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美丽

2010-07-04 10:53申赋渔
读者 2010年3期
关键词:毛利人椋鸟雄鸟

申赋渔

谁能想到,忠于爱情的新西兰椋鸟,竟会因一位浪荡子国王的垂青而全族覆灭。

新西兰椋鸟的羽毛绚丽多姿、流光溢彩,鸣叫婉转缠绵、惹人爱怜。雄鸟的嘴像啄木鸟,可以啄开树皮;雌鸟的嘴细长弯曲,能够啄出藏在树缝里雄鸟无法捕捉的小虫子。“夫妻”配合默契,形影不离。不知是因为它们的美丽,还是因为它们的如胶似漆,新西兰的土著毛利人,把它们当做心中的神物。毛利人中还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如果新婚的男子梦到椋鸟,妻子就会怀孕,并且会生个女孩。在举行一些盛大仪式时,部落的酋长会用椋鸟来祭祀他们的神灵。

毛利人与椋鸟相依相存。从公元950年毛利人的祖先库珀乘着独木舟来到新西兰,到1840年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的近900年时间里,祭祀活动并没有使椋鸟的数量减少。可是,1840年,英国海军军官豪伯森率领舰队,耀武扬威地来到了新西兰。英国人迫使毛利人酋长签下《威坦奇条约》,把这片土地并入了大英帝国的版图。

蜂拥而入的欧洲人焚烧森林,抢夺土地。失去了安身之地的椋鸟们除了悲鸣,别无他法。

然而健壮威武的毛利人是天生的战士,他们操起长矛,甚至把牙齿当做武器,向英国人发起攻击。毛利人前赴后继,到1872年战争结束,20多万毛利人剩下不到4万。战争失败了,可是他们的不屈不挠,也终于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空间。

而他们的神鸟,就只能默默接受自己的命运了。20世纪初,一个英国国王的来访,终于给了新西兰椋鸟最后一击。

爱德华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长子,可是女王对他极其厌恶。年轻的爱德华在爱尔兰服役时,曾与一个女演员厮混。父亲艾伯特亲王特地跑过去规劝他,回家途中,亲王不幸去世。深爱着丈夫的维多利亚女王从此郁郁寡欢,并固执地认为是爱德华的荒唐害死了他的父亲。失去了母爱的爱德华,索性把兴趣完全转移到女人和马身上。

经过漫长岁月的等待,爱德华终于接替了母亲的王位。即位不久,爱德华访问了新西兰。欢迎他的人们,送给他一根美丽的椋鸟羽毛。这个风流的浪荡子,随手把羽毛插在了自己的帽子上。让人没想到的是,用椋鸟羽毛装饰帽子,立刻成了风靡欧洲的时尚。

1907年12月28日,生物学家在森林里发现了最后一只已经死去的新西兰椋鸟,有人在它的尸骨旁立了一块纸板,上面写着:再见,新西兰。

与椋鸟同时告别新西兰的,还有一种名叫垂耳鸦的鸟。不过,椋鸟是因为它的美丽而死,垂耳鸦却是死于它的丑陋。和椋鸟一样,垂耳鸦的雄鸟也有啄木鸟一样的嘴,雌鸟的嘴也细长而弯曲,它们同样形影不离地分工合作,只有在一只死后,另一只才会另觅配偶。可是垂耳鸦羽毛灰黑,“哇、哇”的鸣叫令人毛骨悚然,人们往往把它们视做不祥之兆。人们讨厌它,只要看到,便立即猎杀。垂耳鸦东躲西藏,远离人类,可是随着森林被毁,垂耳鸦无处可藏,纷纷饿死。1907年,最后一只垂耳鸦在孤独中死去。

一种物种因为美丽而消亡,另一种物种却因为丑陋而无法生存。这个地球,是人类主宰的地球,动物的生与死似乎一直由人类来定夺。

更让人感慨的是,曾经用长矛、牙齿对抗异族入侵的毛利人,将有可能在本世纪末消亡。

这一次,杀害他们的不是西方人的枪支弹药,而是西方人的饮食及生活方式。面对这种伤害,毛利人毫无抗拒之力。医学专家说,汉堡对毛利人的伤害比对白人大得多,日渐肥胖的毛利人普遍患上了糖尿病。如果找不到有效治疗糖尿病的办法,如果不能回归原来的生活方式,毛利人就必然面临灭亡的境地。

毛利人以入梦的椋鸟来预兆生命的繁衍,椋鸟消失了,毛利人也会消失吗?

(陈晓明摘自《人与自然》2009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毛利人椋鸟雄鸟
一张弓两根弦
椋鸟的蚂蚁浴
为什么一般情况下雄鸟比雌鸟更美丽?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十四)身陷毛利人部落
粉红椋鸟24小时
流苏鹬 安能辨我是雄雌
毛利人是什么人?
英国椋鸟惨遭雀鹰捕食被踩脚底下毫无还击之力
我女儿喜欢
灰椋鸟的团队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