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可以电视营销吗?

2010-07-23 09:23李霞
21世纪营销 2010年14期
关键词:爱情观有钱人国人

李霞

编者按/

最近,某些电视台热播相亲类节目,搅热了各大卫视间的明争暗斗。有观众担忧,电视台推出如此“急功近利”的策略,是否会让刚刚搅热的电视相亲再度“早衰”。面对混战,电视相亲节目的尺度在哪里?用什么来维持它的生命力?一句“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后笑”的牛言论,是当下社会女性的真实告白,还是社会重压下,女性道德伦理下滑的逼真呈现。对此,我刊编辑部邀请业内专家以此为话题发表看法。

爱情从来不是绝对纯净的理性或者情感,而是两者特定比例的混合。跨越不同的时代,无论是平民百姓的爱情还是伟人们“伟大”的爱情,都享有一些基本共性。同时不可否认的是,爱情也带有阶层、时代和民族的色彩;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不同时代背景的人,以及不同民族背景的人,对爱情的立场又有不少令人感慨的差异。

在此,我试用文化人类学的文化相对论的观点:文化可以不同,但是彼此地位应该平等。于是对不同的爱情观不知道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爱情观可以不同,但是地位平等?所以在这里,针对一些相亲节目举办的目的和策略,以及参与者和受众的价值观,我们是不是可以以平等的态度等而观之了?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多样性的时代,一定的宽容精神必不可少。

但是,大家都明白,理念世界不等于现实世界,所有理念上的平等并不意味着现实世界中的平等。在现实世界中文化有高低之分,比如大家可能普遍认同要去学习美国的先进文化,但是目前还没有看到成群的国人去非洲国家去学习他们的“先进”文化。类似,在现实世界中,不同的爱情观虽然可以在同一个现实时间的维度中存在,但是不客气地说,有些爱情观基本不属于现代文明范围。目前中国很多相亲节目中表现出来的对待爱情的肤浅和商业化气息,让我在文化感觉地图上犹如置身于原始丛林部落。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问题就是过于物质化和短期功利主义。在目前浮躁异常的商业环境下,中国人对待家庭和爱情的态度也体现出了同样的物质主义和短期功利主义态度。很多中国人的爱情观和家庭观已经丧失了基本的神圣光洁的色彩。相亲节目迎合了这部分受众的倾向和口味,同时又利用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对现实世界爱情观的低俗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国内相亲节目的原型基本来自西方国家。但是在西方国家,很多社会团体和传统宗教对此类节目的影响力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此外,西方国家的教育系统从幼儿园(甚至从摇篮开始)就注重开始培养人的个人主义和独立自主的精神,使得他们对媒体节目有一定的判断力,对媒体的影响力有一定的独立批判能力。这和我们现有的社会教育体制培养的人和儒家的“家长制”文化熏陶出来的人,是有很大差别的。加上我们历史悠久的集体文化的影响,我们国人的从众程度还是相当高的。我们的相亲节目体现出的很多价值观基本是传统文化糟粕和现代文化垃圾的杂糅,甚少看到真正值得理性推敲的积极的先进的成分。其核心价值观不过是:男人的钱和地位+女性的年轻美貌=爱情。所以大部分国内的相亲节目对国人的爱情家庭观念会有长期的恶劣影响。

闹得比较起劲的不只是普通人的相亲节目,而且还有更吸引人眼球的富人征婚。例如《广州日报》6月21日报道,一场富豪相亲会在广州、深圳、北京、上海同时拉开序幕。美女们须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只有18位佳人能脱颖而出赢得与“钻石王老五”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谷歌上输入“富人征婚”,一搜相关条目可达5,270,000。我曾经在美国访学期间做过一些访谈,发现很多美国白人对中国人的婚恋观表现得非常惊讶。比如他们普遍认为,如果为了结婚,必须find the right person,能做朋友,能够说到一块儿,玩到一块儿,吃饭吃到一块儿。当地的华人报纸经常刊登帮助新来移民生活的信息。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谆谆告诫新来的国人女性,和白人男性交往千万不要一上来就谈钱,千万不要见面两次就把自己的手机号告诉对方,千万不要见面不到一个月就邀请对方到自己的住处访问,更不要随意打对方的手机或者随意向对方发短信等,因为这样“操之过急”会把白人哥哥们吓走掉。文章还介绍普通的美国男人并不像好莱坞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处理两性关系,而是相当慎重甚至拘谨。尤其是涉及以结婚为目的的两性接触,普通的美国男人会保持一般性的有距离的接触半年左右。这个阶段的约会地点一般是在咖啡店和聚会活动。如果合适,双方才会进一步接触。如果双方觉得不合适,接触就截然而止。那篇文章还评价这是西方人的生活智慧,比起某些国人的方式更理性:某些国人异性见面就给手机号,见面几个月就上床,上床半年发现不合适,再花几年在这种关系中摇摆,最后断绝了这份关系还要花几年疗伤或者自我调整。

