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肩胛骨骨折17例效果评价

2010-08-14 05:25邓洪波
重庆医学 2010年12期
关键词:肩胛骨肩胛外展

邓洪波

(重庆市万州区人民医院 404000)

肩胛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占全身骨折的0.5%~1.0%,肩部骨折的3%~5%[1]。以往常采用保守治疗,骨折愈合后易导致肩关节不稳和上肢功能障碍等后遗症。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和内固定材料的发展,目前多数学者主张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肩胛骨骨折,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作者自2005年9月至2009年9月应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肩胛骨骨折17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 17例,男 11例,女6例,年龄 23~68岁,平均53.3岁,均为肩胛骨骨折,其中左侧10例,右侧7例。致伤原因:车祸伤13例,砸伤3例,高处坠落伤1例。合并伤:同侧锁骨骨折、浮肩、盂肱关节半脱位共 5例,血气胸3例,腋神经损伤2例,肱骨骨折 4例。根据Hardegger分型[3]:肩胛颈骨折10例,肩胛盂骨折4例,肩胛体骨折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14 d。

1.2 手术方法 采用局部加强麻醉或静脉复合麻醉。患者健侧卧位,根据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1)对于喙突和盂缘前部骨折,采用前方入路。如胸大肌、三角肌间进路。(2)对于盂后上方骨折、盂唇骨折,肩胛颈骨折,肩胛冈骨折,肩胛体上、外方骨折及部分肩峰骨折,采用后方入路。从肩峰至肩胛骨下角连线切口,由冈下肌和小圆肌之间暴露肩胛骨;也可选择Judeter入路,切口从肩峰极点开始沿肩胛冈下缘,经肩胛骨内侧转向肩胛下角,直视下切断并向外侧翻转三角肌后部纤维,沿冈下肌与小圆肌间隙进入或沿内侧缘及肩胛冈切开冈下肌,用骨刀剥离即可显露肩胛冈下方骨部,直达肩胛骨外侧缘及颈部、肩峰基底部及盂缘后方骨折处。(3)单纯体部或肩胛骨颈下骨折选用肩胛骨外侧缘直切口。上肢外展于三角肌后缘开始,在肩峰后方做垂直切口,并向下延伸10cm[4],向上牵开三角肌后部,在冈下肌与小圆肌间隙分离,即可暴露骨折部位。术中尽可能解剖复位,以克氏钉暂时固定,C臂X线机透视满意后用经过塑性的重建钢板固定骨折。再次C臂X线机透视,了解复位固定情况。冲洗切口,止血,修复关节囊。置负压引流管1根,逐层闭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常规应用抗生素2~3 d预防感染。24~48 h后拔除引流管。术后患肢三角巾悬吊保护,疼痛缓解后即可进行肩关节活动度练习,如耸肩、钟摆活动等。术后6周去除三角巾开始主动功能锻炼。3个月后开始肌肉强度和耐久力的练习。

1.4 随访和疗效判定标准 1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7~24个月,平均15个月。按 Hardegger等[3]功能评定标准,优:肩关节活动不受限,肩周无疼痛,外展肌力V级。良:肩关节活动略受限,肩周轻微疼痛,外展肌力Ⅳ级。可:肩关节活动中度受限,肩周中度疼痛,外展肌力Ⅲ级。差: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外展缺失大于 40°,肩周严重疼痛,外展肌力Ⅱ级。

2 结 果

所有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及感染发生。X线片显示复位效果满意,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12周,平均9.3周。无畸形愈合,内置物松动以及断裂等。本组病例优 10例(59%),良 3例(17%),可2例(12%),差 2例(12%),功能恢复优良率达88%。

图1a 术前双肩正位X线片

典型病例:杜××,男性,64岁,因车祸伤致右肩疼痛、活动受限4h入院,诊断为右肩胛骨粉碎性骨折(图1a)。入院后6 d在全麻下行右肩胛骨切开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术后X线片见钢板位置正常(图1b)。术后第3天开始行肩关节被动活动练习,6周后开始肩关节主动活动。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生活,自诉无疼痛,活动受限及不适感,检查肩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术后半年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钢板位置正常,无松动迹象。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物。

图1b 术后左肩正位X线片

3 讨 论

3.1 诊断 在损伤早期,由于患者多伴有严重的合并伤,为抢救患者生命,易忽视肩胛骨骨折的诊断,引起严重的功能障碍,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X线片是诊断骨折的基本手段,可明确骨折类型,指导治疗。但X线片对于无明显移位的骨折难以显示,更不能立体的评估骨折范围及程度[5]。近年来,螺旋CT特别是三维重建技术,在肩胛骨骨折中发挥出了其独特的优势[6]。它能直观显示骨片移位及关节脱位的空间关系,可指导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物的选择。

