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齐力实现跨越发展

2010-07-09 02:22史维学
活力 2010年7期
关键词:抗联梧桐农场

王 琪 史维学

在中国的地图上,查找不到梧桐河的地名,可是近年来,随着梧桐河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量的迅速提升,梧桐河名声大震,闻名全省垦区。从此,梧桐河成为垦区一颗冉冉升起的璀璨“明珠农场”,印刻在中国黑龙江宝泉岭垦区版图上。

梧桐河是一条美丽、多韵的小河,川流不息的河水日夜不停地奔流着,梧桐河水养育了勤劳善良、拼搏进取的梧桐河人民。近年来梧桐河人民在新一届农场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奋进,求真务实,使梧桐河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的经济指标排名上一升再升,由2004年的排名95名,前进至2006年的67名,到2008年又升至到37名,三次排名实现了三次跨越,实现了经济效益从连年亏损到盈余的转变,并且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今天的梧桐河是人气旺、干劲足、士气高,是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农业综合开发低产田改造、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梧桐河节水改造等多项现代化农业基础建设所带来的冲力。

新感觉、新变化、新发展带给人们的是:想不到,没想到,看得到,享得到。

想不到——几年前“十年九亏”、一度十分贫困的梧桐河农场在场长叶凤仪的带领下采取“以稻治涝、以稻兴场、以稻富民”的战略打法,从贫困步入富裕,经过两年的发展壮大,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3.4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 600元。

没想到——农业现代化的铿锵脚步,带来的是农业经济的更大更强。场长叶凤仪说:“就是实现突破”。一是水稻平均单产突破626公斤;二是总产突破10.95万吨;三是在产品品质提档升级上有突破,引梧桐河灌溉面积突破17.5万亩。

看得到——通往各管理区的水泥公路、林立的楼房、敞亮的街心公园,现代化的机关综合办公大楼,别具一格的场史馆,现代化的教学楼把农场装点得绚丽多姿、分外美丽。

享得到——科学发展观在这里正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民营资本在农区工业化、农场城镇化的进程中唱了主角,2009年全场又有110户居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共享改革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一个传统的农场,是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历史性跨越的呢?是现任领导班子做出的一个重大抉择: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粮食综合产出率,跳出传统农业的圈子抓现代化农业建设。

以稻兴场让百姓富起来

梧桐河,过去因河而穷,如今她却因河而富。这穷富巨变的背后,是农场决策者发展理念的巨变,是农场干部群众精神的巨变。

梧桐河农场有耕地26万亩,三面环水,西面是梧桐河,南面是松花江,东面是嘟噜河,地势低洼,水患频发,十年九涝,水乡泽国里但见野鸭老等(鹭鸶)漫天飞,不见大豆玉米收得回。几代梧桐河人不屈不挠走富民强场之路,硬是将这片沼泽之地建设成了今天的稻米之乡。早在清朝就有人来此开垦土地种水稻,1927年黑龙江省督军在这里创办了福丰稻田公司,从各地招募了500余户朝鲜移民种水稻。在50年代就培育出了自己的品种梧农七一,梧选光头等,水稻种植科学、规范、完整、系统。农场党委不仅确定“以稻治涝”还要“以稻致富”的思路,2000年黑龙江省特产调查办公室为梧桐河牌大米颁发“黑龙江特产”证书。梧桐河农场被《人民日报》社开展的中国特色之乡活动誉为“中国大米之乡”。水稻这个农场支柱产业又重现梧桐河百年水田历史的辉煌。

位于第三积温带的梧桐河农场有8.5万亩水稻田被国家列为首批绿色无公害基地,经特殊加工的高品质大米已经走上人民大会堂的餐桌。国家民政部等单位都是农场的老客户。虽然梧桐河大米价格每吨年年都高于其他周边县市5%左右,但货源却略显紧张,南方客商订货电话络绎不绝,客商说:“我们的客户就认梧桐河大米”。农场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水稻种植,整合米业加工资源,利用梧桐河大米的地域品牌,发展高端米、有机米业。统一品牌,统一加工标准体系,实现过机增值。