我也访谈了几位长期在美国工作的离婚的华人男性,年龄在40岁上下。他们基本态度是不再想娶中国女人了,这让我当时感到非常惊讶。一位说:“回国有不少女性喜欢我,一些小姑娘可以做我女儿了,一下子就围住我说爱上了我。但是我不敢啊,那不成了乱伦了吗?你说说,国内这么多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已经出国十几年了,最近2年才经常回国。但是我就是不想找中国女人了。她们就是爱钱。”另外一位离异单身男性感慨地说,“我今年38了,有一个白人女朋友,她才20多一点,马上就要给我生孩子了。我感到她就是爱我,她不要求我什么。她是爱我和我在一起的,尽管我们还没有结婚,但是和中国女人在一起,她们就要我负起各种各样的责任。她们认为男人只要和她们睡觉了,就应该为她们做这样那样的,否则她们就吃亏了。太累了。”还有一位未婚的单身男性,35岁左右。他说:“中国来的女性很奇怪,就是在美国也很奇怪。说起个人自由和权利,连老美也跟不上。但是说起生活的责任,比如赚钱养家啊,似乎都应该是男人做的。呵呵,女人嘛,要么就完全传统,好好在家做家务带孩子,别网上网下地交男朋友。要么就彻底现代,别对男人的赚钱能力有那么高的要求,像老美一样,供房养家全部AA。从大陆出来的女性的价值观说白了,就是想做一个剥削者,好处样样占全,责任却不承担。”这是到了另外一个社会文化里我们本土出去的男性对本土女性的婚恋观的一些看法。但是,本土女性这些婚恋观又从哪里来呢?看看这些铺天盖地的富人征婚和相亲节目,就知道能有多少国人能够逃脱此类影响了?

前天在家乡工作生活的弟弟打电话来说他的一个高中的同学刚离婚。我当时听了非常惊讶。我弟弟的这个同学浙江大学本科硕士博士毕业,博士期间还去过欧洲做过研究。后来在天津一所著名大学做老师,很快也评上了职称。但是因为他的妻子是我们当地的成人大专毕业,没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加上近几年京津房价猛涨,所以他决定调回家乡的一所大学工作。我半年前曾经和他打过电话,他说大学给了接近10万的年薪(对一个地级市的大学来说,工资相当不错),一套房子,几万元科研启动资金。但是他非常漂亮的老婆对他已经不能再容忍了,说他在天津连套房子也买不起,在外面混了这么多年也没有赚多少钱,最后还回老家了。因为终点回到了起点,人家选择了离婚;人家不能浪费自己的姿色,把余下的青春浪费在一个不可能成功富有的男人身上。我在北京做大学教师,从我的切身经验感到,如果一个普通的大学教师靠自己的收入去养活一家三口,是相当艰难的,更不要说买房子了。就算一个大学教师有兼职的机会,但是现在大学教师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以及苛刻的考核压力,使得他们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为改善家庭经济收入额外做什么。除了上述事例,3年前,我认识一位来北京闯世界的哈尔滨女性,她长得很漂亮,年龄在28-30之间。这是一个可爱爽快的姑娘,她说:“我把哈尔滨的男朋友辞了,要到北京找有钱人。有钱人需要一位漂亮的全职太太,我就符合。”说这话一年后又碰见她,问起怎么样,她说:“真奇怪,怎么就没有有钱的男人为我买套房子了。”最后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说:“准备回哈尔滨找我以前的男朋友了,做不成有钱人的全职太太了,我已经30 岁了,再不嫁人就嫁不出去了。”我特意问一个比较有钱的同事:“漂亮年轻的姑娘到北京来想找像你这样的有钱人,你怎么看?”回答很有意思:“笨蛋,大部分人都这么想,所以你告诉她们,竞争最激烈。想做有钱人的太太的成功率,远远不如自己去赚钱努力成为有钱人的成功率高一些。”

问一问那些相亲节目的主持人和策划人,爱情可以营销吗?你们觉得时下国人的金钱意识还不足吗?不仅愚蠢的中国女人越来越多,那些可怜的不能成为富人的中国男人到底该怎么办?从中国儒家“齐家治国”的以家庭为社会根基的传统来看,说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首要位置,并不为过。这和西方人注重市民社会的历史传统截然不同。如果我们把传统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给“营销”掉了,那么我们还靠什么活着?在现代化和商业化的过程中,请给一些民族传统价值观保留一点地盘吧。我们的自然环境已经给破坏得触目惊心,难道我们的文化环境也想要被评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吗?

猜你喜欢
爱情观有钱人国人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小儿腹泻是怎么回事?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Sonnet 116
国人休闲支出:更多了
爆棚的正义,往往是识见不足的愚蠢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穷人和有钱人
2014国人出境游盘点
最讨厌
国名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