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城镇空间发展脉络

2010-08-02 07:03柳博隽
浙江经济 2010年8期
关键词:中心镇圈层都市

文/柳博隽

都市圈(群)作为浙江城市化的主体形态,主要通过圈层化的城镇网络,将更多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卷入”都市圈

近几年,浙江在培育中心镇上可谓“举措不断”:既编制了全省中心镇发展规划,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还大力推进“强镇扩权”体制改革。一时之间,有关城市化的“大小”之争,似乎又要沉渣泛起——浙江城市化要折向“小城镇战略”了?非也。

浙江城镇空间形态呈四大圈域化的趋势已十分明显——随着不同要素分化、分层、分流进程的加快,杭州、宁波、温州三大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仍在强化,但经济要素由向单个城市集聚为主,已转向城市周边更大范围的区域集聚,呈现出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共同成长”、“连片发展”的特征,城市之间的分界日益模糊、联系更为紧密,都市经济圈迅速发展。在浙中地区,以“市场——制造”双轮驱动,金——义“聚合主轴线”凸显,城市群中分工协作关系十分密切。这表明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框架下,全省范围内四大圈域的空间格局已初步形成。

都市经济圈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是效率相对较高的一种城镇空间组织形态。都市圈发展的早期阶段,“极化”作用占据主导地位,中心城市通过集聚效应而迅速发展,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呈现“中心——放射”状。进入成长期,中心城市由向心集中逐步转为外向扩展,人口和产业逐步开始向外围转移,都市圈的城镇体系出现等级序列,成员城市依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不同,发展速度并不一致,副中心城市开始出现,其空间格局呈现出典型的“中心+圈层”结构。这意味着,从“核心——边缘”结构走向“中心——圈层”结构,是都市经济圈成熟的重要标志。

从浙江实际看,在“省管县”的财政体制下,经过几轮“扩权强县”改革,一批中小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范围不断拓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有些甚至成长为市区非农人口超百万的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另外,浙江农村工业化起步早,小城镇发展基础好,在“中心镇”培育工程的大力推动下,众多小城镇迅速茁壮成长。

为此,我们要审时度势、应势利导,在推进中心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快培育一批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心镇,作为不同层次的“中心”,与杭宁温三大中心城市、金——义“聚合主轴线”一起,在深化圈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中,进一步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叠加交错的圈层结构。这样,中心城市就能由纵向扩展转向圈层扩展,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拓展都市圈的影响范围,并通过集聚与扩散两种作用力的交互耦合,组织和带动其他城市及广大腹地快速发展。

具体地讲,可将嘉兴、湖州、绍兴、衢州、舟山、台州、丽水等7个地级市,因长期作为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发展中积累了成熟的地域网络关系,城市综合实力比较强,城市服务功能相对完善,而进一步明确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来培育,使之迅速成长为综合服务能力强和产业聚集度高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同时,除义乌之外的16个扩权经济强县(市),以占全省24.2%的土地,集聚了全省40%的人口,创造了全省55.5%的经济产值,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为此,可按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进行重点培育,使之能够跨区域地实现集聚要素和功能扩散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效发挥“领头雁”作用。

同时,选择20个左右人口数量多、区位条件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中心镇,重点培育成为现代化小城市;选择一批地处大都市周边、产业基础好的中心镇,按照卫星城的目标定位,融入大都市发展;将地处山区、丘陵、海岛地区的中心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连接点,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城镇功能;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因地制宜地培育壮大中心镇的特色产业,加快培育成为专业型或特色型城镇。

至此,浙江城镇空间发展的脉络已十分清晰:都市圈(群)作为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在基础设施网络化的推动下,主要通过圈层化的城镇网络,即通过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心镇等不同层次的“中心”,将更多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不同层次地“卷入”都市圈的方式,使都市圈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地域覆盖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直至全省80%以上的人口和经济产出都集中在四大都市圈域。

(供稿: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猜你喜欢
中心镇圈层都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B站冲破圈层
乡村振兴视角下中心镇聚集力因素研究
《中心镇视域的城乡一体化:联动机制与模式选择》简介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国内外中心镇建设实践及对湖南的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