地膜。

处理Ⅳ:当地习惯栽培(CK)。栽培方法与处理Ⅲ相同,但畦面不覆盖地膜。

1.3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08年12月14日播种,种薯经切块后催芽,每块种薯质量25~35 g。基肥:处理Ⅰ667 m2用48%硫酸钾三元复合肥75 kg、腐熟农家肥1 000 kg;处理Ⅱ、Ⅲ、Ⅳ只用48%硫酸钾三元复合肥60 kg。追肥:处理Ⅰ于2009年3月5日,667 m2用48%硫酸钾三元复合肥15 kg对水2 000 kg浇施;处理Ⅱ、Ⅲ、Ⅳ第1次追肥于2月13日,667 m2用碳铵20 kg+过磷酸钙20 kg对水2 000 kg浇施,第2次追肥于3月5日,667 m2用48%硫酸钾三元复合肥30 kg对水2 000 kg浇施。防治晚疫病3次:第1次于2009年2月21日,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 (安泰生)500倍液加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艾美乐)3 000倍液喷雾防治;第2次于3月9日,用68.75%氟菌·霜霉威悬浮剂(银法利)600倍液喷雾防治;第3次于3月29日,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 (霜霉疫净)700倍液加20%噻菌铜悬浮剂(龙克菌)500倍液喷雾防治。其他管理措施做到各处理间保持一致。试验于4月24日收获,收获时,进行实地考种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Ⅲ出苗期最早,比对照早7 d,处理Ⅰ出苗最迟,比对照迟1 d,处理Ⅱ与对照出苗期相同;齐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均以处理Ⅲ最早,比对照提早8~9 d;处理Ⅰ最迟,比对照迟6~9 d;处理Ⅱ与对照差别不大;成熟期也是处理Ⅲ最早,比对照提早10 d;处理Ⅰ、Ⅱ成熟期相近比对照迟1~2 d。全生育期以处理Ⅰ为最长94 d,比对照长2 d;其次是处理Ⅱ为93 d,比对照长1 d;再次是处理Ⅲ为89 d,比对照短3 d。

表3 不同栽培方式667 m2经济效益比较

2.2 产量构成要素比较

从表2可知,单株结薯数以处理Ⅰ最多为6.5个,比对照6.3个多0.2个;而处理Ⅱ、处理Ⅲ分别为6.1个和5.8个,比对照少0.2个和0.5个。最大薯块质量以处理Ⅲ最大为532 g,比对照多27 g;其次是处理Ⅱ为526 g,比对照多21 g;再次为处理Ⅰ为512 g,比对照多7 g。单株产量以处理Ⅰ最高,为687.5 g,比对照 612.5 g,增加 75 g;其次是处理Ⅱ为675 g,比对照增加62.5 g;再次是处理Ⅲ为632 g,比对照增加19.5 g。667 m2产量经方差分析,以处理Ⅰ产量最高为2 750 kg,极显著高于处理Ⅲ和对照处理Ⅳ;其次是处理Ⅱ为2 700 kg,极显著高于对照处理Ⅳ,显著高于处理Ⅲ;而处理Ⅲ为2 528 kg与对照处理Ⅳ2 450 kg无显著差异。薯块商品率以处理Ⅰ最高,为97.8%,比对照95.5%,提高2.3个百分点;其次是处理Ⅱ为96.4%,比对照提高0.9个百分点;再次是处理Ⅲ为95.2%,比对照降低0.3个百分点。

2.3 经济效益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667 m2产值以处理Ⅰ最高为6 454.8元,比对照5 615.52元,增加839.28元;其次是处理Ⅱ为6 246.72元,比对照增加631.2元;再次是处理Ⅲ为5 776.08元,比对照增加160.56元。而667 m2成本以处理Ⅰ最高为1 875.4元,比对照1 655.4元,多投入220元;其次是处理Ⅱ为1 835.4元,比对照多投180元;再次是处理Ⅲ为1 855.4元,比对照多投200元。667 m2纯收入以处理Ⅰ最高为4 579.4元,比对照3 960.12元,增加619.28元;其次是处理Ⅱ为4 411.32元,比对照增加451.2元;再次是处理Ⅲ为3 920.68元,比对照减少39.44元。产投比以处理Ⅰ为最高为3.44∶1;其次是处理Ⅱ为 3.40∶1;再次是处理Ⅲ为 3.11∶1。

3 小结与讨论

①从本试验结果分析来看,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方式表现出产量高,薯块表面光滑,大小均匀,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田间操作简便等,如果晚稻种植面积大,稻草资源丰富的地区,采用此方式冬季栽培马铃薯是一种既高产优质又节能减排的好方法;稻草包心栽培方式也表现为产量较高,薯块表面光滑,大薯多,商品性较好,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地膜覆盖栽培和当地习惯栽培,如稻草资源相对较少的地区,生产上可推广应用此方式;地膜覆盖栽培方式虽然表现出苗早,前期生长旺盛,成熟期提早,但若遇到霜冻受害严重,地膜对土壤还会造成污染,且材料费和生产用工费均高于当地习惯栽培,无增产增收效果,因此,建议冬种马铃薯一般不使用地膜覆盖栽培。

②从试验观察结果看,冬种马铃薯在施基肥上增加使用稻草覆盖或包心效果较好。但在使用稻草的同时,随着稻草用量的增多,前期作基肥用的速效肥(复合肥)用量也要相应适当增加,以免在稻草发酵分解过程中,引起肥料供应不平衡而影响马铃薯正常生长。此外,要注意稻草不能直接覆盖在种薯上面,以免稻草发酵发热而烧坏种薯和薯苗。

③在冬种马铃薯面积较大的地区,要提倡使用低碳农业技术,在做好施足基肥早追肥的基础上,配以覆盖适量稻草,这样效果最佳。基肥要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尽量减少化肥使用量,以不断改善土壤肥力结构,降低对土壤的污染排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至于稻草使用量多少较合适,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霞浦县冬种稻草
稻草熊
冬种绿肥对水稻土硝化作用的影响*
精准发力拔穷根——霞浦县扶贫攻坚侧记
试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对林农有利条件
不同栽培方式对冬种鄂薯4号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两根稻草
冬种辣椒双膜栽培对产量与效益的影响
稻草可喂牛 喂前需处理
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