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卡西平与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对比

2010-07-18 01:31胡亚军
山东医药 2010年25期
关键词:卡西平卡马西平三叉神经痛

胡亚军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承德 067000)

卡马西平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但长期服药可出现头晕、肝脏损害、共济失调、造血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奥卡西平是卡马西平的 10-酮基衍生物,经过这种化学结构修饰,不仅提高了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而且降低了不良反应。本文对二者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选择 2008年 1月 ~2009年 12月我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 369例,女 242例、男 127例,年龄 38~77岁、平均 53.8岁,病程 1~21d。疼痛程度:轻度 106例,中度 154例,重度 109例。将患者随机分成奥卡西平组 184例和卡马西平组 185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方法:奥卡西平组给予奥卡西平片口服,起始剂量 600 mg/d,根据症状逐渐增加,最高不超过 2400mg/d;卡马西平组给予卡马西平片口服,起始剂量 200mg/d,根据症状逐步调整到 400~1000mg/d。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8、12周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疼痛分值。治疗结束后自我评价生活质量改善,无改善计 0分,改善轻微计 1分,改善一般计 2分,改善好计 3分,改善很好计 4分。治疗前后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记录不良反应。统计学处理应用 SPSS10.0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见表 1。治疗后奥卡西平组和卡马西平组的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 83.7%(154/184)和 82.7%(153/185),生活改善评分分别为(2.92±1.40)、(2.87±1.63)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主要不良反应是皮疹(奥卡西平组8例、卡马西平组13例),其次为嗜睡、恶心呕吐、困倦、疲乏、反应迟钝,均较轻微。奥卡西平组出现不良反应 25例(13.6%),卡马西平组为 36例(19.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功能检查奥卡西平组 2例、卡马西平组 9例出现血清碱性磷酸酶和氨基转移酶升高,说明卡马西平有肝损伤作用。

表1 两组治疗前后 VAS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 VAS评分比较(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 4周 治疗8周奥卡西平组 9.5±2.3 3.8±1.6* 2.4±2.2*卡马西平组 9.7±8.2 7.3±2.3 2.1±1.7*

讨论:奥卡西平的主要作用机制为阻滞钠通道,通过胃肠道快速吸收,以代谢物的形式通过肾脏排出,食物不会影响其吸收度和吸收率,因此可以空腹或与食物同时服用。其主要用于治疗癫痫及各类疼痛。本文结果显示,服用奥卡西平和卡马西平 8周后,患者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表明奥卡西平和卡马西平不仅能治疗三叉神经痛,还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得到全面、有效的治疗。奥卡西平组治疗 4周时VAS评分即有显著改善,而卡马西平治疗 8周才有显著改善,提示奥卡西平起效时间更早。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但卡马西平的过敏反应和潜在的肝损伤对患者造成了另外的伤害,奥卡西平的不良反应更少、更轻微,安全性更高。

总之,奥卡西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三叉神经痛治疗药物,疗效与卡马西平相当,但安全性、耐受性优于卡马西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卡西平卡马西平三叉神经痛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难忍 家庭自灸速缓解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奥卡西平片致白细胞减少1例
卡马西平与加巴喷丁对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价值比较
探讨小剂量托吡酯联合奥卡西平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效果
“能帮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器人”在京面世
不同年龄阶段癫痫患儿奥卡西平活性代谢产物血药浓度的临床价值
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脑炎后癫痫的疗效观察
卡马西平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