3.2 治疗 肩胛骨骨折的传统疗法多采用三角巾悬吊、牵引等非手术疗法。这些方法虽然有效,但治疗时间和制动时间均较长,骨折愈合后难以达到解剖复位,甚至是畸形愈合,容易导致关节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出现稳定功能障碍[7]。对于影响盂肱关节的肩胛骨骨折,特别是骨折片前后方向的侧方移位,常造成肩胛骨与胸部之间的正常解剖结构发生变化,如果不恢复其结构,将影响肩胛骨与胸壁之间的正常活动,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恢复其解剖结构,并由此恢复肩关节周围肌肉正常张力和肩胛带正常的生物力学环境,减少后期并发症的发生[8]。对预期功能要求高的年轻患者,更可适当放宽手术指征。

肩胛骨骨折多为直接暴力打击所致,多伴有严重的合并伤,如颅脑、胸腹腔内脏的损伤,必须优先处理,否则可能危及生命[9]。因肩胛骨多由松质骨构成[10],骨折愈合较快,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尽量及时进行手术,最长不应超过3周[11],以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在手术中,作者认为应该遵循两个原则,首先,对合并有锁骨骨折的悬肩复合体损伤即“浮肩”患者,应先固定锁骨再处理肩胛颈骨折;其次,显露肩胛骨时要紧贴骨膜下剥离,避免损伤肩关节周围的血管和神经。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早期牢固内固定和系统的康复训练,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3.3 手术并发症的预防 由于肩胛体、肩胛位置较深,暴露比较困难。如果局部暴露不清晰,当解剖结构改变时,螺钉方向可能随之发生改变而进入关节腔,引起关节受损。采用S形拉钩向上拉开三角肌和冈下肌,可较好地暴露肩胛颈后部和肩胛体部。结合术前X线片,螺钉进入方向应向内后倾斜10°左右,避免进入关节腔。由于肩胛颈一体结合部存在一定的角度,重建钢板可按其角度进行塑型,使钢板紧贴骨体,牢固固定。对于肩峰骨折,固定螺钉应经肩峰向肩胛冈方向,或采用改良张力带牢固固定,术后早期进行肩关节活动 ,避免肩关节粘连。当合并肋骨骨折时 ,术中操作应轻柔,尤其是伤后3周以上。在剥离移位严重的肩胛体骨折端时,可损伤胸膜。如损伤胸膜造成气胸,即行胸膜修补术。手术结束时观察伤口有无气体逸出,并放置胸腔闭式引流。对于超过3周的陈旧性肩胛颈、体骨折,在6周内尚能复位,超过6周,除骨折端骨痂生长影响复位外,当骨折移位比较严重时,附着于肩胛骨的肌肉、筋膜等组织挛缩也会造成复位困难,建议根据具体情况,在骨折愈合后决定是否行移位骨端修整术。

3.4 功能锻炼 为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在术后3天开始功能锻炼。由于创伤及手术可能会损伤肩袖,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患肢外展和上举功能受限,因此,功能锻炼时应注意外展及上举的功能训练,尽早功能锻炼是肩胛骨骨折后功能恢复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可有效地防止肩肱关节功能障碍,维持该关节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对于肩胛骨骨折,在早期即进行手术复位和牢固固定是较好的治疗方法。掌握肩胛骨的解剖学特点及邻近组织结构特点,结合三维CT重建明确骨折全貌,根据不同骨折类型合理选择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复杂肩胛骨骨折,并在早期进行功能恢复训练,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1]韦向东,苏义生.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8):636.

[2]贾健.肩胛骨骨折的分类及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2):100.

[3]Hardegger FH,Simpson LA,Weber BG.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scapular fractures[J].J Bone Joint Surg Br,1984,66(5):725.

[4]高武长.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2008,14(2):106.

[5]袁国奇,李清水.螺旋 CT 3D,MPR在肩胛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3):107.

[6]王劲,张雪林,李树祥,等.CT三维重建技术对肩胛骨骨折的诊断价值[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10):615.

[7]叶永平,符臣学,徐皓,等.不稳定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J].实用骨科杂 志 ,2005 ,11(2):135.

[8]Khallaf F,Mikami A ,A1-Akkad M.The use of surgery in displaced scapular neck fractures[J].Med Princ Pract,2006,15(6):443.

[9]毛新展,倪江东,董忠根,等.移位的肩胛盂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5,21(1):9.

[10]王子明,王爱民,唐颖,等.肩锁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损伤18 例[J].重庆医学,2007,36(14):1393.

[11]吕应文,陈明见,任周奎,等.11例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J].重庆医学,2006,35(12):1122.

猜你喜欢
肩胛骨肩胛外展
反向全肩关节置换术后肩胛骨切迹
外展悬吊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重度OSAHS的疗效分析
先天性高肩胛症1例
肩胛盂的骨性解剖结构
肱骨外展动作中肩袖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
正常成年人肩胛动脉网的高频超声检查
肩胛骨骨折的手术入路
关节镜下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的研究进展
肩胛骨骨折手术疗效分析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