2008年,新领导班子确立后,又在发展农业上迈出了新的一步。2 200万元的土地整理,3 000万元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5 000万元的“三江平原东部地区土地整理重大工程”谱写了现代化大农业序曲。以提质增产为目标,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努力实现“四个提高”:一是抓好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粮食产量。加大旱改水力度,落实旱改水面积500公顷,力争800公顷,2010年水田达到19万亩。加大堤外资源管理和使用,通过管理增加收费。继续推广优良品种,优良品种率达到100%。二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利用土地整理和梧桐河灌区整理项目,加强农业标准化治理;投资700万元建设好科技、水稻大棚和农机园区,新建晒场2万平方米。公路沿线水田实现大棚集中育秧,推广工厂化育秧,培养育秧专业户。加大农业机械投入力度,采取政策、资金扶持方式,加快新型、大型农机具引进推广,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三是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发挥“一带三园”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提高职工整体种植管理水平;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2009年招聘了4名农业专业大学生,今后,还要加大招用大学生力度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加快“三站一室”建设,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及机械,加快新型农机更新步伐,实现农机由“小而多”向“少而精”方向发展,减少农机资源浪费。四是强化农业标准化管理,全面提高农作物品质。全作物、全过程、全面积加强农业标准化管理与考核,做足细节提质增效文章;努力扩大水田自流灌溉面积,在建设好优质水稻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努力向优质水稻种子基地方向发展。

以情建场让农场美起来

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鳞次栉比;一条条伸向远方的水泥公路,坦途蜿蜒;一张张充满笑意的面容,旧貌新颜,抒写着这里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场长叶凤仪和党委书记刘英带领班子,以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提升“抓城”水平。农场2010年拟在场部集中新建一处2万平方米住宅小区,场部家属区建水泥路3 000延长米,进一步完善绿色城堡、绿色通道工程,对场部绿化美化重新设计更新。请名师专家来为农场做城镇建设长远规划,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環境优美、品位超前、居住舒适”的目标,全方位做好农场城镇建设长期、中期和近期规划。

2009年,农场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大户承租,实行居民组收支两条线的改革基础上,巩固“三清”成果,继续清理计划外耕地,农场利费面积比去年增加1.3万亩,利费收入增加2 200万元。同时加大清欠力度,到10月前已清收欠款150万元。

有了经济实力,就有了加快发展的底气。在抓城过程中,农场领导班子首先想到解决“住”的问题。2009年,农场领导做出惊人之举:一是实施整体搬迁居民点3个,共计76户,搬迁面积4 442㎡;二是实施危房改造工程,计划改造危房135户,预计配套资金202.5万元;三是争取上级投资150万元,自筹350万元建设廉租楼1栋75户,共计3 640㎡;四是招商引资1 300万元,建设职工住宅楼3栋,135户,共计9 600㎡。无论是搬迁规模和数量还是楼房建设的数量都是农场历史上从没有过的。

有人说,楼市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果不其然,经济大有起色后,农场在原有11栋楼一抢而光后,今年新盖的4栋楼还没有交工,买楼的人群就排成了行。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是宝梧公路硬化前的真实写照。2006年开始,农场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开始了主干公路白色路面40公里的修建。如今,梧桐河的大机车、小轿车行驶在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上,无不车轮欢唱人欢笑——此前农场到宝泉岭分局的时间是80分钟,而现在仅需30分钟。

“大动脉”修通了,解决了卖粮难题。原来第十四居民组因交通受阻,粮食无人问津,好不容易卖了出去,也远远低于市场价。道路修好后,粮商主动跑到十四居民组来收粮,粮价一公斤比周边市场还高出几分钱。

