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会计课程建设的思考

2010-07-20 04:14张春霞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年5期
关键词:乡镇企业会计制度会计专业

张春霞

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我国农业企业、农村经济组织日渐发展壮大,新农村的建设也促进了广大中小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的发展壮大。这些农业企业及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必然对农业会计及农村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产生巨大的需求。当前农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正是中小农业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最缺乏的专门人才之一,而各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现状还不能满足这些专门人才的需求,作为农业高职院校加强涉农会计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会计工作的现状

目前,农村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农村会计工作人员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或培训,甚至有的人员从未接受过任何会计教育或培训。

(一)会计核算不规范

会计核算不规范一方面表现为执行的会计准则不统一,如乡镇企业,有些执行的是企业会计准则,有些执行的是小企业会计制度,有些执行的是地方根据自身需要编制的会计制度,有些依然按照原乡镇企业会计制度操作,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统一的执行标准。另一方面表现为不能正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如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取得营业执照后,没有按规定设立会计账簿,有的设立了会计账簿,但只登记现金日记账,不能真实反映合作社的财务状况,有的合作社由于不懂复式记账,采用的还是单式记账法。

(二)会计工作人员配备不合理

目前,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农业经济组织没有配备专职的会计和出纳,也没有委托代理机构进行记账与核算,而是由单位负责人或本社社员代理,多数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属于无证上岗,根本不符合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另一个不合理的表现是乡镇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的会计人员,绝大多数是利用纽带关系,来自于家庭成员或本村村民,这些人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会计专业教育,记账技术是通过传统的“学徒”方式获得的,尽管参加主管部门组织的会计岗位培训,但由于多数人员年龄大、学历低,接受能力有限,没有达到合格会计人员的标准。各大院校(包括农业院校)培养了大批会计专业毕业生,但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不愿回到农村,个别回到农村的毕业生中多数人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客观原因也没有从事会计专业的工作。

(三)会计从业人员培训不到位

按照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每年要进行继续教育,各级财政部门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也比较重视。但目前的乡镇企业、村级组织、专业协会等会计人员培训基本上流于形式,培训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用不上,学的和做的不统一。对于2008年财政部与农业部联合发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与新的财务会计制度相差甚远,大部分地区没有执行,管理人员对新制度也没有真正理解。

二、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设有会计专业,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的专业人才。但是,有关农业会计人才的培养却表现得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在农业院校的涉农专业也都开设会计课程,但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偏移,会计教学往往受会计专业教学的影响,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上仍采用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发挥出“以农为优势”的良好条件和优势,不能培养出具有“农业特色”的会计专门人才,从而导致了农业会计人才的严重不足。

(一)农业会计专业缺失

教育部2008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财务会计类专业设有会计、财务管理、会计与统计核算等专业,没有农业会计专业。农林管理类专业中有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农村行政管理等专业,也没有设置农村财务管理、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类的专业。由此看来,农业高职院校基本上没有专门培养农业会计人才的专业,在会计人才的培养上失去了“农业特色”这一优势。

(二)忽视了涉农会计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往往注重通用型会计专业课程的建设,淡化了特殊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就连农业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放弃了对农业会计类课程的建设,现行的会计教学均以加工制造业为教学内容。但农业生产与工业制造业相比,其价值运动有着显著的生命特征和自然再生产特征,对农业生产中价值运动的核算需要特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由于多数院校不开设涉农会计课程,乡镇企业、农村专业组织会计核算不规范等多种因素,教师没有了研究基础,也就很难看到涉农会计教材,找到的教材最近的也是2000年前出版的。这种教学与研究的现状,导致了目前快速发展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类农村专业组织、各类农场等对农业会计专门人才的需求与农业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相悖发展。

三、加强涉农专业会计课程建设的途径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增强高校为农村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办好涉农专业。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农业的大发展,带来了对农业会计人才的需求。现有的会计教育不能满足这种特殊需求,造成了人才供给上的缺陷。要缓解这种供需矛盾,就必须着手培养能适应农业企业及各类农村经济组织需要的农业会计人才,加强涉农专业会计课程建设,既拓宽了农业高职院校会计与涉农专业办学的有效出路,也符合我国“三农”工作对会计教育的客观需求。