“今年,投资700万元建设通畅公路9公里,将改变西北部居民组雨季不通车的历史。第八居民组至第十五居民组砂石路已经完成了前期设计和招标,将于近期投入建设。”场长叶凤仪言语中透着自豪,他说:“今年,农场党委还给百姓送份‘大礼包——争取上级小水投资150万元、农场自筹260万元改建场部自来水工程,提高水质,确保24小时供水,让百姓吃上健康水、放心水;投资100多万元用于‘三绿工程建设;投资205万元为6个居民组新建晒场2万平方米。”

以魂筑场让旅游活起来

一个企业的发展,经济实力只是她的外在表现,要想有旺盛、长久的生命力,关键的是要有她的魂魄,梧桐河农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1928年随着东北地区第一所红色学校——松东模范学校的建立,就已拉开了梧桐河抗联文化的序曲。1936-1938年,梧桐河老等山苇塘、疙瘩林子深处成立了抗联西征部队被服厂,是战地军需用品的保障地。梧桐河老等山是東北抗日联军三、六、九、十一军的集结地、战斗地,李兆麟、王明贵分别率领部队从这里西征,抗联老战士、原省政协副主席李敏出生在梧桐河。这里曾走出了24位师以上将军。这片土地上孕育出来的大气磅礴、坚韧悲壮的抗联历史,正是天赐神韵、地种傲骨的梧桐河魅力文化的主旋律。以此为基点,农场确定了文化兴场的发展理念。

2008年6月,农场多方筹措100余万元。建成占地1 200平方米的场史馆,场史馆共分三层,一楼为场史馆、二楼为抗联纪念馆、三楼待建为李敏个人展馆。2008年11月15日,梧桐河农场一馆一碑剪彩。让沉睡了80多年的抗联历史文化精神终于得以再现,延续和弘扬。纪念馆开馆至今,已接待省、总局、兄弟分局及社会各界人士参观1万余人次。成为廉政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谈起抗联文化,党委书记刘英做了五年规划:“今后,我们将把抗联文化做细、做深,通过梧桐河特有抗联精神提炼企业精神,作为农场企业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价值,提升职工的思想素质,使之成为思想动力投入到企业的经济建设中。继续打造抗联的精神品牌、旅游品牌,通过建立一馆一校一园一队一碑,即:抗联纪念馆、松东模范学校、抗联文化园、抗联文艺宣传队、老等山密营遗址纪念碑。使梧桐河成为抗联精神向往地、承载地、抗联文化创意产品集散地。让农场的红色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形成规模,用旅游产业开发构筑农场经济社会后发优势,实现经济倍增,社会繁荣。”

以新壮场让农场强起来

思路就是出路,有了思路就有出路。梧桐河农场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是:以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为目标,坚定不移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把梧桐河农场建设成为“经济实力强、社会环境优、粮食总产高、人民生活好、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活富庶之地”。到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亿元,人均收入2万元,实现利润总额6 500万元,资产总额2.1亿元。

以“优农、美城、壮工”为目标,实现经济发展新跨越

——优农强基,提质增效,推进现化化大农业建设。土地是农场的生存之母,发展之基,快速提升现代化大农业水平,一要强基础,提高生产能力。利用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加强农田改造,增强土地生产能力。依托梧桐河灌区续建配套工程,进一步提高灌区辐射能力,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现代农机管理服务中心。加大农业机械投入力度,农业机械化率达98%。二要调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农场将对有条件的旱田全部改为水田,实现粮食总产量16.3万吨,继续扩大耕地规模,增加粮食产量。三要上科技,提高科技贡献率。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发挥“一带三园”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提高职工整体种植管理水平;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加快“三站一室”建设,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做好良种良法配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3%。四要重标准,提高农作物品质。全作物、全过程、全面积加强农业标准化管理与考核,加快有机认证工作,打造梧桐河大米地域品牌。在建设好优质水稻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努力向优质水稻种子基地发展。旱田积极发展围城经济,瞄准城市农副产品需求,以安全、有机、特色为切入点,提高旱田种植效益。

——美城拉动,提档升级,打造生态园林宜居环境。坚持生态为主导,以“四高”即: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品位经营为目标,提升“抓城”水平。规划好城镇。请名师专家,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品位超前、居住舒适”的目标,全方位做好农场城镇建设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建设好城镇。高标准,高档次、高品位建好每一处建筑,加强监理和监管队伍建设。管理好城镇。参照先进单位的经验,强化制度管理和细节管理,积极探索建设城镇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和档次。经营好城镇。对场部绿化美化重新设计更新,包括生活区、文化区、工作区、服务区、休闲娱乐区,围绕文化核心区做好城市文化形象,经营打造生态园林宜居环境。

——壮工强场,延伸产业,积极培育经济增长点。坚持依托资源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实现工业产值倍增,到2014年达1.1亿元。立足于环保节能,发展循环经济,延伸农业产业链,积极筹建有机肥厂。利用畜禽粪肥原料,积极招商合作建设有机肥厂。利用梧桐河大米的地域品牌,整合米业加工资源,积极发展高端米、有机米市场,提高米业加工质量效益。利用坝外行洪区资源,探索发展柳编业。积自然和历史资源,培育和发展旅游产业。

——深化改革,管理挖潜,努力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在加强撤销作业区建制、建设万人中心城镇的新形势下,要积极改进现有的社会管理机制,尽快形成一套完整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模式。面对当前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要求,探索农业经营体制,通过建立农业合作组织、各种专业协会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全面加强财务刚性预算管理和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制度,坚持科学理财、量入为出,坚决控制各项非生产性开支,提高农场经济运行质量,努力做好资金安全工作,防止农场资金流失。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实现“十大民生工程”新跨越

今后五年,农场要逐步抓好“住、路、水、能、树、教、卫、文、保、富”十项民生工程建设,不断提升职工群众的生活质量。

“住”, 从2010年开始二年全部完成撤队并区的拆迁计划,人均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楼房占有比例65%。

“路”,继续新建通村公路,道路硬化率为90%,场直主要街道硬化率达100%。

“水”,让职工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

“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新型建筑节能材料,推进生态农场建设。

“树”,推进绿色城堡,见缝插绿和绿色屏障三大生态工程,达到人均绿地35平方米,城镇绿化覆盖率提高到80%。

“教”,加强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农场学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切实抓好学前教育。认真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重视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保证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卫”, 卫生条件要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继续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 。

“文”,宣传北大荒文化,构筑农场特色文化体系,建立职工活动文化馆。加大文化共享和数字电视传输网投入。

“保”,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障水平,落实好“五七工”、“家属工”基本养老政策。推进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扩面工作,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积极做好扶贫帮困工作,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高度重视无收入家庭、孤寡老人,贫困残疾人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社会保障问题。

“富”, 通过创造就业岗位、拓宽增收渠道、加大扶持力度,切实帮助那些贫困的家庭走出困境。不断发挥扶低支富基金、大病救助基金、特困救助基金、助学奖励基金的作用,整合建立梧桐河困难群众帮扶中心,使更多的贫困职工得到救助。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精神动力和组织保证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农场党委要以建设“发展型”领导班子为重点,加强“五型”班子和“六好党委” 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辟监督建言绿色通道。建立“代表常任”四项制度,即:党代表建言制度、职工代表跟踪问效维权制度、廉政监督员直接上书制度、团少共建制度。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充分调动机关干部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形成同心谋事、协力干事、团结共事的良好氛围。建立综合督察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要真正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团结、向上、干净、干事的科学发展型领导班子。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推动各级干部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增长才干、提高本领。努力造就一支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党建模范区建设,实现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整体跃升。拓展和深化党员“先锋工程”,党员“模范行为银行”活动要扩展到职工群众,继续开展“十百千”活动,即:评选十个模范党支部,百个先锋岗位,带动千名党员群众参与党建模范区建设。到2014年,评出先锋党员60名,总局级模范党支部5个,分局级、农场级模范党支部各10个,职工满意党支部达100%,鹤岗市标准化党支部达100%。加快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掌握和运用新思想、新知识和新经验。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建立“四四”学习法。“四学”即:向书本学,向社会学,向问题学,向先进学;“四书”即:每一名党员干部每年都要上交读书感言、社会调查报告、专题调研论文、2万字学习笔记。建立完善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等制度。要善于把握规律,按科学规律办事,促进更好更快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进一步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改善党员队伍状况,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坚持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政务、厂务公开制度,发挥职代会作用,不断扩大基层民主,继续抓好扶贫帮困和群众性文体活动。关注民生、关心弱势群体生活,做好扶低支富工作,创新对贫困弱势群体的帮扶形式。切实加强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保障工作,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动态化管理,做好离退休人员待遇落实工作,把群众关心的事办成群众满意的事。创新工作模式,通过载体活动发挥青年主力军作用。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居民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充分发挥老干部、关工委、女工、民兵的作用,加快建设和谐农场。