(一)政策支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这项政策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大学生开辟了就业通道。但是这项政策在大部分地区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回到农村的大学生也没有重用或被任用,阻碍了学校培养这方面学生的办学之路。而北京的京郊做得比较好,实现了“村村有大学生”的目标,这些大学生村官具有现代思想观念和一定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法律、经济和农业科学知识,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各地政府应向京郊学习,充分利用热爱农村、愿意为农村的发展而努力的能适应艰苦工作环境的大学毕业生,为各涉农高校培养农业会计方面的人才提供一个平台。

(二)有效执行涉农会计制度

我国先后发布的一系列涉农会计制度,包括1993年印发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印发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会计制度》、2004年印发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及《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2006年发布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会计制度〉补充规定》、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等。这一系列涉农会计制度的建设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由于涉农会计人才教育与培养工作的极度落后,致使这些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有效地执行,尤其是2008年1月I日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很多地区并没有认真执行。各个农业高校应认真执行上述会计制度,开设相应的课程,培养适应农村财务工作的专门人才。

(三)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多以加工制造业为对象,旨在培养通用型的会计人才。而农业会计作为一门行业会计,其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特色。当前会计学、农业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都没有开设相关的涉农会计课程,适用于农企、农村专业组织的财务人员缺乏也就显而易见了。因此,涉农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不用像会计专业的学生那样,要求他们掌握较高深的会计专业知识及核算方法,而是培养懂会计、会用会计的管理人才,要求他们能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能解读有关会计报表等,这样的学生既能适应农村会计工作的需要,又能够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充分利用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开展经济管理工作。

(四)涉农专业会计课程设置

鉴于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涉农会计专业、会计专业和涉农专业没有开设涉农会计课程的现状,为了满足涉农会计管理人员的需求,加强农业会计教育,农业类高职院校可以在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农村行政管理等涉农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增设相关课程。应增设的课程有农业企业会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等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整体状况,上述课程可以单独开设,也可以以专题开设。

1.开设《农业企业会计》课程

开设《农业企业会计》课程,其目的在于弥补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等涉农专业培养及专业课程建设现状的局限性,使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等涉农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具有适应中小型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畜牧场会计核算与经济管理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满足农业企业核算内容多、核算与管理体制复杂的需要。核算内容多体现在农业经营,涉及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等多种行业;核算与管理体制复杂体现在农业往往涉及多个层次,多种不同的组织,如乡镇企业、家庭农场、专业性服务组织等。

2.专题开设相关涉农会计课程

结合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核算相对比较简单的特点,相关的会计课程不必单独开设,可以采用专题的形式开设。

(1)专题开设《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

本专题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会计科目、会计核算方法、会计监督等。会计核算中应以应收款、内部往来、牲畜(禽)资产、林木资产、应付款、一事一议资金、经营收人、经营支出、发包及上交收人、补助收人、公积公益金、收益分配和会计报表编制等为重点。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生可以在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前提下,结合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际情况全面核算、反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活动和社区管理的财务收支,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会计工作。本专题可开设20-22学时。

(2)专题开设《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

本专题的内容应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会计科目、会计核算方法、会计监督等。会计核算中应以应收款、成员往来、牲畜(禽)资产、林木资产、应付款、应付盈余返还、应付剩余盈余、经营收人、经营支出、管理费用、股金、专项基金、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盈余、盈余分配、会计报表为重点。通过本专题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有关规定,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情况,进行合作社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本专题可以开设24-28学时。

(3)专题开设《农村经济分析》

本专题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分析、统计报表分析等。通过本专题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财务分析的内容与方法,掌握统计报表编制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学生可以利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信息、统计信息,具备分析农村财务状况,解决农村财务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适应农业生产与管理的特殊要求,为从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本专题可以开设50-60学时。

猜你喜欢
乡镇企业会计制度会计专业
浅谈《乡镇企业法》废止的理由
乡镇企业成为全省工业『半壁江山』
全国一流本科会计专业建设研讨会成功召开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研究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思考与探索
《政府会计制度》创新研究及改进展望
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分析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