——加強综合治理建设。用新作为、新机制,精心营造平安和谐示范区。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平安工程建设。坚持安全发展原则,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整合综治、司法、信访资源,加强维稳中心和维稳工作站建设。做好人防、技防、物防等源头防控工作。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通过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办事的能力。抓好流动人口、两放人员等特殊群体法制教育工作。提高矛盾纠纷排查工作能力,提高道路交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公、检、法、司及各部门各单位都要不断强化平安创建意识,特别要在创建平安社区、平安大道、平安市场、平安学校、平安医院、平安节假日内容上下工夫,求实效。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牢记“两个务必”,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进一步加大行政问责力度。扎实开展以“六民、六公、六新”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八型机关” 建设(即学习型、服务型、亲民型、务实型、法治型、阳光型、责任型、廉洁型)。以强服务、提效能、优环境、促发展为目标,全面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坚持从严治党,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廉政教育。全面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健全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从制度建设上预防和制止腐败。坚持分局党委制定的办事公开化等八项制度、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联审联签制、政务值班接待制、预警机制、信息通报制、廉洁自律二十五不准规定、党风廉政建设“一票否决制”。 坚持从严教育、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从严监督,严格执行考查考核、述职述廉、诫免谈话、警示教育和离任审计等制度,对营私舞弊的党员干部一查到底。同时建立党政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在全场领导干部中继续开展廉政积分卡考核制度。

全力打造特色文化名场,推进农场文明建设进程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独特的抗联文化深入研究和挖掘,将其做精、做细,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形变行。以建立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东北抗联教育基地、构建最体现新时代职工素质行为的精神乐园为目标。继续打造抗联精神的文化品牌、旅游品牌,构建文化景点的基本框架,通过建立一馆一校一园一队一碑,即:抗联纪念馆、松东模范学校、抗联文化园、抗联文艺宣传队、老等山密营遗址纪念碑。使梧桐河成为抗联精神向往地、承载地、抗联文化创意产品集散地。让文化融入经济、服务社会。

——努力推进精神文明进程。要大力弘扬北大荒精神,准确把握北大荒精神的时代特征,按照北大荒精神新内涵和北大荒核心价值观,动员和激励全场职工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凝聚力量,为农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贡献力量。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升社会全员的道德水准、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文明程度。农场将加快公共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进程,全面改善职工群众生活环境,努力提高职工群众生活质量。同时,要提高职工群众的节约意识,在全社会倡导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和生态文明理念。

抚今追昔,意在登高远望;知往鉴今,重在开辟未来。积累经验,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与时俱进,奋力拼搏,再创辉煌,是梧桐河农场和梧桐河人民共同的心声。在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中,全场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一定会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和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编辑/刘佳)

猜你喜欢
抗联梧桐农场
梧桐妈妈有办法
传承东北抗联精神
快乐农场
农场
痛悼抗联老战士李敏
开心农场(1)
梧桐树下
梧桐
抗联英雄赵尚志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